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慕容看世界|從近百件精美文物,來看「水月觀音」像坐姿的變化

2023-12-30國風

從近百件精美文物

來看水月觀音像坐姿的變化

水月觀音,來源出自佛教典籍【般若心經】、【了本生死經】、【華嚴經】和【觀音經】,意為「世間所繪觀水中月之觀音」,是佛教三十三觀音之一。三十三觀音並非化現各種形象,而是觀音菩薩本身不同形貌,而且不是密宗式變化形相,只是以姿態、場景與所持法器來區別。由於水月觀音之形像,多與水中之月有關,故被稱為水月觀音。水月觀音,又稱水吉祥觀音,或水吉祥菩薩。這是觀世音一心觀水相的應化身。其形象有多種。有一種是站立在蓮瓣上,蓮瓣則漂浮在海面,觀世音正在觀看水中之月。另一種是以蓮華坐姿趺坐在大海中的石山上,右手持未敷蓮華,左手作施無畏印,且掌中有水流出。此外又有坐相、三面六臂相等種。其所以命名為水月觀音的緣由,也有不同的說法,有說是因為其形像作觀看水中之月狀,也有說是由於其形像浮在海上,猶如水中之月雲雲。

水月觀音的形象,最早可能始於中唐時期。據張彥遠【歷代名畫記•第十卷•唐朝下】中記載:「周昉(約公元730-800年),字景玄,官至宣州長史。初效張萱畫,後則小異,頗極風姿,全法衣冠,不近閭裏。衣裳勁簡,彩色柔麗,菩薩端嚴,妙創水月之體。」【歷代名畫記•第三卷】在西京(長安)寺觀等畫壁中又有記載:「勝光寺……塔東南院周昉畫水月觀自在菩薩掩障,菩薩圓光及竹,並是劉整成色。」 後朱景玄【唐朝名畫錄】及【太平廣記】均有類似記載,惟其畫無傳。據說周昉在長安聖(勝)光寺畫下第一尊水月觀音,可惜如今沒有遺存可考。

周昉所畫水月觀音的形象,依據的是玄奘【大唐西域記】所記補怛洛伽山中的觀自在菩薩。周昉創作的仕女畫和佛像畫造型稱作「周家樣」,成為後世典範。水月觀音自此流行開來,唐代白居易(公元772-846年)專門創作了一篇散文【畫水月觀音菩薩贊】:「凈淥水上,虛白光中,一睹其相,萬緣皆空。弟子居易,誓心歸依,生生劫劫,長為我師。」由此可見唐代的水月觀音形象,大體上是菩薩半跏坐於水畔巖石上,背後有竹林,一輪滿月正式作為菩薩的背光而出現。而聖水寺大佛殿後壁第7窟中的水月觀音雕塑年代為唐代中和五年(885年),與周昉創作水月觀音的時間相近。因此,聖水寺水月觀音雕塑可作為周昉「周家樣」水月觀音形象的參考。

若論水月觀音的起源,目前學者也多有研究,王惠民認為水月觀音是千手千眼觀音諸多形象中的一種,周昉所創水月之體的直接依據經典可能為【千手經】;李翎認為水月觀音產生所依據的經典為唯識學、【了本生死經】和【般若心經】,其形象受到了如意輪觀音的影響。兩位學者皆認為水月觀音的產生與密教有關,此觀點值得重視。唐朝「開元三大士」入華弘法,自此對漢地佛教義理、神祇譜系及造像產生影響,同時觀音信仰也在唐代日趨成熟興盛,一方面體現出密教化的趨勢,另一方面也日趨世俗化,救苦救難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可以推測,在這兩種因素的影響下,使得周昉妙創水月觀音。但也應當認識到,水月觀音更多體現出佛教中國化的趨勢,竹林、明月、遊戲坐等元素透露出中國傳統文人的審美情趣,那種悠閑自得的神情,茂林修竹的環境,成為信眾的神往之地。而至遼代木雕水月觀音像,已看不出宗教的威嚴,儼然一位端莊優雅的婦人。

筆者收集了全世界各大博物館、中國現存石窟內各時期的水月觀音像。並將其按照坐姿的不同,從早到晚的時間順序進行排列。來看看在各各時期,水月其形像和坐姿的變化。

雙腿的擺放姿勢一

圖1:半跏坐男相水月觀音雕塑

中和五年(885年)

聖水寺大佛殿後壁第7窟

在四川綿陽遊仙區魏城鎮聖水村聖水寺大佛殿後壁第7窟中,主尊為半跏坐男相水月觀音菩薩。石台抹綠,觀音坐其上,上半身圈於大月輪之中,月輪外藍綠,內朱底墨面。頭微左傾,戴塗金高冠,高冠雕花紛繁細致,冠帶翠綠,色彩鮮艷,左右各出,靈動飛舞,紺發柔順,披於背後,幾縷延之肩上。面部為中年男相,肥耳垂肩掛小環,雙目微閉,神情內斂,不茍言笑,肅穆靜美,呈宴安閑適之態(圖1)。

圖2:聖水寺半跏坐男相水月觀音雕塑

觀音胸前掛塗金瓔珞,上身著貼身無袖綠衣,腰間綬帶藍綠色,各垂腿座之間,下身裙褲及踵,色彩脫落。雙足赤,右腳自然下垂腳掌踏於平地,趾甲可見,左腿橫架腳背搭在右腿之上,左足掌殘,手腕間有環釧,雙手十字相扣抱左膝身略後仰,俗稱「蹺腳觀音」(圖2)。這種「蹺腳戲坐」樣式的水月觀音像普遍流行於唐宋時期。

圖3:聖水寺大佛殿後壁第7窟內題記

在第7窟左側壁下方開有一小龕,寬17厘米,高30厘米,雕供養弟子蹲坐像,弟子為老年男相,雙手抱拳, 左腿支起。小龕上方有題記兩則,分別記述了弟子王宗建造水月觀音、幾十年後其女王五娘為像妝彩之事(圖3)。左邊一則從左至右讀:「敬造水月觀音菩薩一身,並及須菩提。弟子王宗建敬造。(唐)中和五年(885年)二月廿三日。」右邊一則從右至左讀:「贊訖(?誌、記)功德,(五代•後蜀)廣政三年(940年)三月廿七日表,右女弟子王五娘囗(為)亡父再莊此設齋表慶了。」 根據窟內題記有紀年唐中和五年(885年)的記載來看, 此尊水月觀音為雕塑類中目前已知年代最早的水月觀音像,同時也是中國現存最早有具體年代的水月觀音。

圖4:水月觀音雕塑

晚唐至五代時期

四川安嶽圓覺洞

圖5:水月觀音雕塑

晚唐至五代時期

重慶大足北山營盤坡

類似的造型還見於川渝地區的其它幾座石窟。安嶽圓覺洞、重慶大足北山營盤坡保留有一批唐末五代時期的水月觀音造像。我們可以看到這批水月觀音像有一些共同的造型特點:臉龐豐腴、雙手抱膝、瓔珞項圈、著闊腿褲、山巒座等(圖4、5)。這正與聖水寺中的那尊水月觀音像如出一轍,由此可印證這幾尊的水月觀音像的年代大致也應在晚唐五代時期。

圖6:水月觀音雕塑

晚唐至五代時期

重慶江津石佛寺

川渝地區石刻中的水月觀音像有二十多件。重慶地區現存最早的水月觀音像,來自於江津石佛寺,建造於晚唐至五代時期。她頭戴寶冠,面相豐潤,神態慈祥,項飾瓔珞,上身斜披絡腋,下著闊腿長褲,左腳自然下垂腳掌踏於平地,右腿橫架腳環處搭在左腿之上,雙手十指相扣抱膝端坐於山巒座上,閑適而莊重,造像僅腰部以下與龕壁相連,近乎圓雕(圖6)。其坐姿與聖水寺內唐代晚期的水月觀音相似,區別僅限於左右腿互相換了下。此外,在該造像龕壁上還可見宋天禧四年(1021年)修佛足、明永樂五年(1407年)重裝金身的題記。

圖7:重慶江津石佛寺水月觀音雕塑頭部(晚唐至五代時期)

在黃休復的【益洲名畫錄】中,記載水月觀音像受到了各個名家的追捧,例如:範瓊自大中至乾符年間在聖壽寺繪水月觀音,左全於寶歷年間在四川成都大聖慈寺文殊閣東畔繪水月觀音,這兩位皆是活動於晚唐的蜀地著名畫家。安史之亂之後,經濟重心南移,蜀地佛事活動日盛,周昉與兩位畫家活動時間相距不遠,再加上蜀地現存的晚唐水月觀音造像,或特許以推測雙手抱膝,一腿下垂,一腿橫置的形式最接近周昉妙創的水月觀音造像。

圖8:紙畫男相水月觀音畫像

晚唐至五代

敦煌莫高窟第17窟藏經洞

73.1×53.3cm

現藏於法國盧浮宮博物館

除了雕塑外,法國盧浮宮博物館收藏了一件紙畫水月觀音畫像,出土於敦煌莫高窟第17窟(俗稱藏經洞),此畫像繪制年代為晚唐至五代。畫中觀音菩薩於蓮池巖石上,右足踏紅蓮,左足放在右腿上,雙手抱膝遊戲而坐。神情恬淡閑適,悠然自得,身後是竹、棕等南方植物,表現的是於南海補怛洛伽山(又譯作布呾落迦、補陀落伽、普陀洛等)的水月觀音(圖8)。此造型亦為男相水月觀音像,抱膝遊戲而坐的造型與聖水寺水月觀音雕塑如出一轍。

圖9:水月觀音(倒坐觀音)

像高3.4米

重塑於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

隆興寺摩尼殿

在河北石家莊正定縣隆興寺摩尼殿內槽北壁,有宋代的泥塑五彩懸山,重塑於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這座懸山之上,共有三十多座佛像。其中,有一個觀音像因為坐南朝北,寓意著要為眾生普度,永不回頭的慈悲心懷,所以其又被叫「倒坐」觀音。左腳自然下垂並踏在蓮花座之上,右腳擡起架在左腿之上;右手抓住左手腕環抱於右腳膝蓋(圖9),這種坐姿與石佛寺中的水月觀音像雕塑頗為相似(圖6)。

隆興寺摩尼殿中的這尊水月觀音,看上去有些和大家對佛像的傳統印象有些不太一樣,少了一些莊重,多了一份隨意和自然。除了坐姿之外,觀音的面容也比較溫和安靜,像個大家閨秀一樣。她的眼睛深邃,充滿了智慧,多了一點靈動,少了一些漠然。魯迅先生還認為其是東方美學的代表,並將其照片作為珍貴的物件收藏了起來。在魯迅故居的書桌上,這張照片就一直擺放在上面。

雙腿的擺放姿勢二

圖10:彩色絹畫千手千眼觀音菩薩圖(右下角為水月觀音菩薩)

五代天福八年(公元943年)

敦煌莫高窟第17窟(藏經洞)

高123.5厘米、寬84.2厘米

法國吉美博物館收藏第17775號

法國吉美博物館收藏的第17775號【千手千眼觀音菩薩圖】,出土於敦煌藏經洞。畫面內容分二部份:上部以一圓為中心,內畫觀世音坐像,頭戴寶冠,結跏跌坐,雙手合十;圓外除頂部畫帷幔和雙樹外,另畫大辨才天女、婆藪仙、日藏菩薩、月藏菩薩、大神金剛等侍從像。下部中間為供養發願文,由發願文可知繪成於五代天福八年(公元943年),施主馬幹進其時官銜為「節度押衙知副後槽使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太子賓客」(圖10)。

圖11:千手千眼觀音菩薩圖局部水月觀音菩薩像

法國吉美博物館收藏第17775號

在發願文右邊有一男相水月觀音像,並有榜題:「水月觀音菩薩」。畫中水月觀音面朝左,右手持柳枝,左手托凈瓶,坐姿呈半跏思惟相;周圍泉水縈映,背倚修竹。觀音頭飾寶冠,身披瓔珞,富麗華美,法相莊嚴(圖11)。發願文中有五代天福八年(公元943年)的題記,這也是目前已知繪畫形象年代最早的水月觀音像。對於研究唐代和五代時期水月觀音形象的變化具有重要的參考作用。

圖12:紙本設色畫水月觀音

唐末至五代

高82.9厘米 寬29.6厘米

敦煌莫高窟第17窟(藏經洞)

大英博物館藏

大英博物館藏收藏了一幅紙本設色畫水月觀音像,同樣出土於敦煌藏經洞,年代為唐末至五代。此水月觀音菩薩像面朝左,坐在背面有很大滿月的巖石上,與吉美博物館中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圖】下段所見的水月觀音的姿勢相同(圖12)。兩圖中,蓮花兩邊的小葉子、觀音旁的竹叢中繪有筍等方面,都非常類似。但踏蓮花的左腳,在本圖中的完全繪向側面,而在吉美美術館繪畫的構圖中,卻與身體的方向斜向一致。法國吉美博物館的繪畫中有天福八年(943年)的紀年,本圖中供養人像的著裝與它的相同,有10世紀中葉的特點。看其山水的描繪,在水面上有墨線繪出的躍動著的波紋,圓形的斜坡與前景中陡峭的岸邊,使用了寬墨線。兩幅水月觀音像應為同一時期制作。

圖13:水月觀音

敦煌莫高窟第17窟(藏經洞)

大英博物館藏

大英博物館藏還收藏了一幅水月觀音像,同樣出土於敦煌莫高窟第17窟(藏經洞)內。畫中水月觀音面朝右,左手持柳枝,右手托凈瓶。左腳盤坐,右腳踏蓮花(圖13)。整體姿態與前兩幅(圖7和圖8)基本一致,不同的是彼此成映像。整體來看,這三幅出自藏經洞的水月觀音像均坐姿腿的擺放姿態一致,一條腿自然下垂腳踏蓮花之上,一條腿彎曲放在另一條腿下面盤坐。筆者認為這三幅畫應該是創作於同一時期,至少相差不會太遠。其姿勢與聖水寺(圖1)唐代晚期雙手抱膝蓋的姿勢相似,但又略有不同。

雙腿的擺放姿勢

圖14:北宋·木胎彩塑水月觀音坐像

通高44.5厘米

1965年溫州白象塔二層四面出土

溫州博物館藏

白象塔原稱白塔,位於今浙江溫州市甌海區南白象鎮。北宋崇寧三年(1104)始建,政和五年(1115)建成。1965年,溫州白象塔在拆除過程中發現大批文物,其中有一件北宋時期的木胎彩塑水月觀音坐像(圖14)。

圖15:北宋·木胎彩塑水月觀音坐像

溫州博物館藏

此像高髻已殘損。兩側鬢發從鬢角梳至耳後,耳後垂髻、寶繒披垂至肩。前額有白毫,白毫的鑲嵌物缺失。面部圓潤豐滿,彎眉細目,直鼻紅唇,兩耳垂肩,飾花形耳珰。身穿石綠色右袒襦衫,胸飾瓔珞。外披貼綴深蘭色盤花的灰色廣袖天衣,下系羅裙,束赭紅結帶。左手撫膝,右手殘缺。跣足,一足盤膝,一足踏蓮花,半跏趺倚坐於座上。彩塑線條明快流暢,色彩濃艷,各部比例準確,人物神態閑適自若,具有北宋造像世俗化的特點(圖15)。代表了北宋時期和溫州地方工藝特色。(文字來源:溫州博物館)

圖16:北宋·木胎彩塑水月觀音坐像

溫州博物館藏

五代、宋時期,敦煌最流行的水月觀音坐姿為一腿下垂,一腿橫置,手執楊柳、托凈瓶的樣式(圖11~13)。此件木胎彩塑水月觀音坐像(北宋)的姿態,與前面三幅出土於敦煌莫高窟第17窟(藏經洞)內的水月觀音坐像(唐末至五代時期)比較相似。最明顯的是其中一條腿橫置,與另一條腿無明顯交集。同時坐姿、面容及服飾上已經是趨於女性化(圖16),可能在南北兩地的形象上存在著差異。

圖17:彩繪木雕水月觀音

高175cm

宋代

阿聯酋阿布達比盧浮宮收藏

圖18:彩繪木雕水月觀音頭部

宋代

阿聯酋阿布達比盧浮宮收藏

阿聯酋阿布達比盧浮宮收藏了一件宋代彩繪木雕水月觀音,其雙腳擺放的姿態與溫州白象塔出土北宋木胎彩塑水月觀音坐像相似(圖14)。但從其頭部開臉能看出是由男相向女相過渡的形象。(圖18)。

雙腿的擺放姿勢四

圖19:高麗(14世紀)佛畫 絹本水月觀音圖

98.4 × 47.8 cm

美國史密森博物館

美國史密森博物館收藏了一幅高麗時期(14世紀)的佛畫水月觀音圖,圖中的觀音為男相,面部圓潤豐滿,彎眉細目,前額有白毫,兩耳垂肩,飾花形耳珰,胸飾瓔珞。左手依放於巖石上,右手執念珠;左足下垂並踏於蓮花之上,右腳翹於左腿之上作翹二郎腿狀(圖19)。這種早期的「蹺腳觀音」形象隨著時代的不同產生了變化,逐漸趨於世俗化。

圖20:設色絹本水月觀音像

100.4 x 49.6 cm

13~14世紀

日本大和文華館 藏

圖21:設色絹本水月觀音像

166.3 x 101.3 cm

十四世紀

日本京都泉屋博古館 藏

從這三幅13~14世紀的設色絹本水月觀音像(圖19~21)來看,在腳的擺放姿態上是一樣的,都是一條腿彎曲放在另一條腿的上面,作二郎腿狀,但與唐代聖水寺中的水月觀音不同,此三幅畫中的水月觀音並沒有雙手抱膝蓋。

雙腿的擺放姿勢五

圖22:石刻水月觀音

唐代

洛陽龍門石窟

開鑿於公元493年的古陽洞,是洛陽龍門石窟開鑿最早的一個洞窟。這尊觀音位於古陽洞主尊右側,身披披帛,流蘇在腹部交叉,坐在三層台階的座上;內穿僧衹,流蘇交叉的上方有結,凈瓶在左手後方,瓶內三支植物更像是蘆葦(圖22)。這尊觀音是有爭議的:流蘇的特征更像是唐代尤其類似奉先寺文殊普賢的戴法,北魏披帛一般是腹部十字交叉穿環,衣擺下方垂在座上更有唐代特征。北魏特征一是僧衹,唐代沒有;二,座是金剛座或者是須彌座,北魏還沒有出現蓮花座。(圖文:南極瞌睡熊)

圖23:石刻水月觀音

唐代

洛陽龍門石窟

洛陽龍門石窟古陽洞發現的這尊水月觀音形象比較復雜,其旁邊沒有雕刻年代的題記。但從水月觀音出現和流行的時間來推斷,這尊石刻年代可能是唐代中晚期。同時,與前面介紹的四種水月觀音雙腳擺放的姿勢明顯不同。右腿自然下垂踏於巖石之上,左腿上曲足踏巖石;右手臂撐巖,左手臂自然的放置於左膝蓋之上,身體略向右後方傾斜(圖23)。而這種坐姿是水月觀音形象最常見的兩種坐姿之一,開始大量出現於五代遼宋時期,並直接影響到後來各個時期。

圖24:石刻水月觀音

北宋

重慶大足北山佛灣113號龕

大足石刻水月觀音造像有二十二個龕窟,從唐代至明清,皆有出現,主要集中在宋代時期北山佛灣和多寶塔,有十四個龕窟,其中以北山佛灣第113號龕造像最為著名,最有個性特色。其雙腿的擺放姿勢與龍門古陽洞相似,不同的是左腿自然下垂踏於巖石之上,右腿上曲足踏巖石;左手臂撐巖,右手臂自然的放置於右膝蓋之上,身體略向左後方傾斜(圖24)。佛灣水月觀音(113號)與淳化五年觀音、地藏十王龕造像風格接近,透過衣裙可見體態之美,有盛唐造像余韻。佛灣水月觀音俯首微笑,觀想蓮池映月的造型,生動傳神。

圖25:石刻水月觀音

北宋

重慶大足北山佛灣113號龕

從這個單龕我們會發現大足在水月觀音的造型上更加註重刻畫觀音的身體語言,神情生動逼真,觀音的動態也一改以往的站立姿態改為半結枷的坐姿,即自由隨意的坐在奇石(金剛石)上,相比以往更加瀟灑隨意。除了坐姿之外,資料顯示觀音的身體語言描繪的相當豐富,手臂,腿腳呈現各種造型,很有意思。觀音身側有凈瓶、瓶內插柳枝、鶯哥、流泉、池塘、蓮花、花卉、奇石怪山、彩雲等(圖25)。——孫婷(四川美術學院)【大足石刻北山水月觀音造像世俗化研究】

圖26:重慶大足北山佛灣宋代石刻水月觀音

圖27:重慶大足妙高山摩崖造像南宋石刻水月觀音

大足石刻群妙高山石窟,離地約三米高。此處有著別致的儒釋道三教龕,三教主尊並存一龕,微妙融合。

圖28:石刻水月觀音

宋代

重慶大足石門山第4龕

大足石門山第4龕是水月觀音龕,為北宋紹聖元年(1094年)所雕鑿。主尊是水月觀音,隨意坐於石座上,遍身瓔珞。右腿上曲足踏巖石;左手臂撐巖,右手臂自然的放置於右膝蓋之上,身體略向左後方傾斜(圖28)。整體造型與北山佛灣113號龕相似。

圖29:水月觀音像雕塑(又被稱為「紫竹觀音」)

高3米

北宋

安嶽毗盧洞第19號觀音經變窟

在川渝地區的石刻中,此類造型還有一件極具盛名的水月觀音雕塑,被英籍作家韓素音女士贊譽為「東方維納斯」享譽海內外。四川資陽安嶽縣石羊鎮毗盧洞第19號窟內有一尊水月觀音,為北宋時期石刻的傑出代表(圖29)。

圖30:水月觀音像雕塑(又被稱為「紫竹觀音」)

北宋

安嶽毗盧洞第19號觀音經變窟

主尊造像為圓雕觀音造像,位於龕內中部,半結跏趺坐,背倚浮雕的紫竹和柳枝凈瓶,頭戴鏤空花冠,花冠中部為化佛;上身穿短袖薄紗,坦胸裸肘,瓔珞垂墜於胸腹,下身著長裙,衣裙飄逸,富於動感。主尊造像於一弧形荷葉上,上身稍向左側,左手撐葉面,右手放在膝蓋上;左腳懸於蓮台,腳踏蓮蕊,右腿彎曲上翹,腳踏蓮葉之上。遊戲坐於蒲葉山巖座,作水中觀月狀(圖30)。坐姿隨意自然,這種「蹺腳戲坐」坐姿由半跏趺坐而來,被稱為「自在坐」「遊戲坐」。因此,俗稱該造像為「翹腳觀音」;又因她背倚浮雕紫竹,又名「紫竹觀音」。

圖31:水月觀音像雕塑(局部)

北宋

安嶽毗盧洞第19號觀音經變窟

圖32:水月觀音像雕塑

北宋

延安清涼山萬佛洞(11窟)南壁水月觀音

陜西延安清涼山萬佛洞(11號窟)開鑿於北宋。為屏柱式中央佛壇窟, 窟洞平面大致呈梯形,前寬16.1米、後寬17.5米、進深12.8米、前高6.3米、後高7米,是清涼山石窟中最大的一個洞窟。其中有19尊水月觀音像,南屏柱南向面1尊、南屏柱東向面2尊、北屏柱北向面1尊、西壁3尊、南壁2尊、東壁6尊、北壁4尊。由於東壁和北壁造像整體保存狀況較差,其中水月觀音亦有不同程度的漫漶和損壞。南壁水月觀音坐於造像龕內,頭戴化佛冠,脖間掛有瓔珞珠串,頭冠與衣紋的樣式基本統一,左腳踩於山石座上,右自然下垂腳踩於蓮花上,在左邊巖石上有凈瓶(圖32)。 與前面石窟中的水月觀音區別在於左右腳的擺放姿勢換了一下,這種情況還見於陜西子長縣鐘山石窟第3窟中。

圖33:陜西子長縣鐘山石窟第3窟(模型)

北宋治平四年(1067年)

子長鐘山石窟在陜西北部子長縣城以西的15公裏處,位於安定鄉鐘山南麓。現存洞窟5窟,呈一線排列,大體坐北朝南,窟內絕大部份造像為宋代遺存。據實地調查,鐘山石窟第1窟僅在窟門內兩側殘留二力士像,第2窟完全風化,不見造像。第4、5窟規模相對較小,風化殘損也較為明顯。只有第3窟規模宏大,所保存造像例項眾多,雕刻精美,佛教內涵也最為豐富(圖33)。該窟佛壇上方正中題記:「治平四年(1067)六月二十六日,□州界安定堡百姓張行者發型打萬菩薩堂,(中略)皇帝萬歲,重臣千秋,國泰民安,合家安樂。□□神虎書人雷澤,刊字人李溫立記。」

圖34:佛壇前排第1柱南面水月觀音菩薩

北宋治平四年(1067年)

陜西子長縣鐘山石窟第3窟

圖35:佛壇後排第2柱南面水月觀音菩薩

北宋治平四年(1067年)

陜西子長縣鐘山石窟第3窟

在子長縣鐘山石窟第3窟佛壇前排第1柱南面,和佛壇後排第2柱南面的水月觀音菩薩造像,其雙腳的擺放姿勢與延安清涼山萬佛洞(11窟)南壁水月觀音一樣(圖34-35)。

圖36:佛壇前排第3柱南面水月觀音菩薩

北宋治平四年(1067年)

陜西子長縣鐘山石窟第3窟

圖37:佛壇前排第3柱南面水月觀音菩薩

北宋治平四年(1067年)

陜西子長縣鐘山石窟第3窟

鐘山石窟第3窟體量較大的菩薩造像中,以水月觀音菩薩數量最多,且分布於立柱和四壁上的重要位置,在山水間呈空明澄澈之像,足見這一造像題材在當時受到的重視程度。鐘山石窟水月觀音菩薩造像均為依附於佛壇石柱或洞窟壁面的高浮雕,代表性例項如佛壇前排第1柱(自東向西排序,下同)南面水月觀音菩薩(圖34)、佛壇後排第2柱南面水月觀音菩薩(圖35)、佛壇前排第3柱南面水月觀音菩薩(圖36)、南壁中上段水月觀音菩薩(圖37)。

四尊造像呈現高度相似的造型特征,其前兩者遊戲坐於山石上,頭高挽發髻,戴卷草紋寶冠,裸上身,下身著裙。胸飾瓔珞,兩肩垂下的披帛在兩臂周邊飄動,絡腋自左肩斜插入右脅下,左手輕握絡腋的一端支於左膝蓋上,右手支於山石上。左腿支起,右腿沿山石垂下,腳底下有蓮花。後兩尊水月觀音人物造型特征和著衣形式與前兩者並無明顯不同,差異之處在於坐姿呈映像的對稱表現。這種變化,應是匠師在同一建築空間中追求構圖的變化而為之。這些菩薩造像在繼承唐代例項基礎上,融合了宋遼金三地菩薩造像特征,反映出邊疆戰爭前線軍民信仰的豐富文化內涵。

圖38:彩塑水月觀音菩薩

北宋

甘肅天水麥積山第58窟

值得註意的是,鐘山石窟的水月觀音位處於有自然景觀的山石背景中,相似的宋代例項還見於天水麥積山第58窟彩塑水月觀音菩薩(圖38)。相對顏色風化和被煙火熏黑的鐘山石窟而言,麥積山水月觀音背後窟壁上殘存的懸塑山石,還保留有比較鮮亮的色彩,可以想象水月觀音初創時那種宛如山水仙境的場景。關於水月觀音背景中的自然景觀,見於東晉佛馱跋陀羅譯【華嚴經】(六十華嚴):「漸漸遊行,至光明山,登彼山上,周遍推求,見觀世音菩薩住山西阿,處處皆有流泉、浴池,林木郁茂, 地草柔軟, 結跏趺坐金剛寶座,無量菩薩恭敬圍繞, 而為演說大慈悲經, 普攝眾生。」又如唐玄奘【大唐西域記】:「秣剌耶山東有布呾洛迦山,山徑危險,巖谷敧傾,山頂有池,其水澄鏡,流出大河,周流繞山二十匝,入南海。

池側有石天宮,觀自在菩薩往來遊舍。」這些經文的描述,都點明了觀音菩薩所在的自然環境。可以想象,觀音菩薩在山石水畔之間,悠然而坐,呈現出清明澄澈的超然境界,這與邊疆戰場的苦痛形成鮮明對比。——(圖文摘自黃文智:【試談子長鐘山第3窟菩薩造像的文化內涵】)

圖39:銅鎏金水月觀音造像

高53厘米

五代·吳越國(907~978年)

浙江金華萬佛塔塔基出土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流傳下來的早期水月觀音像,除了石窟造像、畫像和壁畫外,還有木雕、金銅塑像。萬佛塔是老金華城地標性建築,始建於北宋嘉佑七年(1062)至治平元年(1064)之間。1957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清理金華萬佛塔時,發現了大量文物,其中就有一尊銅鎏金水月觀音像(圖39)。

圖40:銅鎏金水月觀音造像(頭部)

浙江金華萬佛塔塔基出土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觀音菩薩頭戴寶冠,冠上奉一小化佛,方額廣頤,雙目修長,微閉俯視,神態端莊慈祥(圖40)。其右腿支起,右臂自然搭於右膝,左腿下垂,左臂後撐於巖石之上,姿態閑適。菩薩寬肩細腰,身姿婀娜柔順,披掛聯珠式瓔珞,衣袂灑脫靈動,造型優美絕倫,身後精致的火焰紋圓光更有錦上添花之妙。據考證,這尊觀音像鑄造於五代吳越國時期,是中國已知年代最早的銅鎏金水月觀音菩薩題材佛像,現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圖41:銅鎏金水月觀音造像

高53厘米

五代·吳越國(907~978年)

浙江金華萬佛塔塔基出土

國家博物館藏

浙江金華萬佛塔出土的鎏金銅水月觀音像在美術史上有著重要的意義,對研究水月觀音影像的發展、變異提供了一個關鍵的樣式線索。這件五代吳越國的銅鎏金水月觀音造像,與聖水寺石窟造像、敦煌出土的畫像和壁畫坐姿不一樣,但與龍門石窟古陽洞、重慶大足石門山第4龕、北山佛灣第113龕和四川安嶽毗盧洞第19號觀音經變窟中的水月觀音像極為相似(圖41)。

圖42:銅鎏金水月觀音坐像

高 39.5 cm

晚唐~五代(九~十世紀)

哈佛藝術博物館藏

哈佛藝術博物館亦收藏有一件銅鎏金水月觀音坐像,與金華萬佛塔塔基出土那件銅鎏金水月觀音坐像相似。其左腿下垂,腳踏蓮花;右腿上曲足踏巖石;身體略向左傾斜,左臂撐巖,右臂置膝,給人一種隨意自在的感覺(圖42)。

圖43:銅水月觀音坐像

五代

故宮博物院藏(文物號新00074896)

圖44:銅水月觀音坐像

五代

故宮博物院藏(文物號新00097476)

圖45:銅水月觀音坐像

五代

故宮博物院藏(新00097480)

圖46:銅水月觀音菩薩像

五代

故宮博物院藏(新00116546)

圖47:銅水月觀音菩薩像

五代

故宮博物院藏(新00099110)

圖48:銅鎏金水月觀音坐像

21.8 x 10.5 x 7.3 cm

宋代

美國弗利爾賽克勒博物館(Freer & Sackler)

圖49:銅鎏金水月觀音

12.8 x 7.3 x 2.2 cm

宋代

美國弗利爾賽克勒博物館(Freer & Sackler)

圖50:銅鎏金水月觀音坐像

高19.5 cm

宋代

英國牛津艾殊莫林博物館藏

而這類「左腿下垂腳踏蓮花或巖石,右腿上曲足踏巖石;左臂撐巖,右臂置膝」的水月觀音造像,普遍開始流行於五代至遼宋時期的廣泛區域。其中比較常見的就是一些中小型金銅水月觀音(圖42-50)。

圖51:木雕彩繪水月觀音

高241.3厘米

遼代(907~1125年)

美國納爾遜-艾堅斯博物館藏

而五代遼宋時期同樣造型的水月觀音除了金銅和雕塑外,還大量見有木雕彩繪的水月觀音。而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收藏於美國納爾遜-艾堅斯博物館一尊遼代木雕彩繪水月觀音(圖51)。這尊遼代木雕彩繪水月觀音像被稱贊為「是現存的中國最壯觀的雕像」,「宗教和美學的勝利」,被媒體稱為「三十件在美國公眾機構中最好的作品之一」。對於這尊遼代木胎加彩觀音像,博物館給予極高展陳禮遇,為其搭配山西廣勝寺壁畫【熾盛光佛佛會圖】,北京智化寺萬佛閣的明代楠木藻井,以及北京清代宅院的雕花格扇門,陳設於「中國廟宇」展廊中間,足以令同類藏品相形見絀。

圖52:木雕彩繪水月觀音(局部)

高241.3厘米

遼代(907~1125年)

美國納爾遜-艾堅斯博物館藏

這尊遼代水月觀音像的通高有2.41米,是現存最大中國遼金時期的木雕之一。她的左腳非常自然的垂踏在蓮花上(圖52),右腿曲蹲,右手自然的放在右膝蓋上,手指向上微擡微翹,而左手則撐在巖石上作為支撐點。臉部露出慈祥的微笑,眼睛註視著左下方,身體結構比例勻稱適中,整個狀態非常灑脫自然隨性,渾身透露著一股無拘無束、自在悠然的氣息。

圖53:木雕彩繪水月觀音(局部)

高241.3厘米

遼代(907~1125年)

美國納爾遜-艾堅斯博物館藏

此造像流入美國納爾遜博物館的過程可謂一波三折。1931年,納爾遜館方委托美國人華爾納和中國人盧芹齋等以北平為據點,遍歷華北,大量購買中國古代藝術品,以擴充館藏。這尊遼代觀音像最初出現在美國人眼前時,它被分割成幾部份擺在中國古董商後院的荒地上待價而沽。她身上凹仄處積落著皚皚白雪。收購的人拿起她的頭,看看,又放下。拿起她的手,擺弄了一下,又放下……最後,買方在看過之後,認為這是明代的觀音造像。在當時能弄到的唐宋時期佛造像也並非罕有,所以美國買家並沒看上,放棄購買。

圖54:遼代木雕彩繪水月觀音(局部)

美國納爾遜-艾堅斯博物館藏

如論此尊觀音是明代的,倒也並非毫無依據。此尊觀音軀幹和底座為一體雕刻,只有右臂和一些衣紋為另外加工,至少經過了4次翻新,最後一次是明代。此木觀音像的彩繪是明代中期重新繪制的,菩薩的面部也有明代修復的痕跡,可說局部處是有明代特征的。由於斷代失誤,美國人第一次和此像失之交臂,此像被後來趕到的盧芹齋買下。

圖55:遼代木雕彩繪水月觀音(手部 )

美國納爾遜-艾堅斯博物館藏

經過專家的重新仔細鑒定,認定此木造像是遼代的。納爾遜博物館一咬牙,付出了高於當時幾倍的價格從盧芹齋手裏買下此像,從而有了這件鎮館之寶。為搭配此像,納爾遜博物館專門開辟出一個巨大空間,名曰中國廟宇展廳。在水月觀音的背後,安放了原山西廣勝寺的元代【熾盛光佛佛會圖】壁畫,而頂上即是由明代雕龍藻井和清代平棋,面前的雕花格扇門來自北京的一座清代官員宅院。壁畫和格扇門是1932年盧芹齋分別出售和捐獻給博物館的,藻井和平棋是史門克1931年在中國購買的。

圖56:遼代木雕彩繪水月觀音(頭部 )

美國納爾遜-艾堅斯博物館藏

做為展廳主角的遼代木雕彩繪水月觀音,其雕像的特點就是女性臉龐,男性的上身,是向女性觀音的過度時觀音「中性」雕像的一個活生生的證明(圖56)。這時的觀音更多體現出佛教中國化的趨勢,造像漸漸看不出宗教的威嚴,儼然一位端莊優雅的婦人。(來源:典藏君)

圖57:木雕彩繪水月觀音

高170厘米

遼金(宋代)

大英博物館藏(出自山西,1920年購入)

除了美國納爾遜-艾堅斯博物館收藏的這尊遼代木雕彩繪水月觀音外,在全世界各大博物館中都收藏有遼金(宋代)時期的木雕彩繪水月觀音像。比如大英博物館藏內就收藏有一件遼金時期的木雕彩繪水月觀音(圖57)。於1920年購入,相傳出自中國山西境內。

圖58:木雕彩繪水月觀音

大英博物館藏(出自山西,1920年購入)

圖59:木雕彩繪水月觀音

大英博物館藏(出自山西,1920年購入)

圖60:木雕彩繪水月觀音

大英博物館藏(出自山西,1920年購入)

之兩件木雕彩繪水月觀音像有很多相似之處,其中雙腿擺放的姿勢是一樣的,都是左腳非常自然的下垂踏在蓮花座上;右腿曲蹲踏於巖石之上;右手自然的放在右膝蓋上,手指自然彎曲;而左手則撐在巖石上作為支撐點。類似同時期的木雕彩繪水月觀音還見於全世界各大博物館。

圖61:彩繪木雕水月觀音像

高138厘米

遼金(北宋)

美國(俄亥俄州克里夫蘭市)克里夫蘭美術館藏

如美國(俄亥俄州克里夫蘭市)克里夫蘭美術館收藏的一件遼金(北宋)時期的彩繪木雕水月觀音像(圖61)。此尊造像高138厘米,配寶冠瓔珞,繁復精細,妙相莊嚴。造型細節,均為上品。這尊造像最早於山中商會拍賣,後流轉於弗洛倫斯·古德、收藏大鱷埃斯肯納齊,最後於1984年由克里夫蘭藝術博物館購藏。

圖62:彩繪木雕水月觀音像

遼金(北宋)

美國克里夫蘭美術館藏

圖63:彩繪木雕水月觀音像

遼金(北宋)

美國克里夫蘭美術館藏

圖64:彩繪木雕水月觀音像

遼金(北宋)

美國克里夫蘭美術館藏

圖65:金漆彩繪木雕水月觀音像

141×88×88厘米

遼金(宋代)

波士頓美術館藏(1920年從山中商會購得)

波士頓美術館藏於1920年從山中商會購得一尊遼金(宋代)時期的金漆彩繪木雕水月觀音像,高141、寬88、厚88厘米(圖65)。

圖66:金漆彩繪木雕水月觀音像

波士頓美術館藏(1920年從山中商會購得)

圖67:金漆彩繪木雕水月觀音像

波士頓美術館藏(1920年從山中商會購得)

圖68:木雕彩繪水月觀音

遼金

英國V&A博物館藏品

圖69:木雕彩繪水月觀音

遼金

英國V&A博物館藏品

圖70:木雕彩繪水月觀音

遼金

英國V&A博物館藏品

圖71:彩繪木雕水月觀音

遼金時期

西雅圖亞洲藝術博物館藏

圖72:木雕水月觀音像

遼金

夏威夷檀香山藝術博物館藏

圖73:彩繪木雕水月觀音像

遼金

劍橋大學菲茲威廉美術館藏

圖74:木雕彩繪水月觀音

110.7×77.6×57.4厘米

遼金

墨爾本維多利亞美術館藏

圖75:木雕水月觀音像

遼金

香港藝術博物館藏

圖76:彩繪木雕水月觀音

金代

Isabella Stewart Gardner美術館收藏

圖77:彩繪木雕水月觀音

金代

Isabella Stewart Gardner美術館收藏

圖78:彩繪木雕水月觀音

金代

Isabella Stewart Gardner美術館收藏

圖79:彩繪木雕水月觀音(頭部)

金代

Isabella Stewart Gardner美術館收藏

圖80:木雕水月觀音像

金代(北宋)

耶魯大學美術館藏

圖81:木雕水月觀音像

金代

耶魯大學美術館藏

圖82:木雕水月觀音像

金代

耶魯大學美術館藏

圖83:木雕水月觀音像

美國波士頓伊莎貝拉花園博物館藏

圖84:木雕飾彩貼金水月觀音像

高78、寬61、厚30cm

金代

1937年入藏英國倫敦維多利亞與艾拔博物館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

圖85:木雕彩繪水月觀音

宋代,公元十世紀,木雕,飾彩

height: 43 cm; width: 23 cm; depth: 20 cm

Walter C. Mead舊藏

1946年入藏美國丹佛藝術博物館

Denver Art Museum

圖86:木雕彩繪水月觀音

美國丹佛藝術博物館藏

圖87:木雕彩繪水月觀音

美國丹佛藝術博物館藏

圖88:木雕水月觀音像

高110 cm

南宋

普林斯頓大學藝術博物館藏

圖89:宋代木雕水月觀音

宋代佛教造像藝術趨於世俗化,造像以現實生活中的婦女形象為藍本、原形,顯示了民間女性的世俗生活情趣。也可以看出兩宋時期,民風的開化,擺脫了北魏以來觀音為男像的傳統造像模式的束縛。

圖90:木雕水月觀音像

高124.5 cm

元代

美國費城博物館藏

從河南洛陽龍門石窟古陽洞、重慶大足石門山第4龕、大足北山佛灣第113龕、四川安嶽毗盧洞第19號觀音經變窟中的石刻,到浙江金華萬佛塔出土的金銅像,再到山西地區的木雕。可見,這是當時全國各地都普遍流行的一種水月觀音形像。並且,這種造型還一直延續到後現在。比如美國費城博物館收藏的一尊元代木雕水月觀音像(圖90)。這尊木雕水月觀音像通高124.5厘米,其整體造型與五代遼金(宋代)時期全國各地流行的水月觀音像相似。

圖91:銅鎏金水月觀音坐像

高8.7 cm

元代(13~14世紀)

倫敦大英博物館藏

而類似造型的元代水月觀音像還見於金銅藝術中,如倫敦大英博物館收藏的一尊元代銅鎏金水月觀音坐像(圖91)。其風格延續了遼金時期水月觀音造像。

圖92:銅鎏金水月觀音

高度 36.2cm

元代

皇家安大略博物館藏

圖93:幹漆夾苧水月觀音像

規格:127 x 87 x 57.5 cm

明代

美國巴爾的摩藝術博物館藏

美國巴爾的摩藝術博物館收藏了一尊明代幹漆夾苧水月觀音像,這尊觀音保留了宋代的風格,是一件很難得的明代造像精品(圖93)。

圖94:明代幹漆夾苧水月觀音像(美國巴爾的摩藝術博物館藏)

圖95:明代幹漆夾苧水月觀音像(美國巴爾的摩藝術博物館藏)

圖96:木雕水月觀音

宋代

南京博物院藏

然而,在江蘇南京博物院收藏了一尊宋代木雕水月觀音。這尊木雕水月觀音形象雙腿的擺放方式,與同時期廣泛流行的木雕水月觀音姿勢相反。即右腿自然下垂踏於巖石之上,左腿上曲足踏巖石;右手臂撐在巖上,左手臂自然的放置於左膝蓋之上,身體略向右後方傾斜(圖96)。

圖97:宋代木雕水月觀音(南京博物院藏)

這種雙腿的擺放姿勢與洛陽龍門石窟古陽洞中的唐代水月觀音石刻一樣(圖22)。同時又與陜西清涼山萬佛洞石窟南壁(圖32),和鐘山石窟中的兩尊水月觀音一樣(34-35)。這種姿勢的水月觀音造型相對而言非常少見,同樣雙腿擺放姿勢的還見於另外一尊木雕水月觀音坐像

圖98:木雕水月觀音坐像

高214厘米

金代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藝術博物館

位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藝術博物館中國廳北壁的一尊金代水月觀音木雕坐像,敷以石脊,彩繪,塗金。該像表面有數層石膏,說明木雕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曾多次修補,然後彩繪、塗金。觀音像面容安詳,儀態萬方,這種觀音坐姿被西方人稱為「高貴的悠閑」。此雕像高214厘米(圖98)。1924年初,賓博購買。(圖文來源於微博旃檀君)

雙腿的擺放姿勢六

圖99:青瓷水月觀音

北宋

溫州白象塔出土

溫州博物館藏

溫州白象塔還出土了一件青瓷水月觀音,觀音頭束高髻,戴花冠。面容長圓,額有白毫。彎眉長目,直鼻小口,微露笑意,神態安詳。肩披披帛,上身袒露,頸、胸佩項飾、瓔珞。臂、腕佩寶釧。腰束結帶,下著草花紋長裙。跣足,左腿盤曲,右膝拱起腳底踏在巖石之上,半跏趺坐於山水紋博山座上。右手彎曲自然搭於右膝蓋上,身體略微向左傾斜,左手置於身側直撐在巖石上。右足前棲一鴿子,斂羽,回首昂視。須彌座底內壁沿有墨書題記「弟子□□□」。通體施青釉,勻凈滋潤(圖99)。

圖100:北宋青瓷水月觀音(溫州白象塔出土)

溫州白象塔始建於北宋崇寧三年(1104),政和五年(1115)建成。因此,這件青瓷水月觀音的入藏時間不晚於北宋政和五年(1115)。

圖101:北宋青瓷水月觀音(溫州白象塔出土)

而這件青瓷水月觀音雙腿擺放的姿勢,與前面介紹的五種又不一樣。左腿盤曲,右膝拱起腳底踏在巖石之上(圖101)。這是水月觀音形象最常見的兩種坐姿的另外一種。而遠在川渝地區大足北山佛灣133窟、第180窟的宋代石刻中,也出現相同遊戲坐姿的水月觀音。

圖102:大足 北山 北宋石刻【觀無量壽佛經變相】

重慶大足石刻北山180號龕

重慶大足石刻北山180號龕【觀無量壽佛經變相】中的主尊為水月觀音像,觀音左腿盤於台座上,右膝拱起腳底踏在台座上;右手彎曲自然搭於右膝蓋上,身體略微向左傾斜,左手置於身側直撐在台座上。下方台座為金剛座式樣(圖102)。北宋政和六年開(公元1116年)鑿,梁思成先生對大足石刻北山石窟180號【十三觀音變相窟】的描述中寫道:「中鐫觀音半伽坐像,豐神麗容,宛若少婦。其左右侍像各五尊,如暮春花發,夏柳枝低,極逸宕之美,佛像至此,可謂已入魔道矣。」

圖103:石刻水月觀音

南宋紹興(1131-1162年)

重慶大足石刻北山佛灣133窟

重慶大足石刻北山佛灣133窟,窟高390、寬272、深305厘米。內有一尊水月觀音,頭戴花冠,腦後有飄帶,胸前密飾瓔珞,身上繞有披帛,觀音左腿盤於台座上,右膝拱起腳底踏在台座上,下方台座為金剛座式樣。腦後有圓形頭光,在身後刻連綿起伏的群山,山形錯落有致,其間放有一凈瓶。觀音面含微笑,身姿略傾,其異於其他觀音的坐式,加之下垂的冠帶與環繞手肩的披帛,輕盈自然,似有微風輕拂一般,給人以姿態瀟灑,氣度不凡的感覺(圖103)。

圖104:水月觀音經變像

南宋

武勝縣石佛寺摩崖造像西壁

石佛寺摩崖造像位於四川省廣安市武勝縣華封鎮桃園村,分布在一長約7米、高4米的巖石上,共有造像71尊,西、南兩面布局,南壁造像為接引佛(阿彌陀佛),西壁造像為水月觀音經變像。水月觀音經變像位於石佛寺造像西壁,主尊水月觀音高高在上,左侍迦葉,右侍阿難。迦葉為老者形象,面部滄桑,眼窩凹陷,顴骨突出,身軀雖瘦但力量感強;阿難為青年形象,眉清目秀,容貌端正,雙手於胸前合掌,一副靜謐姿態(圖104)。

圖105:武勝縣石佛寺摩崖造像西壁南宋水月觀音經變像(唐明 攝)

石佛寺水月觀音經變像的基本特征為:舟形龕,遊戲坐,體微側,面向前方或略下視,披帛纏肩繞臂,胸腹間懸佩串珠飾,身下為各式供養人像(圖105)。我們在這幅經變像中,發現了【西遊記】中唐僧和孫悟空的形象。據考,以玄奘為代表的高僧取經故事,唐代已在民間廣為流傳。五代以後,許多寺院和石窟中出現了反映歷代高僧取經內容的壁畫或石刻。在敦煌及附近地區的西夏晚期石窟中,就常發現有將唐僧取經故事繪入水月觀音經變畫中。

川渝地區石刻中的這幾尊水月觀音造像,與溫州白象塔出土的青瓷水月觀音像整體的姿勢是一樣的。而這種姿勢的水月觀音像,亦普遍流行於當時的各朝各地,從北方的遼金,到中原的兩宋代,再到南方的大理國,都有出現。而這個時期的水月觀音除了石刻、青瓷、金銅外,還有大量精美的木雕。

圖106:木雕水月觀音像

五代時期

克里夫蘭美術館藏

圖107:木雕水月觀音像

五代時期

克里夫蘭美術館藏

圖108:木雕水月觀音

高118.1 cm

遼代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

除了美國納爾遜-艾堅斯博物館收藏的那尊著名的遼代木雕彩繪水月觀音外,在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亦收藏了一件非常著名的遼代木雕水月觀音。這兩件水月觀音姿態有明顯的區別,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收藏的這尊為左腿盤曲,右膝拱起腳底踏在地上。右手彎曲自然搭於右膝蓋上,身體略微向左傾斜,左手置於身側的巖石上支撐身體(圖108)。整體雄健莊嚴。身體帙帛斜披肩上且纏繞手臂,而在腰際處的帙帛則系結於前,披帙帛與手臂穿插層次立體,下身著雙層式紗裙,且上層的裙帶長帛層次豐富,與帙帛相映。衣紋帶雕刻線條流暢、飄逸脫俗。

圖109:遼代木雕水月觀音(頭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

筆者見過一件遼代琥珀圓雕水月觀音像,其造型幾乎與此件木雕一樣。頭束高發髻冠中有一阿彌陀佛,只不過琥珀比較小,阿彌陀佛用簡單的線條刻畫了出來。同時胸口的瓔珞、手臂上的臂釧、以及肩膀上兩縷發辮倚肩而下都如出一轍。

圖110:遼代木雕水月觀音(化佛冠)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

圖111:彩繪木雕水月觀音像

高127.5、寬97厘米

北宋

故宮博物院藏(文物號新00104399)

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了一件北宋木雕彩繪水月觀音坐像,觀音像全身彩繪,由數塊木頭插合組成。半跏趺坐,左腿盤曲,右膝拱起腳底踏在地上。右手彎曲自然搭於右膝蓋上,身體略微向左傾斜,左手手掌支撐在身側的地上(圖111)

圖112:北宋彩繪木雕水月觀音像(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文物號新00104399)

觀音頭戴高冠,冠上有一化佛,系寶繒,寶繒及發綹下垂,銀嵌白毫已失。細眉,秀目,面頰豐滿,唇摹繪胡須,上身袒露著帔帛,下著長裙,胸飾瓔珞,臂有寶釧,衣飾塑造輕盈流動,富有韻律感(圖112)。

圖113:北宋彩繪木雕水月觀音像(化佛冠)

故宮博物院藏(文物號新00104399)

圖114:北宋彩繪木雕水月觀音像(右手)

故宮博物院藏(文物號新00104399)

圖115:漆金彩繪木雕菩薩像

宋代

上海博物館藏藏

上海博物館收藏了一尊宋代漆金彩繪木雕菩薩像,通高92厘米。此像原出山西境內,是宋代菩薩像的代表作。

圖116:宋代漆金彩繪木雕菩薩坐像(上海博物館藏)

圖117:宋代漆金彩繪木雕菩薩坐像(上海博物館藏)

圖118:木雕水月觀音像

高117cm

遼金(宋代)

荷蘭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藏(戴潤齋舊藏)

圖119:木雕水月觀音像

高117cm

遼金(宋代)

荷蘭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藏(戴潤齋舊藏)

圖120:木雕水月觀音像(頭部)

高117cm

遼金(宋代)

荷蘭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藏(戴潤齋舊藏)

圖121:木雕彩繪水月觀音像

北宋

美國聖路易藝術博物館藏

圖122:木雕彩繪木雕水月觀音像

遼金(宋代)

美國明尼亞波利斯美術館藏

圖123:木雕彩繪水月觀音坐像

高66cm

遼金

香港慈山寺佛教藝術博物館 藏

圖124:雕彩繪水月觀音像

尺寸:99 x 81.6 x 55.6 cm

金代(南宋)12-13世紀

美國辛辛那堤美術館(編號:1950.73)來源:山西

圖125:12-13世紀雕彩繪水月觀音像(美國辛辛那堤美術館)

圖126:木雕觀音坐像

高90 cm

金代

瑞士裏特貝格博物館藏

圖127:水月觀音像,宋代(公元11世紀)

木雕,138 x 133 x 82 cm,約80 kg

Otto Kümmel (1874~1952) 舊藏

現藏於德國國家博物館民族學博物館

Ethnologisches Museum der Staatlichen Museen zu Berlin

而這類「右腿上翹腳底踏於巖石上,右手自然放在右膝蓋之上。左腿盤放在巖石上,左手置於身側的巖石上支撐身體」的水月觀音造像,普遍流行於同時期的廣泛區域。在全世界各大博物館中均能見到此類造型的水月觀音(圖94-127)。而除了石雕、壁畫、繪畫、金銅、瓷器上有水月觀音外,同時期還見有玉器和琥珀材質的水月觀音圓雕擺件。

圖128:銀背光漢白玉雕水月觀音像

宋•大理國

大理崇聖寺千尋塔出土

雲南省博物館藏

1979年,雲南省文物工作隊從大理崇聖寺主塔千尋塔中清理出133尊佛教造像,大理國銀背光漢白玉雕水月觀音像(簡稱水月觀音像)就是其中之一,現藏於雲南省博物館。與同時清理發現的其他觀音造像相比,該像在選材、做工、藝術設計上顯示出獨特的審美價值和佛理禪意。其坐姿與同時期遼金、宋的水月觀音一樣,半跏趺坐,左腿盤曲,右膝拱起腳底踏在巖石上。右手彎曲自然搭於右膝蓋上,身體略微向左傾斜,左手手掌支撐在身側的巖石上(圖128)

圖129:石刻水月觀音

元代

杭州飛來峰第95龕

在杭州飛來峰有一尊元代石刻水月觀音像。位於冷泉溪南岸,呼猿洞口東側崖壁上的第95龕內。龕高240厘米、寬290厘米,平頂。龕內有一尊水月觀音,像高150厘米。水月觀音寶冠上飾化佛,雕鏤精美。右腿上翹腳底踏於巖石上,右手自然放在右膝蓋之上。左腿盤放在巖石上,左手置於身側的巖石上支撐身體(圖129)。其坐姿與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收藏的遼代木雕水月觀音相似(圖108)。身後有素面圓形項頭光。龕左有一小龕,內建長頸瓶一個。在所坐懸崖下部,用寫實的手法雕出荷花一株,亭亭玉立,花葉嬌好,更顯精致。

圖130:水月觀音

130 × 60 cm

北韓王朝早期(15世紀)

阿姆斯特丹國立美術館藏

這幅水月觀音圖繪於北韓王朝早期,距高麗時期還不遠,尚存一些高麗佛畫的遺韻。觀音菩薩面相飽滿,身姿豐腴,以自在坐姿坐於金剛石寶座上。菩薩身邊有青瓷凈瓶,瓶中插楊柳。背景以不似高麗佛畫之華麗,僅畫出觀音坐著的金剛寶石。而紫竹和海水山崖都被簡化掉了。不會在畫面左下角還畫有善財童子。與前面介紹這種坐姿一樣,觀音半跏趺坐,右腿上翹腳底踏於巖石上,右手自然放在右膝蓋之上。左腿盤曲放在巖石上,左手置於身側的巖石上支撐身體(圖130)

兩宋是水月觀音創作的繁盛時期,其中,西夏水月觀音畫像以形象多樣、畫幅精美而聲名遠揚。無論是漠北孤地還是賀蘭山脈,西夏民眾所到之處,均留下了許多精美卓絕的水月觀音影像。而在西夏的水月觀音影像中,常見左腿上翹,右腿盤坐巖石上的坐姿。

圖131:西夏 榆林窟第2窟西壁北側之水月觀音

榆林窟第2窟西北壁中的水月觀音頭戴珠玉寶冠,長發披肩,肩披綠色大巾,佩戴瓔珞珠串和釧手鐲,下身是灰藍二色裙,觀音目光仰視,若有所思,背後的山石被淡淡的綠色光暈籠罩著,神秘感十足。觀音前方石案上放著一個柳枝凈瓶,前方是一個立於雲端、衣帶飄飄、虔誠而拜的童子。畫面右下方的河岸上,是一個雙手合十、遙拜觀音的僧人,僧人背後是一個牽馬而立、尖嘴猴腮者,仔細一看,真像【西遊記】中的某個場景(圖131)。

圖132:西夏 榆林窟第2窟西壁南側之水月觀音

在敦煌壁畫中,五代始見存在,開始多為小幅,到西夏晚期成為鴻篇巨制。這兩幅精美的水月觀音分布於榆林窟第2窟西壁門南北兩側(圖131~132)。畫面上大海茫茫,景色寥廓,在透明的巨大圓光裏,顯現出頭戴金冠,長發披肩,配飾瓔珞環釧,腰系長裙的觀音菩薩。其雙腿一屈一盤,一手撐地,一手修長的手指輕拈念珠,半側身若有所思,坐在有如琉璃般光滑,又有浮雲般飄渺的巖石上。身後山石如蒼松般高聳入雲,石縫間修竹搖擺,遠處虛無縹緲空中有對鸚鵡雙飛景色寧靜優美似在仙境對面人雲中而來巾襆裹頭大袖長褥緲,空中有一對鸚鵡雙飛,景色寧靜優美,似在仙境。對面一人雲中而來,巾襆裹頭,大袖長褥襦,披雲肩,雙手合十禮拜觀音(圖132)。

整個畫面有動有靜,綠色與藍青色的運用,達到出神入化的境地。不僅僅是一幅傑出的人物畫,也是一幅優秀的山水風景畫。

榆林第2窟西壁南北兩側的水月觀音畫像,無論構圖、內容、手法、著色,均有著很高的創作技巧。兩幅觀音在繪圖上均以漢地‘‘折蘆葦描」手法為主,觀音婀娜的身姿、飄舞的衣帶都描繪得十分到位。同時這兩幅水月觀音面龐圓潤、衣飾華美與,與周昉創作的水月觀音氣質相近,雖神韻不足,但是雍容典雅、貴氣逼人。觀音身後的映襯更是使佛國境界多了許多虛無縹緲的意味,人們在對莊嚴典雅的觀音頂禮膜拜的同時,對佛國的神秘也會心生敬畏。

圖133:絹本設色【水月觀音圖】 掛軸

101.5×59.5cm

西夏(12世紀早期)

內蒙黑水城出土

俄羅斯艾爾米塔什博物館藏(冬宮博物館)

1908年,俄國人科茲洛夫在黑水城佛塔中發現三幅水月觀音畫像。其中,俄藏編號 X-2439的絹本設色【水月觀音圖】 掛軸畫中,主尊水月觀音坐於正中偏左的巖石上,左手置於左膝之上,右手撐於石台,頭戴化佛寶冠,神態安詳,右肩袒露,臂戴釧佩瓔珞,上著紅色披肩,下穿月牙白長裙,腰系綠絲帶,裙角飛揚。楊柳凈瓶位於觀音左側的石台上,石台前部是一株紅白相間的芍藥花,再前方就是淙淙溪流,觀音身後右側是一叢翠竹。畫面右上角是一立於雲頭、身穿紅襖長褲、朝觀音作拜的光頭童子。畫面左下角是一位著寬袖長袍、手捧香爐的供養人,他身後還有一位素面朝天、雙手蜷縮、身材矮小的侍者。畫面右下角有四個人,皆位於突出的石台之上,一人在彈箜篌,一人在吹橫笛,另外兩人在做舞蹈狀(圖133)。

圖134:絹本設色【水月觀音圖】 掛軸(局部水月觀音像)

俄羅斯艾爾米塔什博物館藏(冬宮)

在這幅絹本設色【水月觀音圖】 掛軸畫中,觀音斜坐在巖石上,體態輕盈自在,身後有山石、竹林、芍藥花等,身下有一汪清泉,中有荷葉,映襯著水月觀音的主題。觀音身邊的石台子上承托著凈水瓶,瓶中插柳枝。觀音的右上方是善財童子駕雲前來拜謁。在這幅畫中,除了上述這些水月觀音畫的基本元素之外,畫師還按出資者的要求加入供養人像。這幅畫面中世俗人物頗多,左下角一位老者正在燒香,身邊陪著一名童子;右下角還繪有披發剃頭的數人,都是西夏人裝扮,有的吹奏著樂器,有的動作誇張地載歌載舞,馬背上還插著引領魂魄的幡桿。這幅畫也許表達的是已故長者在親屬舉行的葬禮中被觀音菩薩送往西方凈土世界的情景,是西夏人在用中原的藝術形式表現自己的宗教情感(圖134)。

圖135:粗麻布彩繪水月觀音圖

68 x 48.8 cm

西夏(13世紀)

內蒙黑水城出土

現藏俄羅斯艾爾米塔什博物館(冬宮)

俄藏編號 X—2438 號水月觀音畫卷,長 68 厘米,寬 49 厘米。畫面正中是一位體態豐滿、神情安詳的水月觀音,其坐姿、神態、服飾均與上幅畫像中的觀音相似,只不過披的是紅色披肩,著的是紅色裙子而已。同樣,觀音背後也有挺拔的墨竹和嶙峋的怪石,前方也有一支插著柳枝的凈瓶和水流,而河水中碧綠的蓮葉和嬌艷的荷花,更為畫面增添了幾分別致。畫面右下角兩位面向觀音而立的修行者,其中一人手持插滿芍藥花的花瓶,此人袒露上身,著大披巾和紅色長裙(圖135)。

圖136:水月觀音圖

長 68 、寬 49 厘米

西夏

內蒙黑水城出土

現藏俄羅斯艾爾米塔什博物館(冬宮)

第三幅水月觀音畫像,人物配飾簡潔,襯托簡單,背景植物拙樸可愛,色澤淡雅,與宋廷山水畫風格相近。與前兩幅畫一樣,主尊水月觀音坐於正中的巖石上,左手置於左膝之上,右手撐於石台(圖136)。這幅西夏佛畫繼承了宋代的風格,是早期水月觀音像的一件經典的資料。

透過黑水城與敦煌地區兩地水月觀音影像的對比研究,我們可以發現,兩地水月觀音的表現形式不同,黑水城的水月觀音繪於絹、帛、紙上,而敦煌地區的水月觀音則以大型壁畫的形式而存在,這與兩地的地理環境及生活習俗有關。黑水城民眾的佛事慣於圍繞佛塔來進行,此地並無石壁、石窟可以開鑿,所以他們傾向於將水月觀音繪於絹帛之上,這樣不但便於家庭禮拜,還便於放置於佛塔中來保存。在著色上,黑水城的水月觀音明顯帶有宋代山水畫的特點,色調較為柔和,意境深遠,佛教的精神感召力透過作品的藝術感染力得到了完美實作。

而敦煌地區的水月觀音線條流暢,色彩濃烈,明暗對比效果明顯,畫面內容豐富,佛國的燦爛輝煌躍然壁上。不可否認的是,兩地水月觀音在構圖、內容構思、色彩運用上有諸多相近之處,對青山綠水式的周式繪畫風格運用的都很老道,漢地山水畫風、清冷艷麗的吐蕃繪畫風格和黨項族民族特色在兩者中均有體現。

與唐代男相觀音相比,西夏觀音完全由男相變為女相,這與佛教在宋代的本土化轉變有著密切關聯,民眾對女相觀世音菩薩慈悲為懷、救苦救難的現世需求,滿足了廣大群眾的母性審美心理需求,從而使西夏水月觀音成為西夏佛教藝術中最先與世俗趣味相迎合的一個,這是西夏水月觀音信仰觀念的特色。西夏水月觀音影像不僅數量眾多,而且種類齊全,水月觀音的載體有石頭、紙張、帛畫、唐卡、壁畫、雕塑、木頭、瓷器等,除去水月觀音外,還有供養人、參拜者等人物點綴,這也使得西夏水月觀音與唐宋水月觀音比起來,內容更為豐富,手法更為細膩,藝術美感更加突出。精美的西夏水月觀音影像是凈土思想在西夏流行的產物,是西夏佛教信仰繁榮昌盛的象征。無論是藏傳佛教占據上風,還是漢傳佛教占據上風,觀音崇拜始終是西夏信仰中的主題。在西夏水月觀音畫像中,我們可以在同一幅畫卷中看到多民族藝術雜糅的痕跡,因此可以說西夏水月觀音一方面反映了大眾需求更加貼近生活,一方面它又不斷吸收各民族的藝術特色,在表現手法上不斷勇於創新,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彌補了西夏水月觀音貴氣有余、內涵不足的缺陷。(西安美術學院 孫鳴春:【黑水城與敦煌|探秘西夏的水月觀音圖】)

圖137:莫高窟第431窟壁畫中的水月觀音

沙州回鶻(約1036~1069年)

沙州回鶻莫高窟第431窟壁畫中亦有一幅水月觀音像,頭戴高冠,斜披天衣,腰束長裙,身後閃耀明亮的圓光,崖下碧水紅蓮,境界清幽。觀世音雙目凝視,顯出悠然自若的神情。與西夏時期黑水城出土的三幅繪畫一樣,主尊水月觀音坐於正中的蓮花座上,右腿盤曲,左膝拱起腳底踏在蓮花座上;左手置於左膝之上,右手撐於蓮台上(圖137)。

圖138:回鶻 榆林第21窟 前室甬道南壁東側 水月觀音

同時期同樣坐姿的水月觀音,亦見於回鶻時期榆林第21窟前室甬道南壁東側。主尊水月觀音坐於正中的台座上,右腿盤曲,左膝拱起腳底踏在台座上;左手置於左膝之上,右手撐於台座上(圖138)。

雙腿的擺放姿勢七

圖139:絹本設色水月觀音

北宋乾德六年(公元968年)

高106.8、寬58.9厘米

弗利爾美術館藏

美國弗利爾美術館收藏了一幅北宋乾德六年(公元968年)的絹本設色水月觀音像,其旁邊有榜題:南無大悲救苦水月觀音菩薩。主尊觀音結跏跌坐,右手執柳枝,左手執凈瓶(圖139)。

圖140:宋代榆林第20窟 前室東壁南側 水月觀音

而類似結跏跌坐,右手執柳枝,左手執凈瓶的水月觀音形象,還見於宋代榆林第20窟前室東壁南側的壁畫中(圖140)。

圖141:帛畫水月觀音

西夏(13世紀)

內蒙黑水城出土

俄羅斯艾爾米塔什博物館藏(冬宮)

在俄羅斯艾爾米塔什博物館藏(冬宮)中,收藏了一幅內蒙黑水城出土的西夏帛畫水月觀音,畫中的水月觀音亦是結跏跌坐(圖141)。

雙腿的擺放姿勢八

圖142:紙本水墨 張月壺【水月觀音圖】

南宋

畫芯104 x 42.3厘米;掛軸195.5 x 75厘米

美國克里夫蘭博物館

美國克里夫蘭博物館,收藏的一幅南宋時期紙本水墨水月觀音圖,其坐姿為雙腳自然下垂並交叉,類似於早期彌勒佛的坐姿,同時其面容為女性(圖142)。水月觀音的形象最早是唐代畫家周昉根據玄奘大唐西域記中的觀自在菩薩創造的造型,之後廣泛流傳,宋代較為流行並逐漸世俗化。在宋以後,水月觀音形象逐漸形成定式,變成一女性,面容慈美,體態婀娜,雍容典雅,充滿智慧於慈愛的世俗像。

圖143: 設色絹本水月觀音像

110.6 x 54.9 cm

元代(13~14世紀)

奈良長弓寺円生院 藏

在日本奈良長弓寺円生院收藏了一幅元代(13~14世紀)的設色絹本水月觀音像,主尊觀音左腿在下,右腿在上盤坐於巖石之上。雙手抱於右膝蓋之上(圖143)。其姿態有點重慶江津石佛寺中水月觀音石刻的味道(圖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