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南宋詞人蔣捷,不管是南方人,還是北方人,都會提起他的那首【一剪梅·舟過吳江】:
一片春愁待酒澆,江上舟搖,樓上簾招。秋娘渡與泰娘橋。風又飄飄,雨又蕭蕭。
何日歸家洗客袍?銀字笙調,心字香燒。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詞題中的「吳江」,指的是吳淞江,即蘇州河,長125千米,為太湖流域通向上海的重要航道,與黃浦江同為上海的母親河,古稱松江、吳江、松陵江、吳松江等,元代至元十五年(1278年),設立松江府後更為現名。該水流發源於東太湖,以前,吳江東門外垂虹橋下之水即是吳淞江,明代初年起,吳淞江下遊河道淤塞,源頭日漸淤漲,泄水不暢。至清代源頭北移至吳江城區北側的瓜涇港。吳江地名的由來,即是由於境內有吳淞江流經,故在五代後梁開平三年(909年)置縣時以吳淞江的古名而命名。因此,吳江與吳淞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蔣捷這首詞大致作於南宋亡後,他飄零於姑蘇一帶太湖之濱的時期。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春,元軍攻破臨安(今杭州),此後,蔣捷開始流浪,在流浪途中舟行流經吳江的吳淞江時,表達自己內心的思鄉之情和感傷國家的無奈之情。上闕起句交代了時序,點出「春愁」的主旨,表現出連綿不斷的愁思。下闕將自己羈旅在外的思歸之情上升為對年華易逝的感嘆。
詞中有「秋娘渡」和「泰娘橋」,多年來,外地文友們在與我這個吳江人交談之中總要問起這兩個地名。
「秋娘渡」中的「秋娘」,指杜秋娘,唐代著名詩人杜牧有一首五言古詩,名【杜秋娘】,詩前有序,序中簡述了杜秋娘的身世。杜秋娘,金陵女,本名杜秋,其母是金陵的歌伎,與一杜姓官員相愛後懷孕,那官員升遷後卻把情人拋棄。杜秋娘的母親含憤生下孩子,無處托養,只好回到金陵的歌舞之所,把女兒帶在身邊。杜秋娘雖出身低微,但天生麗質,聰明好學,從小就在教坊、青樓學習歌舞和詩詞。十年後,她成為才貌雙全的歌伎。15歲時就很出名,鎮海節度使李锜以重金將她買入府中,納為妾。唐元和二年(807年),李锜起兵造反,後失敗,杜秋娘被納入宮中,後受到唐憲宗李純的寵幸。元和十五年(820年)唐穆宗李恒即位,任命她為兒子李湊的傅姆。李湊成年後封為漳王。後因唐文宗寵臣鄭註用事,殃及李湊,被廢去漳王之位,杜秋娘也被削籍為民,從長安賜歸故鄉金陵。杜牧「過金陵,感其窮且老,為之賦詩」。
杜牧的【杜秋娘】詩,上半部份寫杜秋娘的曲折身世,下半部份列舉夏姬、巫臣、西施、範蠡等歷代女子男兒大起大落的人生經歷。詩中附了一段註:「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李锜長唱此辭。」沒說明這首七絕【金縷衣】是誰所作,後世多歸入杜秋娘的作品,包括清代蘅塘退士孫洙編選的【唐詩三百首】。
杜牧詩中有兩處寫到了「吳江渡」。一處是 「吳江落日渡,灞岸綠楊垂」 ,其中的「灞岸」,是指長安城東的灞橋兩岸,那裏有驛站,古人送別友人,常常在這裏折柳相贈。另一處是 「卻喚吳江渡,舟人那得知」 。杜秋娘入宮時從金陵到長安,出宮時從長安到金陵,都經過了「吳江渡」,因此,有杜秋娘兩過吳江渡之說。
有人或許會有疑惑,吳江在金陵(南京)的東南足有六百裏之遙,從金陵到長安、從長安到金陵,用得著經過吳江嗎?原來,在中晚唐時期,金陵非指現今的南京,而是指治地在京口(今江蘇鎮江)的潤州和浙江西道,當時的潤州轄境相當於今鎮江、南京、丹陽、句容、金壇、江寧等地,浙江西道則領長江以南、至新安江以北的地方,包括現今的蘇南、上海和浙北。如此,從金陵到長安、從長安到金陵,當是要經過吳江的了。
照為吳江秋娘渡
另還有杜牧的【渡吳江】詩也可佐證,中有「堠館人稀夜更長,姑蘇城遠樹蒼蒼」之句,從中可知,在吳江渡口遠望,可得見姑蘇城,這「吳江」定是吳淞江無疑。當時的吳江渡口天高地闊,古樹蒼蒼,館驛樓迥,定給杜牧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為他詩中描述的意象。
「泰娘橋」中的「泰娘」,是唐代蘇州的一位歌伎,其舞態優美輕盈,頗富韻味,唐代著名詩人劉禹錫有一首七言古詩,名【泰娘歌】(並引),描述了其生平故事。說泰娘「家本閶門西」,因韋尚書「路旁忽見」,成為其家歌伎,並請樂工教授她琵琶等技藝,使她既能歌又能舞。不久,泰娘便掌握了各種技藝,隨後跟隨韋尚書移居京師。在京師,泰娘嶄露頭角,以新的技藝獲得更高的聲譽。然而,當韋尚書去世後,泰娘流落到了民間,最終被蘄州刺史張遜所得。後張遜因事獲罪,謫居武陵郡,張遜死後,泰娘無所歸依,故日抱樂器而哭。這首詩透過泰娘的經歷,深刻反映了社會變遷對個人命運的影響,也反映了文人對於社會變遷和人生命運的諸多感慨。
至於泰娘橋,劉禹錫在【泰娘歌】詩首曰道: 「泰娘家本閶門西,門前綠水環金堤。有時妝成好天氣,走上臯橋折花戲。」 其中的「臯橋」應是「泰娘橋」的「最初版本」。
隨著時間的推移,「秋娘渡」「泰娘橋」到了南宋蔣捷的詞裏,則成了吳江一帶的地名,指代那裏的景物之美。蔣捷的【行香子·舟宿蘭灣】詞裏也有 「窈娘堤,秋娘渡,泰娘橋」 之句。正式命名為「秋娘渡」的渡口和「泰娘橋」的古橋,可能並不存在,而秋娘作為唐代金陵歌伎(後用以通稱善歌貌美的歌伎)、泰娘作為唐代蘇州歌伎(後以「泰娘」稱呼吳地美婦人),這也為秋娘渡和泰娘橋的象征意義提供了文化背景。
照為吳江泰娘橋
近年,在吳江運河古纖道公園內,增添了一景,運河邊上翼然一亭,亭西側立有一尊銅像,是名為杜秋娘的女子手持雨傘在待渡,銅像前一石上刻有蔣捷的【一剪梅·舟過吳江】,亭東南側夾河碧水之上則躺臥著一座小巧玲瓏的石拱橋,南北兩向橋額為「泰娘橋」,此景名為「秋娘渡與泰娘橋」。從嚴格意義上來講,此景「造」得不是太準確,因不管是杜牧的詩還是蔣捷的詞,都是圍繞吳淞江來寫的,現場景換成了大運河,但從寬而論,似也無可厚非,這大運河與吳淞江在吳江十字交叉,早在隋煬帝時,即在杜牧生前近兩百年和蔣捷生前六百多年就開鑿通航了,當年杜牧和蔣捷來吳江時也肯定舟行過大運河。再則,「秋娘渡」和「泰娘橋」已作為文學形象出現在公眾的視野之中,如此一想,「秋娘渡與泰娘橋」之景出現在吳江也很是順理成章的。
美麗的吳江東太湖
陳誌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