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公主和親,中原王朝為啥嫁的多,娶的少?

2024-07-10國風

本 文 約 4000 字

閱 讀 需 要 11 分 鐘

歷史上,中原王朝頻繁與少數民族政權和親,譬如唐朝與突厥、回紇、吐谷渾、吐蕃、契丹、南詔、奚等政權的和親次數便多達28次(其中有1次未獲成功)。

作為一種和平交往手段,歷史上的和親政策的確在緩和民族沖突、促進文化交融等方面發揮過重要作用。然而,唐代詩人戎昱有詩雲:

「漢家青史上,拙計是和親。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婦人。豈能將玉貌,便擬凈胡塵?地下千年骨,誰為輔佐臣!」

漢唐如此興盛,為何還要采取和親政策?

和親,究竟給中原王朝帶來了什麽?

而且中原王朝與少數民族政權和親,為啥總是嫁漢族公主而不是娶異國公主呢?

公主!皇上派你去和親

漢初,百廢待興,積貧積弱,經濟雕零。而此時的匈奴東破東胡、西敗月氏,南吞樓煩、白羊二王,實力正盛,且對漢朝虎視眈眈。高祖七年(前200),韓王信反叛,同匈奴聯合對抗漢朝,並獻計致匈奴兵臨晉陽城下。高祖親自率軍平叛,卻中匈奴埋伏,被困白登山七天七夜,史稱「平城之圍」或「白登之圍」。後來,高祖聽取陳平建議,以重金賄賂匈奴閼氏,才得以脫身。大敗而歸後,為解決北部匈奴頻頻騷擾的問題,劉邦向群臣征求對策。劉敬獻計「漢匈和親」,希望以此為漢朝爭取更多休養生息的時間。劉邦采納了劉敬的建議,但在和親之後一年,冒頓單於便公然毀約,不斷侵擾漢朝的西北邊境。自此,漢朝便形成了與少數民族政權和親的傳統,並由此奠定了和親文化的基調。

及至漢武帝時期,西漢國力日益強盛。大將衛青和霍去病領兵出擊匈奴,孤軍深入,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為「斷匈奴右臂」,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這時,漢朝和親的主要物件是烏孫,和親是漢朝「為結盟友國、孤立敵國而采取的一種特殊策略與手段」。為了吸納烏蘇為鉗制匈奴的一支力量,與匈奴爭奪西域的統治權,漢朝決定派遣細君公主、解憂公主先後遠嫁,和親烏孫。

可以說,在西漢王朝與匈奴的爭奪中,幾位漢家公主發揮了無可替代的作用。解憂公主的大女婿、龜茲王絳賓死後,「其子叢德,自謂漢外孫,成帝哀帝時往來尤數,漢遇之亦甚親密」。

西漢後期,匈奴式微,漢匈關系逐漸和緩。【漢書·匈奴傳下】記載:

「竟寧元年,單於復入朝,禮賜如初,加衣服錦帛絮,皆倍於黃龍時。單於自言願婿漢氏以自親。元帝以後宮良家子王嬙字昭君賜單於。單於歡喜。」

這便是「昭君出塞」的故事。應匈奴呼韓邪單於和親之請,漢朝用和親換來了呼韓邪單於的「願守北蕃,累世稱臣」。後來,漢朝邊境在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內保持著較為安定的局面,鮮有少數民族政權的侵擾。

西漢之後,和親傳統被歷朝歷代所繼承。唐朝的和親次數以及和親範圍之廣亦遠超前代。

唐朝開國初年,周邊少數民族眾多,其中東北的契丹、奚;北方、西北的東突厥、西突厥;西南的吐蕃等少數民族政權正盛。於是,唐朝借鑒前朝經驗,透過和親方式與周邊各少數民族政權交好。唐前期,與李唐王朝和親的主要是突厥、吐蕃。這個時期,唐朝國力強盛,政治開明,少數民族尊稱唐太宗為「天可汗」。貞觀之後,李唐王朝積極與周邊的契丹、奚、吐谷渾、吐蕃、突厥、回紇、南詔等多個政權和親,如中宗派金城公主遠嫁吐蕃,唐玄宗派永樂公主、燕郡公主、東華公主及靜樂公主出嫁契丹首領,固安公主、東光公主和宜芳公主出嫁奚族首領。

在唐朝和親的公主中,命運最為悲慘的莫過於靜樂公主與宜芳公主了。出嫁半年後,由於唐玄宗寵信安祿山,「安祿山欲以邊功市寵,數侵掠奚、契丹;奚、契丹各殺公主以叛」(【資治通鑒·唐紀·唐紀三十一】)。

「出嫁辭鄉國,由來此別難。聖恩愁遠道,行路泣相看。沙塞容顏盡,邊隅粉黛殘。妾心何所斷,他日望長安。」

不知宜芳公主在虛池驛站屏風題詩時,是否預想到了這般結局。

中原王朝

嫁公主多還是娶公主多?

【周書】曾記載一則故事:晉獻公征伐驪戎,驪戎求和,遂將驪姬與其妹少姬獻給晉獻公。姊妹二人備受寵愛。晉獻公十二年(前665),驪姬為晉獻公誕下奚齊,並欲立之為太子。在驪姬的慫恿下,晉獻公與親生骨肉疏遠,並立驪姬之子奚齊為儲君。晉獻公之子申生因此自盡,重耳和夷武兩兄弟被逼出走,從而導致晉國內部一片混亂,為三家分晉埋下伏筆。

盡管春秋戰國時期不乏諸侯國國君娶異國公主,但是,縱觀有漢以來的和親現象,所謂和親,往往是漢族公主嫁出去,鮮有異國公主嫁進來。

譬如武周時期,東突厥可汗阿史那默啜為其女求親,希望把女兒嫁入李唐王室。聽聞武則天「欲令武延秀娶之」,中書舍人張柬之立即上奏稱:「自古皆為中原王朝將公主嫁入夷狄,並無夷狄將自己的公主嫁入中原。」(【新唐書·列傳·卷四十五】)

然而,在安史之亂時,卻有位皇子迎異國公主為妃。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安祿山集結15萬叛軍,悍然造反,洛陽、長安相繼陷落。在叛軍的威逼下,唐玄宗被迫逃亡四川,其子繼位,是為唐肅宗。當時,唐朝中央軍已經崩潰,至德元載(756)九月,唐高宗李治曾孫、章懷太子李賢嫡孫、邠王李守禮之子——敦煌王李承寀(cǎi)奉旨出使回紇,以圖借兵。回紇的英武威遠可汗磨延啜也有同唐朝交好、聯姻的心願,於是提出將自己的女兒嫁給李承寀。為了取得回紇支持,李承寀納其女為妃,回紇鐵騎在平叛「安史之亂」中發揮了決定性作用,唐軍趁勢收復了長安和洛陽。英武威遠可汗磨延啜之女後被唐朝封為毗伽公主。

那麽,中原公主嫁異國之君與異國公主嫁入中原王朝究竟有什麽區別?後者為啥這麽罕見?

我們先來看西漢劉敬在提出和親主張時是如何闡述的:

「陛下誠能以適長公主妻之,厚奉遺之,彼知漢適女送厚,蠻夷必慕以為閼氏,生子必為太子,代單於。何者?貪漢重幣。陛下以歲時漢所余彼所鮮數問遺,因使辯士風諭以禮節。冒頓在,固為子婿;死,則外孫為單於。豈嘗聞外孫敢與大父抗禮者哉?兵可無戰以漸臣也。若陛下不能遣長公主,而令宗室及後宮詐稱公主,彼亦知,不肯貴近,無益也。」

在劉敬看來,如果將長公主嫁給冒頓單於,加之貢奉厚禮,冒頓單於必會把長公主立為閼氏(一般指匈奴君長的嫡妻),生了兒子也必定會立為太子。如果匈奴單於是漢朝的女婿或者外孫,就必定不再與漢朝為敵。若為敵,即為「抗禮」。換而言之,西漢以「和親」鞏固統治的主要方式便是透過嫁公主,誕下流淌著中原王朝血脈的匈奴單於。其本質是寄希望於掀起一場少數民族政權內部的「換血」革命。倘若中原王室娶異國公主為妻,少數民族政權便會作為外戚,滲透進中原王朝的權力體系。而且,如果有著少數民族血脈的皇子繼承了皇位,不僅難保中原王朝血脈之純正,而且也為少數民族政權提供了幹預朝政的可能。

此外,前去和親的公主承擔著在少數民族地區傳播中原文化的「教化」作用。文成公主入藏後,【舊唐書·吐蕃傳】載:

「(松贊幹布)仍遣酋豪子弟,請入國學以習【詩】【書】。又請中國識文之人典其表疏。」

在文成公主的影響下,許多吐蕃人「服改氈裘,語兼中夏」。對於中原文化的傳播,和親公主意義非凡。透過自上而下、潛移默化的方式,她們在不同程度上影響了少數民族在禮儀、服飾、建築等方面的文化。

最重要的一點,自上古時期人們便意識到,在地理空間上,「夏」居於中,「夷蠻戎狄」環於四周。春秋戰國時期,內外交患,齊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口號奠定霸業。在那時,漢人已經發現中原地區與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習俗有很大不同。【史記·匈奴列傳】曾記載匈奴人的婚姻制度:「父死,妻其後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收繼婚制顯然與儒家的綱常倫理格格不入,但這卻是許多少數民族歷史上的傳統。因此,對於講究三綱五常的漢人來說,無疑是巨大的價值觀沖擊。

和親公主的隨嫁隊伍

點亮了哪些技能點?

無論是否是皇帝的女兒,和親公主都是代表中原王朝前去和親的,因此,她們的陪嫁物品往往非常豐厚,隨嫁侍從也各有所長。唐太宗時文成公主出嫁吐蕃,隨帶有大量的各業能工巧匠、文人、醫師、官屬、衛士等。【中國古代和親史】中論述:

「據史書記載,到匈奴、烏孫、柔然、突厥、於闐、寧遠、回紇、高昌的和親公主的隨從者,既有服務性的侍者、宦者、屬官、媵,也有醫生、手工業者、設計師、建築工人、樂師、廚師、文化教員等各種各樣的專門人才。」

這些隨侍不僅負責保障公主的生活,還給少數民族地區帶來了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生活、生產方式,同時為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例如,漢文帝與匈奴和親時送親使者說降匈奴,教匈奴人計數,並且「日夜教單於侯利害處」(【史記·七十列傳·匈奴列傳】)。

而解憂公主的陪嫁侍女馮嫽的人生經歷更為傳奇。解憂公主出嫁時,馮嫽隨同來到烏孫,這是她外交生涯的起點。馮嫽聰明識字,膽識過人,深受公主信任。她奉朝廷之命,以使節身份存取鄰近各國,「行賞賜於城郭諸國 」,宣揚漢朝教化。嫁給烏孫右大將軍後,馮嫽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積極參與到漢朝與西域諸國的外交活動中。也正是在馮嫽的政治斡旋下,漢與烏孫化解了外交危機。

在封建王朝的歷史上曾經發生過數百次和親。有些和親公主的故事被史書記載,成為家喻戶曉的傳奇;也有些和親公主的故事被歷史的風沙所掩埋。和親政策在鞏固中原王朝統治、促進民族關系等方面發揮了無可替代的作用,背後無疑是和親公主及其隨嫁隊伍的貢獻。

參考文獻:

兩漢和親理論的創立、發展與完善[M]晉文.重慶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J]. 2021(03)

中國古代和親史[M].崔明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匈奴與西漢關系史研究[D]. 王慶憲.內蒙古大學,2003

中國古代和親的類別、特點及其歷史作用[J]. 管彥波.歷史教學(上半月刊),2015(04)

特殊的文化交流使者——和親公主的隨嫁隊伍[J]. 孔令彬.西藏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04)

來源丨國家人文歷史(文/王可欣)

編輯丨甘小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