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為紀念蘇東坡,宜興人在陶都修了一座蜀山大橋

2024-01-13國風

————蜀山大橋

蜀,四川巴蜀也,宜興原無蜀山,此山為「獨山」。蘇東坡來了,感覺宜興是塊好地方,很適合自己養老,於是就動起了「買田於陽羨」的念頭。並在獨山南邊、畫溪河東岸,辦起了學堂,起名:「東坡書院」(至今猶存)。

一日蘇老夫子度出書院,看著書院背後的獨山,想家了,暗忖「此山似家鄉的山啊」。

我們宜興人厚道,想起蘇東坡之好,想到蘇老夫子的才,就將獨山改為「蜀山」了,而山下這座橫跨畫溪河的東西向大橋,自然就冠名為「蜀山大橋」了。

蜀山大橋原為石拱橋,與昨晚說的屺亭橋應該差不多,但此橋非彼橋,一是因為與蘇東坡有關;二是此橋之石不是一般的石頭,那是女媧補天的石頭啊,不信?有橋聯為證:

「不霽何虹,天倩媧皇來補石;

此山似蜀,人思坡老為題橋。」

不是雨後,哪來的彩虹啊?哦,原來是蜀山大橋建造起來了,原來是女媧補天的石頭,補到蜀山大橋上來了啊…………

怎麽樣?我們宜興人夠有氣派,夠大膽,夠義氣的吧?總說我們宜興人是典型的江南人,文人,膽小之人,吳儂軟語讓我們歷史上難出武將。可一旦發奮了,激昂了,那可是無人可及無人可比啊,譬如說「教授之鄉」,譬如說:「無宜不成校」,譬如說:世界裁軍大使,譬如說連任多屆人民銀行行長…………等等。

朝南聯大氣派,對應北聯夠細膩:

「宣歙溯來源,兩岸靜涵荊水綠;

浙湖通要道,一弓長抱蜀山青。」

蜀山大橋之地理,之形勝,之位置多麽重要,橋通向蜀山,水,似一張弓抱著蜀山,哎,東坡先生你不走多好啊,不過,相信他能知道,是的,今天全國人民都知道。但非常可惜的是,這樣的橋,這樣的石,沒了,消失在時代發展的大潮裏了。我曾無數次到過蜀山大橋(現存的橋),總希望能在腦海裏虛構出老橋的影子,更想看看這二副橋聯,但,總不能如願。

今天,原丁蜀鎮的陶瓷廠已經基本外移,或轉行,繁忙的水上運輸也基本改成陸路了,這條曾承載千年陶運的畫溪河可以改成觀光之河了,因此,我有理由相信蜀山大橋的還原應該為時不遠。

我,我們宜興人民,特別是丁蜀鎮人民,當然還有蘇老夫子在盼望著。

圖文原發表於201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