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不是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嗎?那壁畫中的狗有沒有佛性?

2023-12-21國風

問僧:「一切眾生還有佛性也無?」曰:「有。」公指壁上畫狗子曰:「這個還有也無?」僧無對。公自代曰:「看咬著汝。」

——【五燈會元】第九卷 襄州王敬初常侍

白話直譯:

常侍王敬初居士問一僧人:「一切眾生都有佛性嗎?」

僧人回答說:「有。」

居士便指著壁畫上的狗問:「畫中的這只狗也有嗎?」

僧人一時腦袋打結,無言以對。

王敬初居士便自己回答說:「你看,被狗咬到了吧!」

鑒賞評說:

【涅槃經】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

佛陀悟道之後的第 一句話就是:「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這個「如來智慧德相」也就是指的佛性。

知道佛性的來歷,背得下來經文,未必就明白到底什麽是佛性。經典是覺悟者的總結詞,對於覺悟者而言是真實不虛的,但對於未悟之人僅僅是「佛學知識」而已。

執於知識,而沒有真正的體悟,就是「紙上談兵」、「坐而論道」、「誇誇其談」,也就是「口頭禪」了。

文中的僧人就是如此,「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他並沒有親身驗證過,而是人雲亦雲。稍微一有變化,就腦袋打結了。他當時肯定在思考:

「佛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那麽狗也是眾生之一,說有佛性不會錯吧!可壁畫中的狗,只是畫的一部份,嚴格說來是畫而不是狗,是不是沒有佛性呢?如果說沒有佛性,但又的確是狗的樣子啊。」

畫中的狗樣子雖然是狗,但又不是真的狗,到底有沒有佛性呢?這個問題還沒有碰見過,經典中也未曾提起,這就把僧人難住了。

王敬初笑著說:「你看,被狗咬到了吧!」

其實就是在說,「口頭禪」說得再好也不能開悟的,真正體悟到實相才能融會貫通、應對自如。被狗咬一口還是小事,如果像趙括、馬謖等人的「口頭禪」那結果就嚴重了。

所以,不要把前人的體悟當成自己的智慧,不要只是背經文,張口就來不是什麽好事,一切應以實修為好。

肯定有很多癡心人想知道「壁畫中的狗」到底有沒有佛性,所以也來說說口頭禪吧!

要說某樣事物「有沒有」,肯定要先有這個事物的概念,即:下一個定義,是什麽。

佛性是什麽?開始思考這個問題或準備回答這個問題時,就已經是人的認知、思維了,已經不再是實相。從這個角度來說,能表達出來的佛性就不是佛性,而是人的知見。

所以,「佛性不可說」,說出來的不再是「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的那個佛性了。

佛性的概念就是不可思議的、無法描述的、不可得的,即使存在,也不能說這個事物中「有」還是「無」。就好比:說這個人有沒有良心,首先要明確什麽是「良心」,才好來判斷這個人有沒有良心。

同理,說一個人是好人,首先得對好人下一個定義,再來看這個人是否滿足這個定義。當思考這個問題時會發現,沒有辦法準確定義,不管怎麽定義都只是「有局限」的主觀行為。局限於歷史、社會、經濟、個人等等因素。

那麽有沒有佛呢?如果能準確定義什麽是好人什麽是壞人,就知道什麽是佛什麽是凡人。有沒有極樂世界呢?其實都是方便之說而已,執於「有無」都是「著相」了,小心被狗咬。

既然佛性無法言說、不可描述,那就無從判斷壁畫中的狗有沒有佛性了。因此,重點不是狗子是畫的還是真的,而是「有無」的問題。

真相猶如一座獨木橋,橋的兩邊都是萬丈深淵,一邊是「有」,一邊是「無」,不管踏入哪一邊都將萬劫不復。只有走在中間,行中道,打破「有無」的二元對立才是事物的本來面目。

實相非相,不是人的有別認知,只要落入有所分別的二元對立就不是真相了。所以說「性相如一」、「心法不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真相從來都是只有「一」,「有」也是它,「無」也是它,「色」也是它,「空」也是它。

因此,明白了有即是無,無即是有,有非是有,無非是無,世界的本來面目非有非無。那麽就可以不執於有無了,沖破二元對立的限制。可以說狗子有佛性,也可以說無佛性。但是:

說「無」時,知道不是真的「無」,就好比:雖然水無形而不可描述,但每一個波浪都在顯示水的存在。這是說「無」而不執於空。

說「有」時,知道不是真的「有」,就好比:雖然浪花朵朵,其實轉瞬即逝,它們僅僅是水的妙用而已,並不是永恒存在的。這是說「有」而不執於有。

任何事物都有「有」的一面,也有「無」的一面,是「有無」的復合體,不能只說「有」還是「無」,永遠都是一體兩面,這就是佛學說的「一」,「不二」。有無的關系,就好比水與浪花的關系。

水是存在的,但永遠不可得。不信,試試把水找出來,只能找到水滴、浪花、水氣......都是水所化生的不同狀態而已。

如果說水是不存在的,那浪花又是誰生起的呢?水為本體,浪花是妙用,這就是一體兩面的關系。

關於「狗子有無佛性」,附上趙州從諗的一則公案,他既說「有」也說「無」:

有位僧人問趙州禪師:「狗子有佛性嗎?」

禪師回答說:「沒有。」

僧人說:「上至諸佛,下及螻蟻,都有佛性,為什麽狗子沒有呢?」

趙州答道:「因為它有業識在。」

另外一僧人問同樣一個問題:「狗子有佛性嗎?」

趙州答:「有。」

僧人又問:「既然有佛性,為什麽要投胎做狗呢?」

趙州說:「因為它明知故犯。」

這也是在暗示佛性豈是「有無」可說的?既然不是「有無」的層次,說「有」說「無」又何妨,就看當下的具體情況了。

註意最 重要的一點:說「有」說「無」都不會影響那個真相的存在!說「有」,壁畫中的狗子就可以成佛了嗎?說「無」,壁畫中的狗子就不存在了嗎?

二元對立的世界都是人打造的感性世界,就是執於這些「有無」、「美醜」、「好壞」才有了種種煩惱,修行其實就是要從心裏放下心意識打造的有別世界,還原世界「非有非無」的本來面目。

「她愛我嗎?她是不是討厭我?」

思考或推理,無濟於事,都是感性的煩惱。當你思考上面這個問題時猶如那位僧人,當他思考狗子是否有佛性時就已經被狗咬到了。

不管怎麽想都不是真相,也不會影響她的最 終選擇。重要的是要從「有」的一面做文章,只有現實行為才是對真相的最 好表達。她愛不愛你,不在於你怎麽想,而在於你怎麽做。

你有沒有佛性?如果有,你有什麽證據?如果沒有,豈不是狗子不如?這個問題不要思考,也不用回答,用心感受,在生活中去慢慢印證。

所言如有不當請各位海涵,歡迎指正及討論,並對您的閱讀表示由衷的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