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妙悟莊子:遠離自證清白的陷阱,你的沈默可能更有力量

2024-09-18國風

嗨,大家好呀,和小禪一起,讀經典,養能量吧~

今天聽到一句讓我很是震動的話:不要試圖自證清白,在你自證的那一刻起,你就輸了

【讓子彈飛】中一個情節讓我印象深刻:

胡萬和米粉店老板設計誣陷小六子,說他吃了兩碗粉,只付了一碗錢,剛烈的小六子,竟然當眾剖開自己的肚子,來證明自己只吃了一碗粉。

這雖然是一個極端個例,但生活中這種自證行為可是屢見不鮮。

自證情結是一種很可怕的心理效應。

我們越是急於自證清白,越是反應出了我們內心深處的弱點,那就是對自己不自信,對自我產生懷疑,不認同,不接納。

自證情節的背後,其實是你內心已經認同了對方對你的評價。你已經處於心理層面的劣勢了。

如何走出自證陷阱呢?

● 不回應,心靈不受驚擾

莊子在【天道】中講了一個士成綺拜訪老子的故事:

士成綺很是崇拜老子,專門前去拜訪,結果一看老子一幅不修邊幅的樣子,廚房裏生熟食物堆一起,老鼠洞裏還有稻米。

他見狀大失所望,隨即出言譏諷道:‘我看你既不似聖人,亦無仁愛之心。

他說完這話,想著老子得有一番辯解才對,沒想到老子壓根就不搭理他。

他得不到回應,很是無趣,只好走了。

第二天起來,他越想自己昨天的做法越是欠妥當,於是又來找老子道歉。

但是老子聽完仍舊很冷淡,只是淡淡地說:「你罵我什麽都可以, 因為我就是我,不是說你罵我幾句,我就改變了,影響不了我什麽。」

士成綺聽完一下就變得恭敬起來。

莊子告訴我們一個道理 : 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

我們處於人世間,難免會遇到非議和偏見,一旦回應,就要不停解釋,陷入自證陷阱中,永遠也無法清凈。

只要自己問心無愧就好,不回應,不解釋,自然心靈就不會受驚擾。

面對非議和質疑,選擇沈默並非逃避,而是一種智慧和力量

● 你回應,則失去了修為

宗杲禪師是宋代非常有名的一位得道高僧。

有一天一位將軍找到了他,說自己厭惡了沙場的血腥廝殺,想要剃度出家。

宗杲禪師打量了將軍一番,淡淡地說:「你凡心太重,沒有真正放下,不適合出家。」

將軍急辯道:「我什麽都可以放下,家庭,地位、權力、名利,我都厭倦了,請收下我吧。」

宗杲禪師笑而不答,轉身離去。將軍無法只好回去。

但他不死心,第二天早早又來,宗杲禪師故意問他:「你來幹嗎?」

將軍說:「為除心火,清早來拜見師尊。」

禪師說道:「你早早就跑來,也不怕你妻在家偷人。」

將軍聽完惱羞成怒,罵道:「你這個老禿驢,我好心敬你,你卻說這麽傷人的話。」

宗杲禪師聽完,哈哈大笑:「你即要出家,又何懼妻偷人?我不過輕輕一撩撥,你就怒氣沖天,你並未放下,不能出家,還是走吧。」

將軍羞愧離開,以後再也不提出家的事了。

生活中,有多少時刻,我們如同這位將軍一樣,被人一撩撥,就怒火燃燒,失去了修為,忘掉了初衷呢?

為了證明我行,我一定可以,就陷入到自證中,不撞南墻不回頭呢?

莊子講 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

將心當成一面鏡子,客觀投射萬物,但又不因此勞心傷神。

如果有人汙蔑你,質疑你,你就像鏡子一樣,反投射過去。

對方怎麽想,怎麽做是他的事,而你做出的反應則是你的事,不要把對方的事拿來自己做。

把他的問題還給他,你的人生不需要被凝視,任何人的目光都 與你無關。

願我們都能像莊子所說,將心化為明鏡,不為外界所擾,活出真正的自我

祝福大家:

心不受力,從別人嘴中走出來,從別人目光中抽離,活出自在坦然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