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為什麽天梯山石窟被稱為「石窟鼻祖」

2024-08-22國風

「河西走廊」,回溯中華文明的歷史,這永遠是一個撇不開的名字。從「絲綢之路」的繁華到「春風不度玉門關」的蒼茫遼遠,再到佛教文化的興盛,在這片土地上,是文明的薈萃,是文化的融合,或許同樣也是兩千多年歷史的一個縮影。而在其中,坐落在武威城南50公裏的「天梯山石窟」無疑就是最好的見證。

▲天梯山石窟國寶碑(拍攝/制圖:大馬文化 地點:武威)

▲天梯山(拍攝/制圖:大馬文化 地點:武威)

▲天梯山石窟(拍攝/制圖:大馬文化 地點:武威)

它是中國歷史上開鑿時間最早的石窟,東晉十六國時期,由北涼王沮渠蒙遜召集涼州高僧曇曜和能工巧匠開鑿。北朝、隋唐、西夏、明清相繼營建,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於是巍峨陡峭的天梯山就這樣多了一抹文化的銘印,都說是「山不在高,有仙則名」,相信這一座座石窟佛像就是山的魂,就是它傳承千年而不湮滅的魅力。三層洞窟,十七個佛龕數百平米的壁畫,一百多尊佛像,它反復在向我們昭示著曾經那個「人間佛國」的宏偉願景。哪怕是時光走過了千年,關於它的故事聽來依舊是那麽的鏗鏘動人。直到今天,當你站在那座大佛旁邊,腳下碧波蕩漾,薄雲纏繞其身,構成了一幅山、水、佛、雲渾然一體的壯觀奇景。面對著這1600年的傳承,你與之對話的,或許不僅僅是時光,還有那份早已經在這片土地上紮下根的文化。

▲天梯山石窟(拍攝/制圖:大馬文化 地點:武威)

▲天梯山石窟(拍攝/制圖:大馬文化 地點:武威)

▲天梯山石窟(拍攝/制圖:大馬文化 地點:武威)

▲天梯山石窟(拍攝/制圖:大馬文化 地點:武威)

▲天梯山石窟(拍攝/制圖:大馬文化 地點:武威)

▲天梯山石窟(拍攝/制圖:大馬文化 地點:武威)

它是中國石窟文化的「先驅」。其實如果要給中國石窟文化定義一個起源的話,那麽天梯山石窟無疑就是源頭。因為石窟文化要傳入中原,河西走廊就是唯一的路徑。兩千多年前,伴著沙漠傳來的聲聲駝鈴,佛教開始傳入中國,然後又在「涼州」這片土地上紮下了根。幾百年後的北涼,穩定的時局,發達的商貿,勵精圖治的王朝,對佛教文化的推崇,於是天梯山就這樣被選中,成為了「石窟文化」最早的源頭。或許北涼王沮渠蒙遜也沒有想到,他的這一舉動會影響了千年的時光。開鑿天梯山石窟的僧人們從這裏走向中原,帶著文化,帶著佛學,帶著石窟技術,開始在中原那邊遼闊的土地上留下了一個個讓今人嘆為觀止的奇跡。可以說,「天梯山石窟」是一次開創,是一種起源,留下了中國歷史的文化瑰寶。

▲天梯山石窟(拍攝/制圖:大馬文化 地點:武威)

▲天梯山石窟(拍攝/制圖:大馬文化 地點:武威)

▲天梯山石窟(拍攝/制圖:大馬文化 地點:武威)

▲天梯山石窟(拍攝/制圖:大馬文化 地點:武威)

▲天梯山石窟(拍攝/制圖:大馬文化 地點:武威)

▲天梯山石窟(拍攝/制圖:大馬文化 地點:武威)

▲天梯山石窟(拍攝/制圖:大馬文化 地點:武威)

▲天梯山石窟(拍攝/制圖:大馬文化 地點:武威)

後來,王朝沒落,僧人們從這裏走向雲岡,走向敦煌,走向龍門。這裏就像是一條漫漫「石窟文化長河」的源頭,見證了歷史,也見證了文明。1600年後,也許我們早已經看不見那些僧人的腳步,可一座座的石窟就是最好的文化痕跡。尤其是在各種保護修復專案之下,天梯神韻、涼州佛光,穿越了千年又在閃耀著曾經的輝煌。

▲天梯山石窟(拍攝/制圖:大馬文化 地點:武威)

▲天梯山石窟(拍攝/制圖:大馬文化 地點:武威)

▲天梯山石窟(拍攝/制圖:大馬文化 地點:武威)

▲天梯山石窟(拍攝/制圖:大馬文化 地點:武威)

而追本溯源,你應該來一趟武威,來一趟天梯山石窟。讓最古老的藝術伴著時代最美的曙光展現在你的面前,那是嘆為觀止,也是文化底蘊的驕傲與自信。

聲明:本文為武威大馬文化的原創文章,正選自微信公眾號【大馬文化】,本文所用圖片影片皆由武威大馬文化實景拍攝/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