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鼓、琵琶、古箏、橫笛、編鐘,在這裏聆聽來自千年的東方交響樂

2024-09-19國風

在唐朝的輝煌裏,樂器的發展與文化的繁榮相互輝映,相得益彰。笙、笛、簫如夢如幻,悠揚回蕩。鼓、琵琶、古箏獨領風騷,笙、橫笛、編鐘音色動人……跟著樂器遊「長安」,走進長安十二時辰主題街區,看看當詩詞配上樂器,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羯鼓是一種古代打擊樂器,南北朝時經西域傳入,盛行於唐開元、天寶年間。這種樂器因其獨特的形狀和聲音特性,在古代音樂中占有重要地位。羯鼓的形狀類似小鼓,兩面蒙皮,腰部細,用公羊皮做鼓皮,因此得名。它的聲音急促、激烈、響亮,尤其適合演奏急快節奏的曲目,不僅適用於戰場上的搏擊助威,也適合在高樓上玩賞風景時演奏,其聲音可以傳得很遠。羯鼓的演奏技巧需要使用兩只鼓槌敲擊,槌杖一般用黃檀、狗骨、花椒等木材制作。

唐玄宗尤喜羯鼓,稱它為「八音之領袖,諸樂不可方。」他不僅改編創作了著名的【霓裳羽衣曲】,還創作有數十首羯鼓獨奏曲。在長安十二時辰主題街區【極樂之宴】沈浸式演藝中,您便能看到羯鼓的身影。西域來使手持羯鼓,鼓聲時而快速、緊急或激烈,時而用散淡悠長來營造靜謚雅致的氛圍,精彩的表演收到了觀眾陣陣掌聲。

白居易筆下的「千古第一首音樂詩」——【琵琶行】,讓我們聆聽詩與樂跨越千年的訴說。琵琶早在秦漢時期由外域傳入,唐朝時期作為胡樂器的代表,受到極高推崇。與現在不同的是,唐代所流行的琵琶為曲項琵琶,是一種半梨形音箱、四弦四柱,橫抱胸前用撥片或手指彈奏的樂器。琵琶樂曲中都有著唐代詩作的影子,在琵琶演奏中展現詩中所描繪的內容,悅耳的琴聲與美好的詩詞交織融合,互添光彩。如【琵琶行】,曲名與詩名相同,所謂「未成曲調先有情」,聽到了樂曲的名字就聯想到了詩作,那意境便如詩畫般映入眼簾。

【全唐詩】中描寫樂器和器樂的詩有500多首,其中箏詩的數量超130首。古箏在唐朝時期達到鼎盛,深受各個階層的喜愛。箏的形制沒有統一規格,為彈撥樂器。唐朝音樂詩中,大多為十三弦箏,用手指彈,在有關唐朝的典籍記載中,彈奏古箏的方法有十八種之多。唐朝箏詩有表達愛情,元稹【春詞】中女子思念丈夫而奏【想夫憐】;有記錄宴飲之樂,盧綸的【宴席賦得姚美人拍箏歌】、劉禹錫的【冬夜宴河中李相公中堂命箏歌送酒】,這些詩歌多贊美演奏者的箏藝之精,彈箏人不斷翻新曲、換新聲,給聽眾制造耳目一新的感受。

千年遺音 大唐鼓樂

聞鐘鳴鼓樂,入長安之夢。走進長安十二時辰主題街區負一層的花萼相輝樓,『十二時辰鼓樂社』正在傾情演繹『大唐燕樂』。數位花鈿蛾眉的豐腴仕女分別手持碰鈴、懷抱琵琶側身前坐,身穿圓領袍衫、頭戴垂腳襆頭的鼓師揚槌起勢,隨著一聲渾厚的鼓點,笙笛鑼樂音並作,鼓鐃相和,或肅穆清雅,或大氣磅礴,一曲傳統曲目回腸蕩氣,余音繞梁。

笙是中國傳統古老的吹奏樂器,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樂器。笙的音色清晰透亮,音域寬廣,感染力強,是唯一能吹出和聲的樂器。隋唐時期有十九簧、十七簧、十三簧等管數的笙,常用於慶典、筵席伴奏和民間合奏。笙在唐代燕樂的「清商樂隊、龜茲樂隊、西涼樂隊」中都有套用,而龜茲樂隊、西涼樂隊本身以西域本地樂器為主,所以,這場中原與西域的樂器齊鳴,豐富了唐代人們的視聽體驗,也繁榮了唐代的樂舞文化。

笛在唐代稱之為「龍吟」,因而具有龍文化的特征。從唐代起,將笛定義為橫吹,橫笛。唐朝橫笛音色宛轉悠揚,有七至八個孔,對手指的靈活度要求很高。

洞簫即通常所指的簫,豎直吹奏,背上有孔且具有棱音特征的氣鳴樂器。唐初稱此類樂器為「尺八」,因簫長一尺八而得名。洞簫的音色同笛子相比,更加恬靜秀雅。在眾多樂器裏,「洞簫」代表著高雅和貴氣,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編鐘是中國最古老的樂器之一,它以其厚重的外形,精美的紋飾,華麗大氣的特點,被視為宮廷貴族的專用樂器。隋唐時期,編鐘除在「雅樂」中使用外,還用於隋「九部樂」和唐「十部樂」中的「清樂」和「西涼樂」裏,很少流傳民間。唐代詩人在作品中曾描繪出編鐘聲音洪亮、鏗鏘悠揚、悅耳動聽的妙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