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2023西泠秋拍|西域佛光—歷代佛教藝術賞析

2023-12-17國風

2023西泠秋拍

明永樂宮廷·木胎漆金藥師佛坐像

高:60cm

RMB: 500,000-800,000

說明:北京元代居庸關雲台下部劵洞中之頂列五尊佛像,及兩側坡面並排五尊浮雕佛像,大頭高髻,肩寬腰壯,氣勢宏偉,系明代早期永樂官造佛像風格的雛型,多數「大明永樂年施」銅鎏金佛像的原始基型均脫胎於此。

居庸關過街雲台佛像

本尊木胎髹金漆藥師佛坐像的風格特點亦極為相似,是典型明初永樂官造佛坐像的風格,體型碩大、雕工精美、整體髹金漆,皇家風範具足。

從技法看,明代早期造像以漢式傳統雕塑技法普遍興盛,其面容端莊祥和,身姿靈動自然,雕塑藝術之美無可言表。而將漢式的衣裝和審美趣味,融以藏系佛像的準確比例和寫實技法,使得明代初、中期的佛教造像呈現繁榮局面,其藝術風格也成為佛教造像藝術中獨特的一筆。

此尊藥師佛造像即有藏系佛像的藝術表達形式,也有明顯的漢地裝飾藝術元素。其袈裟裸露右肩,披掛左肩,是對佛及師僧修供養時「偏袒右肩」的穿法。區別於外出遊行或入俗舍時的披通肩穿法。頂螺髻是佛陀寶相一個重要的特征,髻上飾摩尼寶珠,喻佛法與佛德。摩尼寶珠被視為消災、吉祥的象征,以祈求幸福平安,並解眾生於貧苦,與藥師佛之願完全符合。

佛像面容平靜祥和,五官端莊,氣質自然流露,使觀者自心生敬意。身體挺拔端直,手足纖具飽滿,盡顯賢善之相。手掌向上置膝上,右手食指與拇指撚一棗核形藥丸,是明清時期漢傳藥師佛標準化的造型。

這尊藥師如來佛坐像制作材質為木胎,胎體厚重碩大,刻畫生動傳神。造像表面並髹以金漆,更顯莊嚴輝煌的氣勢,極具宮廷風格。

2005年美國大都會博物館首度舉辦「永樂大展」,館方專家撰文明確指出,元代居庸關雲台佛像浮雕,大頭高髻,肩寬腰壯,氣勢宏偉,是明代早期永樂官造佛像風格的雛形。 對比看來,此尊阿彌陀佛像與居庸關佛像的藝術特征確實存在明顯的繼承關系。宮廷造像與其他地區造像的不同之處在於宮廷木雕造像的裝藏處於底部開一圓孔,而非在佛像背後開窗。

明代宮廷專設造像機構「禦用監-佛作」,制作專為皇帝個人觀修的「皇帝本尊像」,以及供佛教儀式供奉的「事奉佛像」。永樂、宣德年間,「佛作」制作的佛像將漢藏融合的藝術發展至巔峰,這些造像質素上乘,藝術風格獨特,並且數量稀少,有的用於賞賜給西藏上層僧侶,為朝廷的宗教懷柔政策服務,有的供奉於皇家寺廟之中,有著重要的歷史和藝術價值,一直以來都是藝術市場的熱點。 這尊阿彌陀佛像當年便很有可能在大型皇家寺院中供奉。將其與傳世的帶永樂年款的鎏金銅像對比,可見其工藝的一致性,反映出匯集多元藝術文化的漢地宮廷古典美學風格。

木胎金髹藥師如來佛坐像

類似的作品可參見【中國佛教寺廟寶藏——散華聚念】(應真藏,2014年)中出版的一尊永樂時期木胎金髹藥師如來佛坐像,這尊木雕造像於北京保利2015春拍上拍,最終以人民幣402.5萬元的高價成交;另有一尊台北鴻禧美術館收藏的夾纻漆金釋迦牟尼像也可作比較。

參閱圖一:居庸關過街雲台佛像,大都會【永樂大展】2005年專書;北京保利2015春拍Lot 7570,成交價RMB 4,025,000。

參閱圖二:明代成化時期 宮廷官造夾纻漆金釋迦牟尼坐像,台北鴻禧美術館藏品。

參閱圖三:明代永樂時期 紀年西元1411年,大都會美術館藏。

參閱圖四:明代永樂時期 木胎漆金不空成就如來佛,明尼亞波利斯博物館藏。

參閱圖五:蘇富比2013秋季拍賣會,成交價236,440,000港幣。

參閱圖六:蘇富比2017秋季拍賣會,成交價9,700,000港幣。

參閱圖七:明代十五世紀永樂時期 官造木胎金髹藥師如來佛坐像,高93公分,【中國佛教寺廟寶藏-散華聚念】(應真藏,2014年),第113頁。

參閱圖八:華藝國際2017秋季拍賣會,成交價3,565,000元。

2023西泠秋拍

明·銅彌勒坐像

高:92cm

RMB: 1,250,000-1,350,000

說明:北宋崇寧年間,大肚彌勒佛的形象流傳開來,兩宋之後,元明清三朝皆制作有大量各種材質的大肚彌勒佛造像, 此尊造像整身采用青銅鑄造,胎體厚重,銅質瑩潤,外邊還漆有紅彩,展現出明代中原彌勒銅造像的鮮明藝術特征。

人物刻畫生動寫實,即有著兩宋以降的世俗化表現,又與清代造像板滯的程式化樣貌有著極大差別,彰顯出明代造像貼近實際、細致精美的藝術特色。

蓮座的樣式也別具一格,上層仰蓮由疊壓的素潔蓮瓣組成,與明代眾多造像上的千層仰蓮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下層覆蓮則寬大平緩,瓣尖雕刻雲紋,形似象鼻,此種蓮瓣多見於宣德時期的宮廷造像中,在日本東京私人收藏的一尊明天啟四年太子降生像就有著相似的蓮瓣造型,這種獨特的蓮座樣式應是來自於明代漢地能工巧匠的奇妙構思。

除了極具代表意義的藝術表現外,此尊造像所具有的宗教寓意也值得今人關註。彌勒信仰在漢傳佛教中逐漸分為兩種:上生信仰和下生信仰,即世人往生兜率天和彌勒降世救度世人的區別,從明代造像來看,部份學者認為寶冠大肚彌勒造像代表上生信仰,此種頭頂素潔無發的大肚彌勒造像代表下生信仰。

從世間眾生的角度來看,現世利益往往要超過來世,因此,此尊造像所代表的下生信仰無疑更為符合今人的宗教需求。另外,大肚彌勒由於手持布袋,隨緣布施,也逐漸被賦予獲取財富和福德的職能,入清之後,流行的五子彌勒造型就是此種思想的具象表現。

綜上所述,此尊造像質地精良,做工精細,其貼近生活的樣貌,使莊嚴凝重的宗教法相轉變為蕓蕓眾生的世俗樣貌,不可言說的精妙意蘊也成為令人直悟的通俗義理,完美詮釋了何為「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

尤為難得的是,此像體量近1米之巨,能完整留存至今,且保有如此上佳的品相,令人嘆感因緣殊勝。

圖一

參閱圖一:杭州靈應寺飛來峰元代石雕米勒佛像。

2023西泠秋拍

明·銅鎏金觀音坐像

高:23cm

RMB: 250,000-300,000

說明:菩薩遊戲坐,頭戴風帽,發髻高束,臉龐飽滿圓潤,面相沈靜。目光俯視,笑意含蓄。外著雙領式通肩大衣,下身著裙,衣紋流暢,胸前飾有項圈瓔珞。右手隨意搭於右膝之上,左手置於左腿旁,怡然自得。

觀音體態豐腴、神態優雅、比例勻稱,舒展自在的坐姿與佛性自如的內涵結合,創作上的和諧得到了精準的把握,既充分表現了觀音菩薩慈悲睿智的宗教內涵,又彰顯出雍容華貴的藝術氣派。

圖一

參閱圖一:故宮博物院藏,銅鎏金自在觀音坐像。

2023西泠秋拍

元·木胎菩薩像

高:34cm

RMB: 300,000-500,000

說明:此尊為自在觀音為金代作品。近千年時光,菩薩皮殼早已斑駁,木質風化,變得幹燥而輕盈。細細觀察,表面仍遺留礦彩。菩薩開相莊嚴,發髻高聳,臉頰飽滿,雙眉高聳,雙眼細長,意誌堅定,有威而不怒之感。鼻挺微尖,嘴巴小巧揚起。

菩薩袒胸而坐,胸前瓔珞簡潔,胸背厚實飽滿,仿佛蘊涵了無限磅礴能量。天衣披肩,下裙貼體,衣紋踐行簡約主義,刀工雕刻清晰,深邃不凝滯,精煉且精彩。菩薩曲左腿,右腿自然下垂,呈自在輪王式坐姿坐於石台上。 造型古樸沈著,閑逸自在。能想象到此尊觀音在海天碧雲,夜渚月明之時,坐於台上,凝望人間眾生相。此尊觀音高古沈著,帶有復古之風,乃收藏稀品。

金代國祚短暫,卻留下了十分精彩的造像藝術。金代造像在承繼宋遼風格同時,也回歸了唐代。作為馬背上的民族,造像呈現出強壯彪悍的軀體。尤其作為金代標準器的菩薩造像,更是身材飽滿敦實,有力昂健,比起宋代造像更有生命力。 此尊觀音就是金代風格的典型,尤其是從側觀看,菩薩胸膛有起伏感,飽滿的氣質重現金代雄健之風。

另有幾尊博物館所藏的金代造像可做比對,克里夫蘭藝術博物館的宋金木胎加彩觀音像,澳洲維多利亞國立美術館藏水月觀音像,巴黎邦瀚斯2023年拍品的水月等,這些造像開相豐滿,神情莊嚴,軀體健碩,都與此尊菩薩相類似。

參閱圖一:金代木胎加彩水月觀音 111cm 2,589,400 歐元 2023巴黎邦瀚斯。

參閱圖二:克里夫蘭藝術博物館藏,金代木胎加彩水月觀音像。

參閱圖三:澳洲維多利亞國立美術館藏,金代水月觀音像。

2023西泠秋拍

明·銅關公坐像

高:26.5cm

RMB: 300,000-350,000

說明:此關公像坐姿,雙手自然下落於腿上,氣度非凡。造像頭戴寶盔,耳側垂巾帶。面龐方闊,五官刻畫生動,濃眉凸起,神情凝重威嚴,低垂的雙目和倒立的劍眉顯露出一派威嚴和正氣。其招牌式的五綹胡須齊長而美觀。

身著鎧甲,腳踏戰靴。顯示了中國古人社會對關公的無比尊崇。衣飾、鎧甲雕刻的精細入微,且頗為寫實,不同於傳統造像的程式化處理,氣勢頓顯。

造像黃銅鑄造,包漿自然,整軀造型完美,做工精細,保存完好,體量高大,是一尊十分難得的關公像佳作。

2023西泠秋拍

清·木雕漆金佛教人物故事插屏

尺寸:42cm×89cm

RMB: 550,000-700,000

說明:這件木胎貼金插屏,底下刻畫的是三國演義的生動故事,上部刻畫的是釋迦接引的畫面,從「忠孝仁義」的典故,談到往生極樂的美好意願,寄寓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滲透著中國傳統文化蘊含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份。

從木雕工藝上來看,這件插屏蘊含了透雕、圓雕、浮雕三種形式,刻畫細膩又帶有流暢纏綿之感,風格較為雅致。為增強木雕作品的藝術性,不同木雕作品會根據雕刻內容,使用不同的表現手法。

在木雕花板中,為了突出主題,根據觀賞人的視角,一般會采取透視法。此件插屏運用了散點透視法,把每個人物都刻畫的惟妙惟肖。有意思的是,此件的插屏座的兩腿雕刻成了力士,與佛教題材中的佛座有異曲同工之妙。

來源: 早年佳士得。

圖一

參閱圖一:南京博物院藏清代宮廷文物展。

2023西泠秋拍

清·禦制貼繡四臂觀音唐卡

尺寸:50cm×40cm

RMB: 100,000-120,000

說明:此幅禦制堆繡唐卡靈活運用了手繪設色、刺繡及貼繡等技巧及織錦、花片、緞、緙絲、各色拼布等材質來描繪四臂觀音。

主角四臂觀音為寂靜相,造型端正優美,頭冠花蔓,唐卡頂部有一無量壽佛為頂嚴。觀音戴大耳環,配手環,胸前纓絡,各式珠寶滿布於身。

胸前雙手合十,後方雙手則右手持一串水晶念珠,代表持續不斷地幫助眾生從輪回中解脫,左手則持一白蓮(藏名烏巴拉花),代表的是凈化一切煩惱。四臂代表了息、增、懷、誅四種佛行,雙盤的金剛坐姿則代表穩固禪定的境界。

出版: 【中國佛教寺廟寶藏——陀儀觀相】,台北,藏新藝術有限公司,2013年。

2023西泠秋拍

清·「宣德年制」款鬲爐

口徑:19.5cm 高:8.4cm

重:3325克

RMB: 220,000-260,000

說明:爐形矮扁,體型碩大。整體圓潤,口薄頸深,平口起線,頸部深峻,三足沈穩,此爐可謂鬲爐中形美者。其爐線條沈靜簡練,毫無拖沓之感,三足如頂梁之柱,托承全器。皮色盈盈古意,臘茶色,數百年之養護,略分數色,上手輕盤則流光溢彩。緩撫則綿柔細膩,舒心悅目,實乃宣爐本韻也。底款「宣德年制」四字刀刻款,線條古厚蒼茫,使刀緩緩刻出,筆意甚濃。

此類爐器一般有兩種稱謂:一為鬲爐,語出【宣德彜器圖譜】卷九,亦稱平口鬲爐;二為素圓鼎或素腹鼎,意即為三代青銅器中素圓鼎之變形。【大明宣德爐總論】稱其「易達莊嚴肅穆之氣氛,後世因深喜,仿作亦多」。

在眾多傳世的宣爐中,此種形制的爐器是齋堂款最多、雅語款最多的爐式之一,歷代均有佳作。其器型大小皆有。一類唇沿較薄,多一分娟秀之氣;另一種介乎厚薄之間,即此爐一類,這種口唇厚薄適中的鬲爐,中小器較多,大器罕見。【自珍集】中輯錄有一座「玉堂清玩」款大鬲爐,王世襄稱:「李卿丈所賜十爐,皆其銘心之物,而對此鬲更視為重器。造型之碩大渾厚,色質之靜穆精純,誠屬僅見。」

2023西泠秋拍

清·「大明宣德年制」款戟耳爐

高:9cm

重:1214克

RMB: 170,000-220,000

說明:戟耳爐仿宋瓷器款式而制,因其爐耳呈戟狀而得名。此戟耳所用銅質精良,器身不大但分量十足,皮殼色澤栗紅,有華麗光潔之氣。

線條簡潔,曲折有度。大小可托於一掌之內,適於盤玩,可謂一件精致的銅爐佳作。爐底刻「大明宣德年制」篆書款,結字硬朗,頗具金石之味。

2023西泠秋拍

明末清初·銅「龍口寶鼎」款雙龍耳三足爐

高:8.5cm

重:1363克

RMB: 140,000-180,000

說明:元末明初銅器鑄造業迅速發展,原先其它材料的香爐,逐漸被銅香爐所取代,明代宣德年間是銅香爐制作的巔峰階段,銅爐樣式也基本確立,至清代又有所演變。

此爐仿古形制而有特殊之處,爐延口外侈,兩側耳做猛虎攀附,爐身剔地鎏金刻山水走獸,沿口和足上刻回字紋裝飾,雕刻面貌與胡文明有相近之處,而胡文明爐多為錘碟,兩者工藝不同。爐底部刻款「龍口寶鼎」四字,整件香爐通體施工,高浮雕、圓雕、線刻手法結合,造型華麗典雅,技藝精湛。

2023西泠秋拍

清·「松月侶」款押經爐帶原配座

口徑:11cm 高:9.3cm

重:2102克

RMB: 130,000-150,000

說明:在明清兩代,香爐乃家居必備之器具,焚香除了禮佛敬祖外更是生活品質的象征。在文人雅居中,賞玩爐器,品評香茗,皆被尊為風雅之事。唐代李頎在【照公院雙橙】中寫到:「永願香爐灑甘露,夕陽時映東枝斜。南庭黃竹爾不敵,借問何時堪掛錫。」蚰龍耳爐又稱「蜒蚰耳爐」,乃仿照宋定窯器形而制,沈穩大雅中盡顯古典之美。

明【宣德彜器譜】三卷本曾記載,宣德皇帝看到此爐後便盛贊其「形制大雅,為諸爐之冠」,後成為明代宮廷禦用之器。此爐造型平口外侈,厚實大氣,收短頸,淺鼓腹,爐底垂弧,下承三乳足,高度和角度均恰到好處。

蚰龍雙耳起自頸部,上肥下瘦,收於腹鼓,線條柔美莊重,充滿靈性。整體光素無紋,銅色優雅,紅棕皮殼精光內含,令人彌覺雋雅,古香古色。爐壁厚度由口沿至底漸厚,重量集中於器物中下部,比例沈穩,造型端莊。

銅爐質地細膩無比,顯示出反復冶煉的結果。由於用料精,貴金屬成分高,所以鑄成後歷經數百年表面不見銹痕。通體包漿古樸淡雅,亮潤致密。

底有「松月侶」私齋堂款,刀工嫻熟,陽文篆書結字規整,點出「松月相伴」之雅境。 持之墜手,叩之音悅。暨原配荷葉形底座,荷葉自中向外舒展,飄逸如祥雲又沈穩如山頭,與燃香功能相映成趣。

來源: 早年佳士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