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東漢【楊淮表紀】高畫質修復字帖(附釋文)

2024-09-21國風

【楊淮表記】全稱【司隸校尉楊淮從事下邳湘弼表記】,刻於東漢熹平二年(173年),為漢著名摩崖刻石之一。原鐫刻在陜西褒城石門西壁,後遷入漢中市博物館,為【石門【楊淮表記】十三品】之一。楊淮、楊弼兄弟是【石門頌】中司隸校尉楊孟文(楊渙)之孫。東漢熹平二年(173年)二月,同郡卞玉過石門,見【石門頌】,有感於楊氏祖孫業績,因作此表紀,故又稱【卞玉過石門頌表紀】。碑文7行,行25、26字不等,共計173字。該碑書法奇逸古雅,與【石門頌】相近。【金石萃編】載:石高八丈三寸,寬二尺二寸,字共七行,每行二十五六字不等。隸法圓勁遒逸。【涵真閣漢碑跋】稱:「字型與【石門頌】仿佛而疏蕩過之。」

書法風格:

【楊淮表紀】的書法風格獨特,融合了篆書和隸書的特點,展現出大氣、蒼茫和古拙樸厚的美感。這種風格在當時是非常新穎的,被譽為在東漢後期創立了一種新的審美範式。

筆畫特點:

筆畫粗細勻稱,少有變化,這與【石門頌】的筆畫特征相似。起筆和收筆簡潔,省略了過多的扭動和波磔,保持了線條的粗細均勻,穩定行進。

結體與章法:

結體疏朗,氣勢開張,字形奇特且古拙,如「故」字左右分開,中間留有大片空間。第六行「也」字,為此行末字,故形體較大,第七行「過、此、追、述」四字,波筆舒展,極盡開張之勢。石壁上部寬而五、六、七行行距遠,下部窄而行距密,渾然天成。章法因石勢而書,縱成列,橫不成行,字態因字立形,疏宕天成。

藝術特色:

【楊淮表紀】是漢隸中的尚意書風代表,非常註重觀賞性和抒情性。該碑的筆法非篆非隸,沈著圓勁,縱橫挺拔,體現了草情篆意盡在筆端的藝術境界。

藝術價值:

此碑的書法雄古遒勁,筆勢開張,用筆沈著紮實,結字參差古拙。

在章法上,因石結字的原因造就了它並不工整的章法,有些錯落和歪斜,但整體仍為長方形,保持了作品的完整性。

這些特點使得【楊淮表紀】不僅在書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為我們提供了研究漢代書法藝術的珍貴資料。

【1】故司隸校尉楊君,厥諱淮,字伯邳,舉孝廉,尚

【2】書侍郎,上蔡、雒陽令,將軍長史,任城、金城、河東、山陽

【3】太守、禦史中丞,三為尚書、尚書令、司隸校尉、將作大

【4】匠、河南尹。伯邳從弟諱弼,字穎伯,舉孝廉、西鄂長。伯

【5】母憂,去官。複舉孝廉、尚書侍郎,遷左丞、冀州

【6】刺史、太醫令、下邳相。兄弟功德牟盛,當究三事,不

【7】幸早隕。國喪名臣,州裏失覆。二君清廉,約身自守,俱

【8】大司隸孟文之元孫也。黃門同郡卞玉,字子珪,以熹

【9】平二年二月廿二日謁歸過此,追述勒銘,故賦表紀。

附:鄭培亮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