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擁有「特種部隊」的道教梅山教,究竟有著怎樣的來歷與傳說

2024-09-12國風

梅山教原是起源於古代湘中梅山地區的巫教,後融匯當地巫術和道教,逐漸發展成為道教正一派的地方支派。

梅山文化最初表現為一種村落巫教文化,最初的梅山教,指的是宋時開梅山(公元 980 年)前,定居在古梅山峒區域的原住民(主要是苗族和瑤族)的本土宗教。當時,梅山地區是一塊 「不服王化之地」,此處地形詭異,野獸橫行。

大規模的演變發生在元末明初的 「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川滇」 的移民運動裏,移民們把自身原來的道教信仰(南方的正一派)帶了進來,梅山教在吸收了部份道教儀軌、神仙以及部份佛教、儒教神靈後,逐漸形成了現存的 「新梅山教」。

梅山教奉男神張五郎為開山祖師。相傳張五郎是狩獵能手,開山修路的巧匠,抗擊外侵的英雄。他長著一雙反腳,倒立行走,飛禽走獸都是他的傳令兵。人們將其雕像敬奉於神龕上,神龕上寫著 「梅氏門中宗祖,梅城助福正神」。

梅山教信奉的女神叫白氏仙娘,她是家禽家畜的總管神靈。峒民們當牲畜育雛,或逢瘟遇災,求其消災化吉,保佑六畜興旺。梅山教還尊崇道教神靈三元,在廣西壯族的 「三元教」 中尤為顯著。

在梅山文化中,張五郎具有多重神格,既是獵神,也是梅山法主,還是宅院的守護神。關於張五郎的傳說眾多,流傳最廣的是,張五郎曾到太上老君處學法,道行提升神速,頗得真傳。

太上老君有一女兒,名喚姬姬,她對張五郎一見傾心,二人悄悄相愛。太上老君知道後極力反對,橫加阻攔,張五郎和姬姬只好私奔。太上老君得知此事,連忙追趕,見到張五郎後便淩空放出飛箭。

姬姬見狀態連忙將張五郎藏在傘內,而後將她的月經布拋向雲頭,玷汙了父親放出的飛劍。張五郎的性命得以保全。為了使張五郎不再受到傷害,姬姬讓他的身子倒轉,頭、手著地,兩腳朝天,變得面目全非,躲過了太上老君的追殺。

後來,張五郎將法術在獵人中廣為傳播,被後人視為梅山的開山壇主,只要上山打獵,必請五郎佑身,請求一路安全,收獲更多獵物。從此家家戶戶神龕下層便多出了一個神位,神像為五郎倒立開壇,抓雞施法的形象,尊稱 「壇神」、「翻壇小山」、「祖師張五郎」、「統兵張五郎」 等。

梅山教主要敬奉的神祇為 「三洞(峒)梅山」,即上洞梅山胡大王、中洞梅山李大王、下洞梅山趙大王。梅山教巫師根據不同的狩獵形式,將梅山教分為三個支脈,分別由它的三個大王管轄。

上洞梅山胡大王,管轄弓駑射獵的梅山巫師,這類巫師稱為 「虎匠」;中洞梅山李大王,管轄趕山打獵的梅山巫師,稱為 「打山佬」;下洞梅山趙大王,管轄裝山套獵的梅山巫師,稱為 「貓豬匠」。

梅山教的法術眾多,常見的有歸蛇術、收驚術、招魂術、符水術等,但名氣最大的則是號稱「特種部隊」張五郎所統領的五猖兵馬。

五猖兵馬大致分為天猖兵和地猖兵,天猖兵由二郎神與趙公明統領,隸屬於雷部麾下。地猖兵按照五方五行所化,形成五方五路,因此又稱五路五猖。因此這五方五猖兵馬中每一路又可另外分為五路兵馬,所以合稱為五五二十五路五猖兵馬。

關於五猖兵馬的來源可追溯到上古時期。相傳,黃帝蚩尤大戰,死去的幾十萬人民成了孤魂,唐王做夢後下令敕封這些孤魂為「五猖兵馬」。

「猖」也被認為是天地五行結晶之處的產物,若有古墳、樹木、石頭、精怪,或者人死在這裏都可能成為五猖兵馬。

五猖兵馬可幫助法師行使各種法術,如收魂、抓魂、收妖、破廟、攪亂廟壇、使人瘋癲、搶財招財、查事、報事等,用途十分廣泛。幾乎涵蓋了從日常生活到神秘領域的各種需求,給人一種無所不能的感覺。

五猖兵馬在行法過程中極為猖狂,勇武、兇悍、威猛,雙目圓睜,眉如烈焰,呲牙咧齒,故為 「猖」。這種勇猛的形象讓人聯想到一支戰鬥力超強、無所畏懼的 「特種部隊」,能夠在各種艱難險阻的情況下完成任務。

他們難以管教、無拘無束的行事風格也增添了其神秘和強大的色彩。仿佛不受常規約束,能夠以一種獨特的方式發揮出強大的力量。

唐代晚期之前,梅山教在古梅山地區流行,是受道教、佛教和儒家影響較小的巫術,唐代晚期開始,梅山地巫術信仰受道教的影響加大,逐漸轉變為民間宗教,作為法教的梅山教於是形成。

北宋章悖 「開梅山」 之後,梅山文化與漢文化的接觸和交流規模擴大,程度加深,梅山教開始偏離自己的本來面目,逐漸變得道教化。在道教越來越深、越來越重的影響下,梅山教逐漸喪失了自己的獨立性,在清代道光年間,梅山教徹底成為道教正一派的一個地方支派。

梅山教傳播地域廣,涉及南方諸多少數民族,以它作為典型研究法教與道教的關系,可以擴充套件道教研究,更加真實全面地認識道教,認識地域性傳統文化,系統的理解中國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