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的傳承!

2024-06-27國風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唐代詩人賀知章的【回鄉偶書】流傳千古,其中一句「少小離家老大回」更是成為無數遊子的心頭好。

近日,在短影片平台上,一位網友分享了自己讀這首詩時的經歷,他剛讀完前兩句,就被母親打斷:「不要讀了,我受不了了。」原來他的媽媽已經哭得泣不成聲。

影片發出後,引發許多網友共鳴,有人表示,這詩太戳人了;也有人留言說:小時候讀不懂古詩,長大後才知道字字皆是血淚。

這首詩為何能跨越千年而流傳至今?它背後蘊含著什麽文化意義呢?

返回故鄉,是中國人刻在骨子裏的文化基因。

在古代中國,安土重遷的觀念根深蒂固,人們普遍有「故土難離」「落葉歸根」的情感。

因為戰爭、求學、做官等各種原因,許多人不得不離開家鄉,背井離鄉的他們心中充滿對故鄉的思念和眷戀,於是寫下了大量關於思鄉的詩句。

其中最有名的莫過於唐代詩人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短短四句詩,以月作為情感媒介,把個人思鄉之情上升為普遍的人類情感,引起廣泛的共情與共鳴。

除了思鄉詩,還有大量描寫故鄉的詩歌,如宋代詩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詩人借景抒情,表達了對故鄉深深的眷戀與思念。

這些描寫故鄉的詩歌,不僅體現了詩人對故鄉的眷戀和思念,還反映了中華民族重視親情、重視家庭的文化傳統。這種傳統在中國社會中代代相傳,深深烙印在每個人的心中。

回故鄉的路途總是令人向往而又忐忑。

在古代社會,由於科技水平有限,旅途常常充滿了未知和危險。古人出行主要依靠車馬和步行,速度慢且耗時長,因此旅途往往漫長而艱辛。

為了抒發旅途中的所見所感,許多文人墨客留下了大量關於旅途的詩歌。

如唐代詩人王維的【使至塞上】中寫道:「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詩人透過生動描繪旅途中的風景,表達自己對邊疆生活的向往和對國家安定的關切。

這些詩歌不僅展現了古人旅途中的艱辛與不易,還寄托了人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期待和對友情、親情的珍視。它們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深刻的文化內涵,成為中國古典文學的瑰寶。

當一個人回到久違的故鄉時,內心的情感是復雜而深沈的。既有對親人的思念和牽掛,也有對故鄉變遷的感慨和無奈。

這種情感在中國古代詩詞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如宋代詞人辛棄疾的【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詞人透過對比少年時的無憂無慮和成年後的憂慮重重,表達了對故鄉時光流逝的惋惜和對人生百味的感慨。

再如唐代詩人李商隱的【錦瑟】:「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詩人透過描繪自己的夢境和想象中的杜鵑啼血的場景,抒發了對故鄉美好時光的回憶和對逝去青春的哀傷。

這些詩歌不僅表達了人們對故鄉的眷戀和思念之情,還寄托了人們對生命價值和人生意義的深刻思考。它們以其深邃的思想性和豐富的情感力量,成為中國古代詩詞中的佳作。

回鄉偶書二首·其一

唐·賀知章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