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何以銷煩暑

2024-07-23國風

何以銷煩暑,端居一院中。

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

熱散由心靜,涼生為室空。

此時身自得,難更與人同。

這是唐代詩人白居易著名的【銷暑】詩,是詩人在酷暑面前「心靜自然涼」的真實寫照。

不知不覺又到了大暑的節氣。在二十四節氣中共有三個「暑」,小暑、大暑、處暑。小與大是按熱的程度而分,「處」是止的意思,意為暑天至此終止。

元人吳澄編著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大暑,六月中。暑,熱也,就熱之中分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大也。」這裏的「六月中」指的是六月的「中氣」。古人把二十四節氣分為十二節氣和十二中氣,每個月兩個節氣,在月初的叫「節氣」,在月中的叫「中氣」。大暑是農歷六月的中氣,此時又正好逢「三伏天」裏的「中伏」前後,諺語說「冷在三九,熱在中伏」,所以大暑是一年中最熱的一段時間。

暑和熱是同義詞,暑在古籍裏多註解為「熱」。【說文解字】、【玉篇】、【廣韻】等字書均言:「暑,熱也。」【論語-鄉黨】:「當暑,縝絺( )绤( ),必表而出之。」孔子說,天熱的時候,穿粗或細的葛布單衣,而且一定要穿在外面。南朝人皇侃疏:「暑,熱也。」【素問 - 骨空論】「立而暑解」,唐代王冰註:「暑,熱也。」有些文獻在引古文時甚至直接將「暑」引作「熱」。【管子 - 匡乘馬】有「使農夫寒耕暑耘」之句,但【藝文類聚】、【太平禦覽】等類書參照時「暑」俱作「熱」。漢代劉熙的【釋名】從聲訓角度解釋「暑」:「暑,煮也。熱如煮物也。」

暑雖然就是熱,但仔細分辨,兩者還是略有區別。「熱」為普通的熱,而「暑」為更熱、極熱。【尚書 - 洪範】「曰雨曰旸」,唐代孔穎達註疏曰:「暑是熱之極。」【素問 - 至真大要論】「彼春之暖為夏之暑」,唐人王冰疏:「陽之少為暖,其壯也為暑。」說明在古人概念裏,「暖」為稍熱,「熱」為中熱,「暑」為極熱。還有人從幹熱、濕熱角度區分熱與暑的不同。清儒段玉裁【說文解字註】中說:「暑與熱,渾言則一。故許以熱訓暑。析言則二,暑之義主謂濕,熱之義主謂燥。」朱駿聲在【說文通訓定聲】中也贊同此說:「暑近濕如蒸,熱近燥如烘。」

類似「暑」和「熱」這種情形的,還有「寒」與「冷」。「冷」是表示普通的冷,而「寒」則是更冷、極冷。孔穎達在註疏【尚書】時說:「寒是冷之極。」所以漢語中總是將冷與熱相對,如「冷嘲熱諷」、「冷言熱語」等;而將「寒」與「暑」作對,如【周易 - 系辭】:「日月執行,一寒一暑。」著名的啟蒙教材【千字文】:「寒來暑往,秋收冬藏。」【列子湯問】中有個愚公移山的故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淮南子 - 人間訓】:「冬日則寒凍,夏日則暑傷。」

在戰國楚文字中 (暑)和 (暏)本為一字,都是從日從者,只是偏旁不固定,或上下或左右而已。這種情況在古文字構型中常見。【包山楚簡】中有「 暑」、「 暏」,實際上都是一個人名字的不同寫法。而這裏的「暏」與後世的「暏」也並非一字。【說文解字】:「暏,旦明也。」這個「暏」其實就是「曙」的異體字。段玉裁註:「許書有暏無曙,而【文選魏都賦】、謝康樂【溪行詩】李註並引作曙,古今字形異耳。許本作暏,後乃變為曙。署亦者聲也。」而從睡虎地出土的秦簡中「暑」字作 ,正是小篆 所本。

古人除了把一年分為二十四個節氣外,還把每個節氣分為三候,每五天為一候,全年共七十二候。大暑前後是一年中最濕熱的時候,所以大暑三候都反映的是這種濕熱的天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雲:「初候,腐草為螢。」陸生的螢火蟲產卵於枯草落葉上,經幼蟲、蛹,到大暑時,濕熱使枯草落葉腐敗,螢火蟲就從腐草中蛹化為成蟲,古人誤以為螢火蟲是腐爛的雜草所變。「二候,土潤溽暑。溽,濕也。」。此時土壤內濕氣潮潤,天氣更是濕熱難耐。「三候,大雨時行。」大暑後期時常有大雷雨出現,會大大緩解酷暑的悶熱難耐,天氣開始向立秋過渡。

在中醫裏「暑」還是一種病名。多指炎夏感受暑邪所致之熱性病證,古稱中暍( ),中暑之人也被稱為暍人。中醫裏有所謂「六淫」之說,是風、寒、暑、濕、燥、火六種外感病邪的統稱。暑為六淫之一,是夏季的主氣。凡夏天感受暑熱邪氣而發生的多種急性熱病,統稱為 「 暑病 」 。但狹義的一般多是指暑溫、中暑、感暑之類的病癥。大暑之時,暑濕之氣易乘虛進入人體。暑氣盛行,心氣易虧,脾胃困阻,食欲不振,倦怠嗜臥,精神萎靡,這種病癥也被稱為「疰夏」。

大暑期間民間流行的飲食習俗體現了勞動人民應對疰夏的飲食智慧。這時候廣東福建等南方地區流行吃涼性食物消暑,廣東諺語說「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會老。」仙草就是涼粉,廣東人稱涼粉為「燒仙草」。南方還盛行喝用金銀花、夏枯草、甘草等十多味清涼中草藥煮成的「伏茶」。而北方大部份地區有大暑吃熱性食物的習俗。比如「貼伏膘」、「喝暑羊」、吃熱湯面等。

廣東燒仙草

魯南「喝暑羊」

我們讀唐宋詩詞,發現古代詩人們在大暑天裏寫得最多的就是如何克服奇熱難耐和如何乘涼消暑。李白寫了【夏日山中】:「懶搖白羽扇,裸袒青林中。脫巾掛石壁,露頂灑松風。」看看,酷熱讓李白直接裸奔了。而白居易對酷暑的態度顯得比較淡然。除了文章開頭的那首【銷夏】外,他還寫了一系列的避暑詩,如【夏日閑放】:「時暑不出門,亦無賓客至。靜室深下簾,小庭新掃地。褰裳復岸幘,閑傲得自恣。朝景枕簟清,乘涼一覺睡。」

有首歌裏唱到「寒冬臘月盼春風」,其實暑夏六月人們最盼的就是涼風。 杜甫在【夏夜嘆】裏嘆到: 「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腸。 安得萬裏風,飄飖吹我裳。 」而宋代詩人更喜歡去「追涼」,秦觀有詩: 「攜扙來追柳外涼,畫橋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參差起,風定池蓮自在香。 」楊萬裏專門寫了【夏夜追涼】: 「夜熱依然午熱同,開門小立月明中。 竹深樹密蟲鳴處,時有微涼不是風。 」黃庭堅的【大暑水閣聽晉卿家昭華吹笛】最能反映古人盼望秋風洗盡酷暑的美好願景:

蘄竹能吟水底龍,玉人應在月明中。

何時為洗秋空熱,散作霜天落葉風。

宋代「柳院消暑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