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地藏菩薩—明珠照亮三千界

2024-09-25國風

地獄未空不成佛,具有大孝與大願的得業,救度眾生,被尊稱為地藏菩薩。

佛教四大菩薩之一地藏菩薩。在佛教的眾多神祇中,地藏菩薩以其大孝大願的德業廣為人知。他的道場九華山,常年香煙繚繞,吸引著無數信徒和遊客前來朝拜。地藏菩薩的故事充滿了慈悲與堅毅,展現了一種無私奉獻、救度眾生的偉大精神。

地藏菩薩因其安然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謀猶如私藏,所以得名佛。這句話說明地藏菩薩的心如大地般安穩忍辱,不動不搖,能承受一切眾生的苦難;其智慧如秘藏般深邃縝密,能洞察一切眾生的根性,給予最恰當的救度。

地藏菩薩有「大願地藏王菩薩」的美稱。地藏菩薩梵文為 Kṣitigarbha。音譯為「乞叉底檗婆」。以其大願與文殊菩薩的大智、普賢菩薩的大行、觀音菩薩的大悲一樣,在佛教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共同引領著眾生走向解脫之路。

地藏菩薩的形象:

通常為光頭或頭戴毗盧冠,身披袈裟,一手持錫杖,一手持寶珠。

錫杖代表著地藏菩薩能夠震開地獄之門,解救受苦眾生;寶珠則象征著他能滿足眾生的願望,賜予光明和希望。其面容慈悲祥和,眼神中透露出無盡的憐憫與堅定的救度眾生之決心。

地藏菩薩多為男身男相,一方面是因為傳說中被認為與新羅王子金喬覺有關,金喬覺為男性,他在九華山修行的事跡被視為地藏菩薩的應化;另一方面,也與地藏菩薩救度地獄眾生的剛猛、堅毅的特質相契合,展現出其能在苦難深重的地方無畏地行使救度之責。

在【地藏菩薩本願經】中,釋迦牟尼佛稱地藏菩薩的話為:「汝觀吾累劫勤苦,度脫如是等難化剛強罪苦眾生。其有未調伏者,隨業報應。若墮惡趣,受大苦時,汝當憶念吾在忉利天宮,殷勤付囑。令娑婆世界,至彌勒出世已來眾生,悉使解脫,永離諸苦,遇佛授記。」

地藏菩薩在教化六道中承擔著極為重要的重任。他以無盡的慈悲和堅定的願力深入六道,尤其是在地獄等惡道中救度那些罪苦眾生。即使眾生剛強難化,地藏菩薩也絕不放棄,不斷地以種種善巧方便引導眾生走向解脫之路。

地藏菩薩的大願:

即「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這一偉大願力充分展現了地藏菩薩的無私奉獻和對眾生的深切關懷。他不顧自身成佛的行程,一心致力於救度所有受苦眾生,哪怕是在最為黑暗、痛苦的地獄之中。這種大願使得地藏菩薩在佛教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他以代理佛的身份,在彌勒佛出世之前,承擔起度化娑婆世界眾生的重任。他的權勢並非世俗意義上的權力,而是源於他的慈悲和願力所產生的巨大影響力。地藏菩薩憑借其堅定的信念和無盡的慈悲,能夠感化眾生,讓他們遠離惡道,走向解脫,其意義在於給予眾生希望和勇氣,讓他們在苦難中看到光明,激勵著眾生不斷努力修行,追求解脫和菩提。

在【地藏菩薩本願經】中,釋迦牟尼佛稱地藏菩薩的話為:「汝觀吾累劫勤苦,度脫如是等難化剛強罪苦眾生。其有未調伏者,隨業報應。若墮惡趣,受大苦時,汝當憶念吾在忉利天宮,殷勤付囑。令娑婆世界,至彌勒出世已來眾生,悉使解脫,永離諸苦,遇佛授記。」

地藏菩薩的坐騎:

諦聽。諦聽的形象通常為獨角、犬耳、龍身、獅尾、麒麟足。其身體顏色通常為白色或金色,周身散發著祥瑞之氣。諦聽的獨角象征著其能洞察一切真相,犬耳能聽聞世間萬物之聲,龍身代表著威嚴和神秘,獅尾彰顯著力量和威嚴,麒麟足則寓意著祥瑞和吉祥。

在【西遊記】中,有這樣的描述:「原來那諦聽是地藏菩薩經案下伏的一個獸名。他若伏在地下,一霎時,將四大部洲山川社稷、洞天福地之間,蠃蟲鱗蟲毛蟲羽蟲昆蟲,天仙地仙神仙人仙鬼仙可以照鑒善惡,察聽賢愚。」這段描述突出了諦聽的神奇能力,它能夠分辨世間萬物的善惡賢愚,具有超凡的洞察力。

傳說地藏菩薩來歷:

傳說前生是光目女。光目女的母親同樣因不信因果,造下諸多惡業,死後墮入地獄。光目女為救度母親,供養佛像,發願救拔一切罪苦眾生。

「光目聞已,啼淚號泣而白空界:‘願我之母,永脫地獄,畢十三歲,更無重罪,及歷惡道。十方諸佛慈哀湣我,聽我為母所發廣大誓願。若得我母永離三途及斯下賤,乃至女人之身永劫不受者。願我自今日後,對清凈蓮華目如來像前,卻後百千萬億劫中,應有世界,所有地獄及三惡道諸罪苦眾生,誓願救拔,令離地獄惡趣,畜生餓鬼等,如是罪報等人,盡成佛竟,我然後方成正覺。’」(【地藏菩薩本願經】)

光目女的孝心和願力感動了佛,佛告訴她母親將轉生為她家中的婢女之子,並囑咐她要繼續修行,度化眾生。光目女依照佛的教誨,努力修行,最終成就了地藏菩薩的果位。

新羅王子—地藏

新羅王子金喬覺生於唐代武則天萬歲登封元年(696 年),死於唐德宗貞元十年(794 年),享年 99 歲。

金喬覺是新羅國(今南韓)王族,據說他是新羅國王金興光的兒子。自幼聰穎好學,心懷慈悲。然而,他對王室的榮華富貴並不留戀,一心向佛。在他二十四歲的時候,毅然決然地舍棄王族生活,出家為僧。

出家過程:

- 金喬覺早年曾來唐朝留學,期間漢學修養日益深厚,對佛教產生了濃厚興趣,並認為「世上儒家六經、道家三清法術之內,只有佛門第一義與我心相合」。於是回國後,毅然拋棄王族生活,在唐開元七年(公元 719 年),24 歲的他帶著神犬諦聽,西渡來華。初抵江南,卸舟登陸,幾經輾轉前往中國九華山學習佛法。

九華山當時尚處在原始狀態,荊棘遍布,虎豹兇獸出沒無常。他在山中生活極為艱苦,曾有一位老鄉人諸葛節見金喬覺孤坐石室,以白土為米而食,大為動容,於是和村民們一起為金喬覺建造了一座寺剎。金喬覺日坐南台,誦四部經,修道參禪,時而下農田,時而種茶,一心向佛,不為外界的困苦所動。

金喬覺的行為和精神感化了許多人,不僅有更多清官廉吏和周邊百姓皈依佛門,有關他的訊息甚至遠傳到新羅,於是有許多新羅僧前來皈依。他的兩個叔父聽聞後,不遠萬裏趕到九華山試圖勸其回歸新羅,結果被他堅固的意誌和苦行所感動,不僅沒有回新羅,還成為了備受當地百姓敬重的山中僧侶,二人看守山門,圓寂後老百姓為紀念他們修建了二僧殿,當地還形成了叫「二僧會」的民俗節日,頗為盛行,延續至今。

- 開辟道場:

金喬覺在九華山苦心修行 75 載,在此期間,他向九華山山主閔讓和討要一塊立足之地便於供奉佛像和修行,金喬覺袈裟一展,閔公便予以他袈裟所覆蓋之地(整座山),閔公還讓自己年幼的公子隨其出家,後來他自己也出家為僧。至今伴隨九華山地藏菩薩聖像左右的隨侍者,即為兒子道明和山主閔讓和。從此九華山逐漸成為地藏信仰的神聖道場,聲名遠揚。

地理位置與面積:

- 九華山位於安徽省池州市青陽縣境內,北俯長江,南望黃山,綿亙一百余公裏,面積 120 平方公裏。

海拔

- 境內九十九座山峰,最高的十王峰海拔 1344 米。

- 建築特色:月身殿原名金地藏塔,又稱肉身殿,位於九華山神光嶺。殿宇宏偉壯觀,頂覆鐵瓦,四周回廊石柱環衛。殿內有七級木質寶塔,高約 17 米,每層有佛龕八座,供奉地藏金色坐像。塔內供奉著金地藏的肉身,地藏的肉身安葬在塔內的缸中,形成「殿中有塔,塔中有缸,缸中有肉身」的獨特形制。

- 宗教意義:這裏是供奉地藏王菩薩肉身的地方,是九華山佛教的核心聖地之一,吸引著眾多信徒和遊客前來朝拜。在九華山流傳著「不到月身殿不見菩薩面」的說法,可見其在佛教徒心中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