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仁慈隱惻,造次弗離。節義廉退,顛沛匪虧。

2024-06-28國風

仁慈惻隱之心是為人處事的根本,即使處於緊迫倉惶逆境時也不能舍離。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隱惻,就是惻隱,見人不幸而生憐憫心,由此而內心痛楚。造次,就是倉促、匆忙。惻隱之心是仁的發端,仁慈之心當保持不變,即使是身處逆境、倉促忙亂之時,也不違離。

上文言五倫,以君臣父子為大;此處言五常之德,仁義為大,而仁尤大於義。

「仁」

是互助互愛的兩(二)人(人)。把各類「二人」關系處理好了,就是「千人一心」的仁。孔子說仁者愛人,關愛別人就是仁。仁為體,慈為用。

「慈」

從茲從心,茲是由繩頭牽引出來的兩條繩子,搓繩的時候要在繩頭打結,續草編纏擰成繩,引申為此處、增長、繁殖等。慈就是繁殖(茲)子女的心情(心)。父母對子女,不僅有生產之痛,還有養育之苦,這樣付出很多的精力和心力,這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無條件的愛就是慈。

「隱(隱)」

雙手(爫、彐)拿著夯杵(工)攻打城墻(阜、阝),心裏(心)想著城內都藏著些什麽呢?隱本義為隱蔽,此處是隱藏深處的痛楚。

「惻」

從心從則(用刀在鼎上刻法律條文,引申為法則),法(則)不容情(忄)的悲痛之情。本義為悲痛、憂傷,此處指傷之切。惻隱就是同情、憐憫。孟子說惻隱之心就是仁,他舉了孺子墜井的例子,一個強盜看到一個小孩掉入井裏,第一反應也會是救人,而不是想到獎勵或者榮譽,惻隱之心人皆有之,孟子由此提出性善說。

「造(艁)」

乘船到各處,在路上(彳)遊走(止)相告。告從牛從口,指告訴、明告。小牛(牛)愛頂人撞物,就在其角上綁一根橫木,告訴(口)人們要遠離,以防被撞傷。告也像用嘴(口)吹牛角(牛)號以祭天,引申為告訴、禱告。古代通訊不發達,需要有專門的人前往各處傳遞訊息;人出外(辶辵)有成就便會向父母尊長稟告(告),以報恩德,往告父母必至其住所(宀),因而「造」有成就、造訪、至等意。

「次」

是一個張大嘴(欠)氣喘連連(冫,口氣)的人,人在奔跑或者工作時氣喘連連,想停下來休息,說明身體欠佳。本義為順序排在前項之後的。引申為次一等的、不好的,又引申為停下來、駐紮等。造次就是魯莽草率的、冒犯等。

「弗」

就是把兩根不直的木頭用繩子捆綁住,以使木頭變直,不再彎曲,有木受繩則直的說法。人也是一樣,經過繩子的約束變得正直,不再做壞事,弗本義為矯正。由不正轉用作副詞,表示否定。

「離(離)」

用伸長的手臂(冂、九)拿著捕網去抓樹梢(亠、屮)上的鳥(隹),樹梢很高,稍不留神鳥兒就會飛走,離引申為離開;若是被抓住,那鳥兒就慘了,引申為遭受、罹難。孔子說,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君子在一頓飯的時間裏都不會違背仁,何況身處險境、顛沛流離的時候呢。

道義氣節與清廉謙讓是立身立業根基,即使身處困苦挫折中也不能有絲毫虧損。

此與上兩句合講五常之德「仁義禮智信」。此言義、禮、智、信之德。有所守而不變,謂之節,信之德也;義者,心之制,事之宜也;廉,有分辨,智之德也;退,謙讓也,禮之德也。

「節(節)」,

本字是卩,一個跪坐在地上的人,表示懂禮節禮數。後來加了竹字頭,表示竹節。竹子是一節一節的,不管怎麽破開竹子,竹的節都不會改變,就像人一樣約束知禮,引申為氣節、不會動搖。守承諾的人不會動搖,就是信。

「義(義)」

是我(三齒叉,從戈,像耙,亦農具亦武器,可以自力更生,又可以自我保護不受侵犯,引申為我自己)之上帶著一個具有完美品格的羊(羊,溫順知禮、用於祭祀)裝飾。本指儀表、威儀,引申為合乎禮法的人。言詞合意適宜,指正確的道理、行為及原則。羞惡之心就是義。

「廉」

讓人手拿兩禾(兼,從彐從秝)的店家(廣,本義屋棚空地,此處指店家賣東西的屋棚),店家以便宜的價格賣出,買一送一,不貪心。廠—廣—宀,是古代居住史前進演化的三大階段,「廠」是自然形成可以遮蔽居住的崖岸,「廣」是依崖岸搭建的半開放建築,「宀」是全搭建的封閉式房屋。「廉」也像是兼(連著)堂的地面與側墻、也兼(連著)堂內堂外的、堂的側邊。本義為側邊。側邊地方狹仄,故也指狹窄。古代堂基高出地面,側邊矮墻有直線棱角,故又指棱、棱角。廉側而直,廉潔是正直的體現,故又指品行正直。是非之心是智,廉便是智。

「退」

一種理解是把食器(皀)撤走(辶、辵),另一種是太陽(日)走(止)在回家(夊)的路(彳)上,太陽西沈。「退」從彳從日從夊。夊,像倒「止(腳底板)」形,腳趾向下向後的倒止行走,自然行走遲緩。彳,像十字交叉大路(行)的左半邊,道路為人所行。彳、辵皆指行走,倒退則較為遲緩(夊)。「退」也像繩圈(日)束縛行走(彳夊),不進則退,表示行有所絆而退卻。本義為退卻,有撤回、後退、退回之意。禮讓之心就是禮,謙遜禮讓便是退。信義智禮就是節義廉退。

「顛」

一種理解是頭(頁,有突出頭頂、鼻子、兩腿的人身,此處指頭)重的像大鼎(真,比人沈重的鼎)一樣,頭重腳輕,容易撲倒。「顛」也有另一種解釋。貞(貞)從蔔從鼎(具),指具鼎奉神而占蔔的行為,為動詞;眞(真)從蔔(匕)從鼎(具),表示具鼎占蔔所求出的真理,為形容詞。頭(頁)為人體最高,天為萬物最高,「眞(真)」指真理、天理,即最高的自然法則。顛本義為人的頭頂,泛指物體頂部。物極必反,至頂則降,故又指墜落、隕落,引申有顛倒困頓等意。

「沛」

像草木一樣茂盛(巿)的水流(氵)。「巿」從屮(草)八(分別,草木茂盛則分枝多)聲,本義指草木生長豐盛繁茂。「沛」為水盛貌,流水滔滔如草木豐盛。顛沛有困頓漂泊之意。

「匪」

從匚非聲,方形盛物器(匚)是由竹篾分布排列(非,一對展翅飛翔的翅膀表分開、違背)編制而成。本義為古代筐類竹器名,後加竹作「篚」。古文獻多用「匪」為「非」,表示否定。聲符「非」有違意,違背正道是不善之人,故「匪」指行為不正的人。「匪」也像筐(匚)裏的東西像鳥張開翅膀一樣(非)不翼而飛了。東西被偷了不見了,這是行為不正的人幹的,故匪引申也有盜匪的意思。

「虧(虧)」

鳥兒(隹)遇到老虎(虎)就一命嗚呼(虧,氣之舒發,此處指最後一口氣)了。「虧」從丂從一,指氣(丂)平舒(一)。「丂」氣欲舒出,上礙於一,指氣欲舒出貌,「一」像氣平舒形(氣出而平,則舒於矣)。虧(虧)本義為氣損,氣缺則其出舒遲。虧由氣損而泛指缺損;氣少則虧,故又指減少、差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