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今日小暑:蟋蟀居宇鷹始鷙,古代人們咋熬熱

2024-07-06國風

今日小暑:蟋蟀居宇鷹始鷙,古代人們咋熬熱 ‖老家許昌

文‖張望陽 圖‖網絡

溫風至,盛夏始。通常來講,小暑的到來,就意味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達到高峰,連吹到臉上的風都不再有涼意了。不僅民諺中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的說法,古人對此也有詳盡的註解。 (想欣賞張望陽老師寫的其它美文?歡迎點選以下連結:今日夏至:人生未央,光芒萬丈)

【說文·日部】說:「暑,熱也。從日,者聲。」「暑」字拆開來講,就是上面一個太陽,照著地上的萬事萬物;下面一個「者」,本意是燃燒,這裏指世間之所有,包括世間萬物。

清代說文大家段玉裁【說文解字註】認為:「暑與熱渾言則一,故許以熱訓暑,析言則二:暑之義主謂濕,熱之義主謂燥,故溽暑謂濕暑也。」意思是說,籠統地講,「暑」與「熱」都是「熱」的意思。如果進一步細分,則「暑」主要指濕熱,「熱」主要指燥熱。因此,在東漢劉熙撰寫的中國第一部透過語音來探索名稱由來的詞典【釋名】裏面就直接了當地說:「暑者,煮也,如水煮物。」

人稱「草廬先生」的元代學者吳澄編著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也非常詳盡地解釋了小暑的概念:「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出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為小也。」

此後,明代大學問家李一編撰的【月令采奇·卷之二】中對小暑的時間、日月方位等度數資訊又進一步做了詳細的註解:「小暑者,就六月望前,熱猶未甚者言也。太陽尚在未,躔鶉首之次,表影長二尺五寸九分。」

在這裏,我覺得有必要把這段引文中的個別字詞做一下解釋,譬如「躔」(音纏)的釋義,【現代漢語詞典】中有兩種解釋:1、指獸的足跡。2、亦作纏,指日月星辰在黃道上執行,亦指其執行的規律。結合本文的意思,適用的肯定是第二種。

另外,「鶉首」一詞也絕非是尋常用語,平時喜歡研究【易經】的朋友大多都知道,「鶉首」是十二星次之一,指朱雀七宿中的井宿和鬼宿,屬五月將。也許我這樣講,依舊會有很多讀者朋友一頭霧水,不知所雲。

說的再直白一點,十二星次就是中國古代天文學家對星辰的劃分,在天文學上被稱為黃道十二宮。當然,講到此處,又牽扯到一個陌生的天文術語「黃道」。

那麽,什麽是黃道呢?大家都知道,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的時間是一年。而從地球上看太陽時,太陽在天體上、在眾星間緩慢地移動的位置、方向與地球公轉方向相同,自西向東,也是一年移動一周,按天文學術語,叫作太陽的周年視運動,太陽周年視運動在天體上的路徑就是黃道。換句話說,地球公轉軌域平面無限擴大而與天體相交的大圓,就是黃道。在易學範疇,被稱為十二月將或者是十二神的。

講到此處,如果還有人不解其意,那就只能怨我文筆拙劣,實在是無能為力了。關於小暑概念性的解釋,也到此為止。

從上文對「暑」字的註解不難發現,既然「暑」是「熱」的意思,那麽「小暑」,自然也就是「小熱」了。言外之意,就是還沒到最熱的時候。

不過小暑的到來,肯定就意味著已經進入炎熱的夏季。俗話說的「熱到三伏,冷到三九」中的三伏,就是緊跟著小暑的到來而接踵而至的。在小暑節氣裏,最明顯的一個節點,就是入伏。

「伏」的意思,首先可以理解為「覆」,用「覆」來解釋「三伏」,可理解為暑氣鋪天蓋地地覆蓋,人如泡在熱水中一樣。

中國古典文學家兼史學家、民俗學家楊蔭深先生曾在他的【歲時令節】一書中,詳實地做了註解。他說上古時期並無伏日,至春秋時期,秦德公開始設「伏」,但周人仍無此制。三伏正式設為客製,是在西漢。那麽,西漢為什麽要規定此「伏日」?它又有什麽特殊的含義呢?

其實,在楊蔭深先生看來,伏日並不像其它節令那樣,有什麽禮節可言。設定伏日,其目的主要在於勸人在此時隱伏避暑。他認為,唐朝顏師古註解的【漢書】中,對伏天的定義是最為近理的。

【漢書·郊祀誌】註記載:「伏者,謂陰氣將起,迫於殘陽而未得升,故為藏伏,因名伏日。」這裏的「伏」,他解釋為「潛伏、藏伏」。比上面我認為的「覆蓋」更為貼切。

按照【漢書·藝文誌】中訓詁學專著【爾雅】的解釋,農歷六月,小暑、大暑之時也被稱為「焦月」,「焦月」這個稱謂,反映的是萬物幾乎被炎炎烈日烤焦的真實情景寫照。同時,六月也被稱為「溽月」。既然「焦」體現的是幹熱暴曬,那麽「溽」體現的就是潮濕悶熱的意思了。

小時候,在老家生活時,曾聽母親講過,說是「冷是少數冷,熱是大家熱」,意思是冬天天冷的時候,只有那些沒有棉衣穿的窮苦人家才會感受到真正的寒冷,而家庭略微殷實一些的人家,穿的厚實一些,也就不會感覺到冷了。而天熱的時候,無論貧富,都是一樣的熱度。乍一聽來,頗覺有理,但如今仔細揣摩,才知道老輩人的認識畢竟是很受見識的局限性的。

其實,古今以來,無論熱冷,受罪的都是老百姓,那些高高在上的王公貴族們並不受多大的影響。那麽,古代的王公貴族們在熱天又是怎麽度過的呢?

從相關歷史記載不難看出,皇家避暑,是用冰塊降溫的。從周代開始,皇家就已經有了專業制冰的匠人,他們被稱為「淩人」。每年盛夏一到來,皇家就開始啟冰、賜冰了,把冰塊賜予群臣,用來降溫,便屬於「皇恩浩蕩」的一部份。

但在這驕陽似火暴曬、亦或潮濕煩悶的三伏天,普通老百姓最在意的又是哪些事情呢?【漢書·五行誌】中記載的是「盛夏日長,暑以養物」。看來,自古以來,老百姓關心的都是糧食的長勢和對好年景的期盼。

幾十年前,我在農村當小孩的時候,也聽大人們說過「六月不熱,五谷不接」的諺語。看起來,自古以來老百姓關心的問題基本是沒有改變過的。

唐代最具代表性的農書【四時纂要】中還有這樣的記載,說是「三伏日,不可嫁娶,傷夫婦,不吉。」意思是說,三伏天不易結婚,連夫妻之間的那些不伶不俐的私生活都盡量少做,它不僅容易傷身體,還不大吉利。

如今,當酷暑炎熱的三伏天到來的時候,大家自然可以待在屋子裏吹著空調,喝著冷飲,或者打著遊戲,刷著影片,來躲避那「炙翻四海波,天地如蒸煮」的赤日火雲了,但在沒有空調、沒有電扇的古代,又該如何避暑消夏呢?

在我看來,古人也無非只有兩個字,一個是「躲」,一個是「熬」。俗話說,惹不起還躲不起嗎?生活條件好的達官貴人們,自然是可以「風亭水榭、雪蘭冰盤、浮瓜沈李、流杯曲沼」的,但對於那些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的老百姓,恐怕也只能被動的接受一個「熬」字了。

生活在古代的老百姓,倘若真能像白居易詩中所描述的那樣:「何以消煩暑,端坐一院中。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熱散由心靜,涼生為室空。此時身自保,難更與人同。」那麽愜意、那麽浪漫,恐怕就好了,但最害怕的事情大概就是像宋釋契嵩在他的【夏日無雨】詩中所描繪的「山中苦無雨,日日望雲霓。小暑復大暑,深溪成淺溪。泉枯連井底,地熱亢蔬畦。無以問天意,空思水鳥啼」那樣,苦盼蒼天不開眼,「空思水鳥啼」了。

古代老百姓到底是如何「熬」過夏天的,我們無法想象,可我們這代人小時候在農村老家過三伏天時的情景確實是歷歷在目的。

在四、五十年前的農村,空調還是個稀罕物,家庭條件比較好的莊戶人家,最多也只是在屋裏掛一個大風葉的吊扇或者會搖頭、咯吱咯吱響的落地扇,但我家是絕對沒有的。

白天不下地勞動的時候,大人們大多都是手持一把蒲扇,找一處陰涼的樹蔭下,邊搖蒲扇,邊拍打飛來飛去的蚊蟲。而我們那些放了暑假的「熊孩子」們,大多都是裝模作樣地挎著一個割草的荊籃,跑到河堤陰涼的地方把籃子放下,噗噗通通地就跳進河裏戲水去了,每每等到飯口、該回家吃飯的時候,才會戀戀不舍地從水坑裏爬出來,胡亂割幾把青草蓋住籃子底,匆匆跑回家吃飯去了。

現在想來,那麽熱的天,尤其是驕陽似火的午後,滿坑的小孩子們就像青蛙翻坑了一樣,一個個沁在水中露著頭,一泡就是一晌。身上的灰洗沒洗凈不知道,但皮膚都是曬的像黑泥鰍一樣的油光發亮。常常還會因此挨一頓家長的揍,可根本就不會在乎,往往屁股上的巴掌印還沒有下去,這邊又已經跳進河裏戲水去了。

晚上似乎要好過一些,但屋子裏依然是悶熱難捱的。

記得那時候,往往都是在吃罷晚飯之後,就拉著一領舊竹席或者是舊蘆葦席,找一個沒有蚊蟲的通風處,往地上一丟,以天為被,以地為床,倒頭就睡,呼嚕打的比豬八戒都響。如果不是被後半夜的涼氣「凍」醒,肯定就一覺睡到大天亮了。

那個時代的農村,冰鎮冷飲或者水沁涼西瓜都是絕對少有的,如果口渴的話,井拔涼水可以不限量,管你喝個夠。哎!那艱苦的歲月喲,現在想來都有點心酸,可當時的年齡,卻有著無窮的快樂。原本想寫一篇關於小暑的科普類文章,提起少年時代的生活,便情不自禁地話多起來了。下面繼續步入我們的正題。

再談談小暑的習俗。據史料記載,在南方種植稻米的地區,好像有小暑「食新」的習俗,就是在小暑這天要試嘗新米的意思。各家把新割的稻谷提前幾天碾成米,做好飯之後先祭拜五谷神和祖先,然後全家人一起品嘗新米,或者可以喝酒祝賀。

但我們以吃面食為主的北方人好像沒有這樣的習俗,「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焦餅加雞蛋」我倒是聽說過。想來我們北方人,頭伏吃餃子也有很好的寓意的,因為餃子形似元寶,取「元寶藏福」之意更為吉利。不過在我的印象中,這樣的習俗並不具有普遍性,我們老家應該不太重視這樣的說法。

第二種習俗是曬伏。曬伏其實就是曬被子、曬衣服的意思。傳統的民諺中就有「六月六,人曬衣服龍曬袍」的說法,因為每年陰歷的六月初六,基本都在入伏的前後幾天,這時候的陽光應該是一年中最暴烈的。

在我少年的印象中,如果在天天不下雨的情況下,基本上家家戶戶都會把存放在衣櫃裏的棉衣、棉被搭在院子裏接受陽光的暴曬,以去除潮氣、防黴防蛀。尤其是當年結婚的新媳婦,肯定要把七、八床花花綠綠、甚至大多都沒有蓋過的新鋪蓋全部都搭到院子裏來晾曬的。

盡管其中有什麽好的寓意和說法,我至今也沒搞太明白,但這種現象我的確是親眼所見的。

最後,再說說小暑三候。一候溫風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鷹始鷙。

先說一候溫風至。按【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的解釋:「至,極也,溫熱之風至此而極也。」溫風又名熏風,屬於八風中的一種,與佛教中所指的八風不同。

二候蟋蟀居宇。「宇」即屋檐的意思,蟋蟀居宇就是蟋蟀離開炎熱的田野,到庭院的墻角和背陰之處躲避暑熱。

三候鷹始鷙。「鷹始鷙」又作「鷹始擊」。就是雄鷹開始遠離地面,翺翔在清涼的高空中,以躲避大地之上的滾滾熱浪。

夏天是一個容易令人心煩氣躁的時節,夏天最難得的就是心靜,心靜之時,一切都將變得雲淡風輕,清涼拂面。

文章至此,也該擱筆了,願所有讀者朋友們的夏日,都能心靜自然涼,好境入夢鄉。


【作者簡介】張望陽,筆名新兵,中國寓言文學研究會會員,許昌市作協會員,長葛市潁川鐘繇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

1、本文由作者授權發表,文責作者自負,如有侵權,請通知「老家許昌」今日頭條號立即刪除。本文作者觀點不代表「老家許昌」今日頭條號立場。

2、文圖無關。文中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攝影者或原制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誠摯的感謝。本文所用圖片如有侵權,請通知「老家許昌」今日頭條號立即刪除。

3、「老家許昌」版權作品,轉載或投稿請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

愛許昌老家,看「老家許昌」。 老家許昌,情懷、溫度、味道!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