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李群玉:晚唐時期的騷怨詩人,承襲屈騷傳統,一生郁郁不得誌

2023-12-24國風

⩥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選一下「關註」,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文|青史耀華

編輯|青史耀華

«——【·前言·】——»

李群玉,字文山,湖南漫州 (今湖南遭縣) 人。約生於元和三年(808 年)至元和八年(813 年) 間,卒於 860 年左右。

他與杜牧、方幹等為詩友,經常進行詩歌唱和,是晚唐著名的湖湘詩人。

唐末著名詩人周樸贊譽「群玉詩名冠李唐」,以及令狐絢【薦處士李群玉狀】中贊美其「佳句流傳於眾口,芳聲籍甚於一時」,等等,均可見其在當時詩壇的知名度。

«——【·生平記載·】——»

有關李群玉的生平,時人無詳細記載。

【新唐書·藝文誌】載:「李群玉,字文山,遭州人。裴休觀察湖南,厚延致之。及為相,以詩論薦,授校書郎。」並未詳盡敘述其生平。

宋代計有功的【唐詩紀事】和元代辛文房的【唐才子傳】,對李群玉的詩歌有所論述,但有關其生平經歷從未提及。

直到清代,在李群玉的家鄉修撰的【直隸遭州誌】卷十五中才對李群玉的身世作了一些介紹。

«——【·詩作傳世·】——»

李群玉的詩作,在【唐集敘錄】中提到【李文山詩】有三卷,但舊本沈埋,僅賴抄本流傳。

【全唐詩】收錄他的詩二百六十三首。對李群玉詩歌進行整理研究,今人有羊春秋先生輯註嶽麓書社出版的【李群玉詩集】。

另外,對李群玉詩歌進行整理的還有佟培基【李群玉詩重出甄辨】、易邵白的【李群玉詩集匡補】等。在現存詩集中,羊春秋輯註的【李群玉詩集】是最為完整的版本。

從現存李群玉的詩歌看,按內容主要有三大類: 山水記遊之作、懷人送歸之作、詠史懷古之作。

其中,山水記遊之作,展現了鄉土鄉情的地方特色 ,語言通暢明快,意境美妙,清新明快,情景交融:懷人送歸之作.淒楚怨絕,哀婉真切,情真意切,表現了對友人最真摯的愛;

詠史懷古之作,浪漫感傷,豪邁胸襟 ,以及透過歷史人物的不幸寄托自己的不幸。

總體上,李群玉詩歌,在情感內涵上,表現出處於晚唐時期的失望、感傷的末世文化情感和有著鮮明而強烈的騷怨情懷。

«——【·詩歌風格承騷怨·】——»

李群玉的詩歌風格,體現出湘楚文化特有的哀怨的情感「香草美人」比興手法和具有楚地特色的風貌與神話系統。

李群玉的詩有著鮮明而強烈的屈騷情結 。最早指出這一點,是和他同時代的宰相令狐絢。

他指出群玉詩詞句妍麗,清新動人,精妙處有屈騷風致,明確指出其詩歌所蘊含的屈騷情結。

元人辛文房【唐才子傳】也認為李群玉繼承發揚屈子之騷學傳統 ,即「票」屈原之「修能」,「翺翔大化」,極摩楚國風物,充分肯定了李群玉的屈騷情結。

李群玉自己也以學習屈原詩歌為榜樣,以屈宋苗裔自許。

他在【進詩表】中自雲以屈原、宋玉為師:「居住沅湘,宗師屈宋,楓江蘭浦,蕩思搖情。」

由此可見,李群玉對屈騷傳統的繼承,不僅是相當具有自覺性的,而且是得到時人及後代充分肯定與認同的。

因此,對其詩歌中的屈騷傳統、心理上的屈騷情結的研究,是我們認識李群玉詩歌思想藝術特色時不可忽略的問題。

劉魏認為屈原是得「江山之助」 ,【文心雕龍·物色】曰:「抑亦江山之助乎?」

李群玉,作為湖南遭州人,其在創作過程中也多得「江山之助」 ,創作出了具有湘楚特色的詩歌。這和屈原「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是一脈傳承的。

«——【·少年曾付淩雲誌】——»

李群玉,同唐代諸多文人一樣,他一開始也走的是入學求仕、入仕參政的道路。

但是,晚唐社會的黑暗、腐朽,使得他「名場失手一年年」(【題贈李校書】),平生抑郁不得誌,最終在三年之後,他辭官南歸。

李群玉在少年時期讀書漫遊,胸懷壯誌 。他吟出有「遐想魚鵬化,開襟九萬風」的豪言。

為了實作自己的人生理想,從三十九歲開始,李群玉開始投詩幹謁和當時的湖南節度使裴休交好,積極入仕 ,終於「投書換得校書郎」一職,走上了為官之路。

本想「學而優則仕」,借此實作自己的政治理想,可惜官場黑暗,為官三年,看盡世態炎涼,歷盡官場沈浮。

李群玉的理想逐漸破滅,最終在無奈之下選擇了歸隱的道路。

«——【·顛沛流離愁滿腹·】——»

李群玉一生曲折顛沛,仕途未達,因此常有懷才不遇的滿腹憂愁。相似的人生遭遇,讓李群玉與屈原在精神表達上表現出高度低相似性。

反觀李群玉自身的經歷,不難發現,其與屈原的晚年境地十分相似。

李群玉所處年代為晚唐末期,在此階段,曾有過「開元盛世」的唐朝已然走上末路,且回天乏術。

而屈原則處的楚國,也是由盛轉衰 ,在與秦國的外交斡旋中一次次失敗。

「今日」的唐朝恰如「當日」的楚國,盛極一時的朝代徹底衰敗,政治改革已然無望,整個國家處於風雨飄搖、支離破碎的狀態。

李群玉的一生正處於大唐王朝急劇轉衰的後期。

當時,藩鎮割據此起彼伏,宦官專權滿城風雨,朋黨之爭愈演愈烈,整個社會危機四起。

李群玉作為詩人出身低微,「宗緒雕淪」 (【進詩表】),為求仕進,他寒窗苦讀,屈心幹謁,遠赴京舉。

可是官場的腐朽,社會的黑暗,使他無法施展自己的人生抱負。

他的好友方幹在【題贈李校書】中說:「名場失手一年年,月桂長攀到手邊。」

「一年年」的「失手」,使得他看清了社會和官場的黑暗, 不由自主地產生了一種「屈原式’憤世嫉俗的批判精神。

於是,他在詩歌創作中,自然而然地繼承了這種「騷怨」精神 ,疏泄自己懷才不遇的憂憤。

«——【·賦到滄桑句便工·】——»

李群玉在詩中抒發了「桂玉愁居帝裏貧」、「十口系心拋不得」的失意與不平,揭露了殘酷的社會現實。

晚唐的黑暗,以及他經歷的一切使他產生一種孤寂的情懷。作為一位「宗師屈宋」的文人,李群玉在其有誌難伸而產生悲憤情愁之時,也難免透過自己的作品加以傳達。

李群玉身處在晚唐,一生坎坷,嘗盡羈旅之苦,滿腔的抱負和滿腹的才華都得不到實作,在「翻覆升沈」「勞苦倦極」中創作詩歌。

「宗師屈宋」的他,透過反復吟詠楚辭故事寄托抒發自己的「騷怨」情懷。

李群玉的一生是在羈旅漂泊中度過,最後在貧困和孤獨中憂郁而死。他所生活的晚唐,已經失去了盛唐文人所具有的一展抱負和名動九州的社會際遇和歷史環境,故其一生的悲劇是不可避免的。

政治上的失意,什途上的坎坷,漂泊無依的生活,窮困潦倒的生存,使我們能從其詩歌深切地體會出茫然、無奈和不平。

這和屈原「上稱帝學,下道齊桓,中述湯、武,以刺世事。」中的「刺世事」是相同的。

實際上,晚唐的李群玉與屈原一般,都是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