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老子稱上善若水,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那為什麽是幾於道呢

2024-07-04國風

我的讀書方法便是喜歡問個為什麽。

比如讀至【道德經】上善若水一章,老子稱「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這便讓我產生了疑問。「為何水處眾人之所惡,便幾於道呢?」

這裏老子提到的「幾於道」的道指的是道的哪方面呢?

還有個問題便是「幾於道」,幾當接近講,是近道,而不是道。那老子為什麽稱之為「幾於道」而不直接說便是道呢?

我讀道德經許多遍之後,才知道老子在此處講到的幾於道指的是道的「虛靜守柔」。靜與柔是老子關於道的特點的總結。

至虛極守靜篤等一系列的解說都是為了解釋道這個「虛靜守柔」的特點。

還是先來說清楚為什麽老子稱水是幾於道而不是道,不然的話,又有人會說我在賣弄。

老子的說的是上善若水,幾於道,說的是水的特點與道的表現形式相近。上善若水,上善指的擁有良好品行的人,這樣的人表現出來便是水的樣子。

那水的樣子是個什麽樣子呢?老子說是「處眾人之所惡」。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水靜而處之。

再來說一個我讀道德經的目的,便是活學活用。老子是個人性師傅,三千年前的春秋,老子就看清了人性,三千年過去,天翻地覆,可是一直沒有啥變化的只有人性。

人性趁利。馬克思也看清了這一點。老馬說如果有利可圖,商人便會舍身取利。 小的利益可以賣友,大的利益可以賣父。

無利不起早。而水卻無聲無息的處於「無利」的「眾人之所惡」之地,這樣的品性在老子看來便是「上善」,於是老子說「上善若水」。

那為什麽「幾於道」的水會安心處於「眾人之所惡」?而不去與他人爭利呢?

老子對上面這個問題同樣給出了答案。老子為什麽了不起呢?因為他看出了「大道」的規律。

這便是本章後面的「夫唯不爭,故無尤。」這個「尤」當過失、錯誤講,也可以引申為災禍。

不與人爭,便沒有過失、不會出現錯誤,不會給自己帶來禍事。

水不與萬物相爭,處「眾人之所惡」,於是「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看似柔弱的水,當「風起雲湧」之際,便會匯聚成勢,一發而不可擋。

要學會活學活用才行。把老子對於人性的認知記在心裏,在生活中不斷地去「體悟」。老子的道德經講的是處世之道,教的是處世之法。

這個「體悟」便是從開悟走到證悟的過程,人們稱之為「修行」。把老子講的關於道的知識,用到生活之中,便是「紅塵練心」。

在沒有成勢之前,學會跟水一樣忍辱負重,低聲不語,吃別人受不了的苦,幹別人不去幹的累活臟活,這便是處「眾人之所惡」,等到自己的人脈資源有了保證,自己的本事能力有了提高,時機一到,破繭而出,一飛沖天。

肯定有人又會說我假借老子之名在賣弄自己的看法。還真不是這樣。老子在介紹完「上善若水」之後,便緊接著講到如何去做到「上善若水」,即「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這七個「善」便是處世為人做事之大道。

居善地,要找家有前途的公司。

心善淵,要有心機,要把自己的內心匯聚成海。要有海一樣深的心思。

與善仁,與當給講。要把仁給出去,讓別人看到你的仁,這是打牢基礎,構建人脈的方法。

言善信,說話要算數。不管做什麽事,說話一定要算數。

政善治,辦事要講究方法。

事善能,要想有出息,自己就要有本事。

動善時,觀察動向,掌握時機,抓住機會。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