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安徽竹馬燈的視覺流量密碼

2024-01-04國風

安徽竹馬燈文化底蘊濃厚、源遠流長。在數碼媒體化時代,利用數碼化技術塑造安徽竹馬燈文化,根據不同接受群體需求畫像搭建視覺化、通俗化的平台,從而提升其互動性,能使竹馬燈的形象更加親切與立體,同時也利於竹馬燈文化的傳承與發揚。

金 磁州窯童子騎竹馬紋瓷枕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

安徽竹馬燈起源於模仿說,即北方的牧遊民族孩童用騎竹竿的方式模仿大人騎馬的遊戲。該說法最早見於【後漢書·郭伋傳】。後來,原本的竹馬遊戲隨著時代的變遷,逐漸往「竹馬燈」轉變。唐時期,竹馬遊戲有著進一步豐富的趨勢:第一,竹馬遊戲變得復混成、多樣化,融入了祭祀、戲劇與節慶禮儀;第二,遊戲逐漸轉變為為政治服務的教化手段;第三,廣泛普及,各地都得以流傳,且由於各地的民俗文化不同,竹馬遊戲的風格也各具特色。宋朝及以後,竹馬燈有了雛形和規範,在很多繪畫作品或者器物的裝飾圖案中常常可以見到嬰孩玩竹馬遊戲的場景。民國時期,竹馬燈得以改革,確定為以歷史故事為主要表現內容的戲劇化呈現形式。

南宋 佚名 【百子圖】(局部) 美國克里夫蘭藝術博物館藏

安徽竹馬燈的主要特點

對安徽竹馬燈的特點,本文主要從竹馬、服飾、臉譜顏色、道具和樂器等方面加以分析闡述。

竹馬以竹子編織而成,不制作馬頭,綁於腰至屁股的竹篾可以撐起戲服,稱作「竹編馬屁股」。

竹馬燈的服飾十分華麗,造型與中國京劇行頭相仿,後裾較長,能蓋住綁在腰上的「竹編馬屁股」。其中,武將的頭飾上插有一對長長的雉羽,背後鑲插四面靠背旗,文將的頭飾多數有官帽,背後無四面靠背旗。配角的配飾不同於武將、文將,主要依據角色的性格變化來設定,比如紅衣糜夫人、綠衣甘夫人、黑衣醜角等。

南宋 佚名 【百子圖】(局部) 美國克里夫蘭藝術博物館藏

竹馬燈中,按顏色分的臉譜主要有紅臉、黑臉、白臉、粉臉。紅臉代表正義、忠心、耿直的角色,全隊伍僅一名;黑臉代表忠誠正直、鐵面無私、威武有力、粗魯豪爽的角色,全隊伍僅一名;白臉代表兇惡、奸詐多疑的角色,全隊伍有兩名;粉臉的男將稱作「生」、女將稱作「旦」,是花臉以及醜角以外所有正面角色的統稱。

竹馬燈中特定人物的道具主要有關羽的青龍偃月刀、黃忠的大刀、穆桂英的寶劍、諸葛亮的白羽扇、馬太保的令旗(用於引導角色進行跑馬表演)。此外還有馬鞭,主要是其他角色所使用的道具,其顏色隨著角色性格的不同而變化。

竹馬燈中的樂器主要有嗩吶、鑼鼓、竹板、鈸。嗩吶是表演隊伍行進時的伴奏樂器之一,用於強調「可歌可泣」的氛圍;鑼鼓是表演陣法時的伴奏樂器之一,能夠使表演更具有節奏感;竹板是隊伍行進時的伴奏樂器之一,俗稱「七嚓家夥」,能夠豐富和提高竹馬燈的表現力;鈸也是隊伍行進時的伴奏樂器,其聲音清脆爽朗,引人註目。

清 剔紅百子圖寶盒 故宮博物院藏

安徽竹馬燈的資訊視覺化設計

對安徽竹馬燈的資訊視覺化設計主要從元素、色彩、構圖、氛圍四個層面介入,對其進行深入表現。

資訊視覺化圖表展示

元素設計

考慮到安徽竹馬燈隊伍以京劇行頭為主,因此關於主圖、圖示等元素風格的設計選擇了當下流行的「國潮風」,就是將傳統非遺文化內容與現代時尚設計風格相融合,使傳統民俗文化發揚光大的同時再添一份新潮。比如,在此次主圖元素的設計中,采用了國潮元素來設計諸葛亮及其他七位角色的形象,這些角色慣常佩戴的夫子盔、絨球、雉羽等,無一不體現出國潮特色,顯得華麗、時尚又不失其寓意。

色彩設計

在視覺傳播中,色彩往往具有核心作用,主要在於其能夠傳遞思想情感。為了提高其色彩視覺效果,同時又能精準地傳遞安徽竹馬燈所蘊含的情感、思想和精神等,筆者采用了實地考察和問卷調查的方式,了解竹馬燈愛好者、參與者和觀賞者對該傳統藝術形式的色彩印象,最終選取了喜慶祥和的玫紅色作為資訊視覺化設計的整體色調,以更好地傳遞新年吉祥熱鬧的氛圍。在為各個角色選取色彩時,則主要從角色戲服原有色彩中進行提取,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純,對明度、純度進行微調,最終確定能夠準確傳達主角色彩形象的顏色,比如綠關羽、紅劉備、黑張飛、藍趙雲、紫諸葛、橙黃忠等。同時,這些色彩也體現出了獨有的京劇國潮特色,在原有的樸素民俗形式的基礎上增添了一份活力與親和力。

資訊視覺化圖表展示(局部)

構圖設計

在對安徽竹馬燈視覺化形象的構圖設計中,作品采取了橫版面,以便於更多的資訊得以呈現和傳遞。在此橫構圖中,作品突出了主圖,讓其與周圍的圖表、小圖示等資訊進行呼應,形成視覺上疏密有致的特色,防止觀者產生視覺疲勞。

氛圍創意設計

對於視覺化形象的氛圍,主要依托國潮風元素和喜慶的玫紅色的背景進行烘托和營造。主圖設計提取了安徽竹馬燈盛大的表演場景,用透視法、堆疊法將角色進行排列組合,突出表演的盛大場面,使使用者能夠身臨其境,融入氛圍,產生情感共鳴。

資訊視覺化圖表展示(局部)

安徽竹馬燈衍生創意設計

打造文創產品,引發情感共鳴

竹馬燈屬於特定的民俗活動,資訊視覺化設計雖能準確地表達和傳遞其資訊,但難以給觀者留下深刻印象。為了更好地傳承與保護安徽竹馬燈文化,我們透過市場調研、問卷調查分析等方法,以資訊視覺化圖表為基礎,從使用者體驗的視角對其進行文化產品的延展設計。安徽竹馬燈文化內涵豐富,市場調研、問卷調查的結果顯示,多數參與者認為雙龍戲珠紋、龍鳳呈祥紋等是最能代表竹馬燈文化的紋樣,關羽、劉備、諸葛亮則是人們最熟悉的角色。

在進行安徽竹馬燈相關文創產品設計時,我們結合了使用者的認知度和滿意度,以提取紋樣、創新套用紋樣的方式,設計了三款絲巾以及安徽特有茶葉的包裝盒,同時將竹馬燈臉譜與眼罩、面具結合,設計富有趣味性的日常生活用品。這些安徽竹馬燈藝術元素與實用產品相結合的文創產品,不僅折射出安徽竹馬燈文化的獨特風韻和魅力,讓該民間藝術得以傳承和創新發展,而且隨著市場的認可,還能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

安徽竹馬燈部份周邊文創產品——關羽款絲巾【威震華夏】

構建數碼平台,豐富傳播渠道

此外,安徽竹馬燈資訊視覺化設計還存在文化傳播形式單一、使用者參與感度低等問題。市場調研和問卷調查的結果顯示,多數參與者認為打造專有App可以更好地傳承與保護竹馬燈文化。鑒於此,筆者嘗試設計和構建了一款融合創新的綜合性App——「憶燈影」。該App以用「科技賦能+文創思維」的模式深入挖掘竹馬燈文化為目的,在了解相關使用者對App視覺風格的喜好和個性與情感的需求以及深入分析不同使用場景的基礎上,最終確定以扁平化風格為主的人物插圖和圖示設計方案。

最終設計完成的App界面依舊以玫紅色為主,以貼近使用者情感需求。該App最大的特色是與文創商店結合,這樣使用者可以線上上根據自己的需求選購相關的文創產品,並及時反饋和參與話題討論。「憶燈影」App為安徽竹馬燈文化在互聯網時代的傳承和推廣打造了合適的平台、創造了良好的機遇。

「憶燈影」App部份界面展示

安徽竹馬燈具有濃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內涵,以資訊視覺化設計對其進行傳承和保護,不僅可以獲得相對良好的效果,而且可以促進其與新時代文化藝術的交流與融合,實作創造性發展。同時,在數碼化的時代背景下,文創產業也為安徽竹馬燈提供了新的發展路徑。根據新生代使用者的需求所打造的文創產品,能夠促進地域文化的創意轉型,拉動地域經濟發展,同時也能讓更多人接受「非遺文化」的洗禮與熏陶。此外,安徽竹馬燈與數碼互動產品的融合,可以為新生代使用者提供情感化的互動體驗,進一步促進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與發展。

本文節選自【中國藝術】2023年第5期

【安徽竹馬燈的資訊視覺化設計和衍生創意設計研究】

【中國藝術】2023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