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是中國畫傳統的繪畫形式:梅蘭竹菊四條屏

2024-10-19國風

梅蘭竹菊四條屏

王冕(1287年-1359年),字元章,號煮石山農,亦號食中翁、梅花屋主等,浙江省紹興市諸暨楓橋人,元朝畫家、詩人、篆刻家。王冕出身貧寒,詩作多同情人民苦難、譴責豪門權貴、輕視功名利祿、描寫田園隱逸生活之作。一生愛好梅花,種梅、詠梅,又攻畫梅。所畫梅花花密枝繁,生意盎然,勁健有力,對後世影響較大。招子庸,原名功,字銘山,號明珊居士。廣東南海橫沙人。招子庸出生於書香之家,其文筆矯健,詩文造詣頗深,亦善畫工筆畫,且精通韻律。清代文學家。招子庸以畫竹聞名,「子庸之畫,在廣東已久負盛名。不獨蘭竹、蘆蟹,山水、人物、花卉、草蟲也均有涉獵,而以畫竹之精湛與傳神最為人稱道。

梅,薔薇科杏屬落葉喬木,性耐寒,冬春之交開花。梅原產於中國,植梅賞梅的記載至少已經有三千余年的歷史。從【詩經】中的「有條有梅」,人們只重果梅而不重花梅,到舂秋戰國時期「梅始以花聞天下」等,中國賞梅文化不斷傳承,梅花內涵漸趨豐富。南宋時期,世界上第一部梅花專著——範成大【梅譜】出現。晚唐至兩宋時期,中國民間藝梅賞梅迎來了第一個興盛期。梅花新品種層出不窮,栽培技藝不斷提高,以梅為主題的詩詞書畫作品大量湧現,有關梅花的著作也脫穎而出。明清時期,梅花五瓣被賦予快樂、幸福、長壽、順利與和平的五福寓意。而喜鵲登梅、竹梅雙喜、梅開五福等等,也成為中國民間傳統吉祥圖案的主要內容之一。同時梅也象征吉慶、傳春報喜,也有剛勁、堅貞、俏麗、希望的寓意。蘭,蘭科蘭屬常綠多年生草本植物,性喜陰潤,忌幹燥與陽光直射,生長於深山野谷林泉等空氣流通的環境之中。叢生,葉細長,春季開花,氣味清香。宋代是中國藝蘭史的鼎盛時期,出現了關於蘭花的專著。南宋的趙時庚於1233年寫成的【金漳蘭譜】是一部研究蘭花的著作,其對30多個品種的蘭花的形態特征作了簡述。宋末元初的畫家趙孟堅所繪的【春蘭圖】,被認為是現存最早的蘭花名畫。明清兩代,對蘭花的栽培與欣賞進入了鼎盛時期。有關蘭花的書籍、畫冊、詩作層出不窮,瓷器、雕刻等工藝品上的蘭花圖案也日漸增多。在四君子中,蘭被稱為「花中君子」,葉、花、香三者兼具,且具有氣清、色清、姿清、韻清這「四清」的特點,被稱為花中「全德」,象征孤高、雅潔、幽美、超脫。

梅簡練灑脫,別具一格。,筆意簡逸,枝幹挺秀,穿插得勢,構圖清新悅目。花朵的盛開、漸開、含苞都顯得清潤灑脫,生氣盎然。其筆力挺勁,勾花創獨特的頓挫方法。不僅表現了梅花的天然神韻,而且寄寓了畫家那種高標孤潔的思想感情。也成為中國民間傳統吉祥圖案的主要內容之一。同時梅也象征吉慶、傳春報喜,也有剛勁、堅貞、俏麗、希望的寓意。

蘭用行書的筆法,勾、擦、破、染大多中鋒參以側鋒,工細中見尖峭。刻畫精細,但在工細之中寓質樸,於沈著之中見靈動。筆墨則於幹枯中見秀潤,在熟練中見生澀,有很強的抒情意味。此畫中蘭花、蘭葉呈放射狀分布,長葉參差錯落,分合交叉,俯仰伸展,頗有韻致。在寫意畫中,畫家多用水墨來表現蘭花的美麗葉態和花質的素潔,追求天生素質、大樸大雅的神韻。

鄭板橋(原名鄭燮,1693年11月22日-1766年1月22日),字克柔,號理庵,又號板橋,人稱板橋先生,江蘇興化人,祖籍蘇州,清朝學者、書畫家、「揚州八怪」代表人物。乾隆元年(1736年)進士,官至山東範縣、濰縣縣令,政績顯著。後客居揚州,以賣畫為生;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圖】【清光留照圖】【鄭板橋集】等。鄭板橋一生只畫蘭、竹、石,自稱「四時不謝之蘭,百節長青之竹,萬古不敗之石,千秋不變之人」。其詩書畫,世稱「三絕」,是清代比較有代表性的文人畫家。虛谷(1823-1896),安徽新安(今歙縣)人。清代畫家,俗姓朱,名懷仁,移居江蘇廣陵(今揚州)。初任清軍參將,後出家,名虛白字虛谷,號倦鶴、紫陽山民。以字竹,室名覺非庵、古柏草堂、三十七峰草堂。他攜筆墨、著僧裝,「閑中寫出三千幅,行乞人間作飯錢」,雲遊四海,清貧於世卻筆墨人間,他行程之廣、畫作之多,己為當時罕見。他承古創新,另辟捷徑,廣集素材,勤奮墾作,終成一代巨擘。早年學界畫,後以擅畫花果、禽魚、山水著名。

竹,禾本科竹亞科常綠多年生木質化植物,性喜潮濕,生長快且量大,宜植於土質深厚肥沃、水分充足、排水良好、背風向陽等環境。竹子源於中國,在古代的武器制造、水利工程、采礦、紡織機械等方面發揮過極為重要的作用。春秋時代的竹簡,曾使中國古代語言文字得到了大發展。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竹因其獨特的自然特征,與中國傳統的審美趣味、倫理道德相契合,因此竹被人格化。竹子因其空心而被引伸為虛心,因其竹節而被引伸為氣節,因其耐寒四季長青而被視為不屈,因其高挺而被視為正直,因其清秀俊逸而被引伸為君子,具有虛空、謙遜、勁節、不屈、蕭疏、高潔、脫俗等象征意義。菊目菊科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性喜短日照,於秋冬之交開花。在中國已有逾三千年栽培史,後經雜交育種、自然變異及傳播等,現已演進為品種繁多、五彩繽紛的著名花卉。中國最早關於菊的記載是在【周官】【埠雅】中,而【禮記·月令篇】中的「季秋之月,鞠有黃華」,說明菊花是秋月開花,當時都是野生種,花是黃色的。從周朝至春秋戰國時代的【詩經】和屈原的【離騷】中都有菊花的記載。中國栽培菊花最初是以食用和藥用為目的,後來隨著培養及選擇技術的提高,菊花品種也大量增加,其從藥用又衍生出了觀賞的功能。劉蒙的【菊譜】是最早記載觀賞菊花的一本專著。菊在「四君子」當中以淡泊著稱,春夏之時,各種花卉盛開,而菊花則在秋冬開花,因此菊花被賦予豁達開朗、超凡脫俗、潔身自好等意義,被稱作「花中隱士」,同時也象征獨立寒秋、不辭寂寞的烈士人格和不趨世俗、孤傲冷峻的高士情懷。

竹子以秀勁的筆法、淋漓的墨色畫出,一氣呵成,恣意揮灑。細看之下,那些個竹子疏密有致、前後呼應、開合有度、虛實相生、濃淡相宜,瘦勁中顯孤高,變化中有妙韻,瀟灑中寓自然,別有一番風神與氣度。每一筆一劃間,仿佛能聽見竹林深處低吟淺唱,風過處,竹葉輕舞,似有千般情愫,萬般風骨。畫作中的竹子是高低不一的,但是卻錯落有致,視覺上便給人一種層次感,竹葉翻動,清幽、高潔、雅致。每一根竹子緊緊地紮根土地,像是有生命一般,分為生動,給人一種傲氣風骨的俊逸之感。再從細節處來看,層層竹節與片片竹葉,仿佛有神韻一般,生機勃勃。

菊整體畫風格調秀雅,菊花圍籬盛放,加以山石、野草等,意境回歸自然,田園情趣。花葉互生,錯落有致,疏密得當,輕盈靜美;花頭或上插下垂,或橫倚傲挺,秀雅高潔,芳氣四溢。在色彩運用上,畫家選用了淡雅清新的調色,使整幅畫顯得柔和而清新,給人一種寧靜的感覺。而在筆法上,畫家運用靈活嫻熟的技巧,將菊的細節表現得栩栩如生,給人以視覺上的享受。

四條屏,是中國畫傳統的繪畫形式,四條屏,合則為一,分則為四。每一幅作品都能獨立成章。但是,每一幅作品都服從於整體,服從於前後左右起承轉合的顧盼關係,題材統一,語言統一。四條之間,相互聯系,顧盼生姿。在黑白、虛實、疏密、起承、轉合,以及點線面的經營上,連續貫通又節奏分明。四條屏整潔雅麗、含蓄蘊藉。可遊、可居、可賞。觀後讓人有賞心悅目之美意。

藝術點評:

此四條屏畫為工藝品。在藝術上追求的是和諧統一的整體效果。每幅畫作都相互補充,構成完整的畫面,寓意著美好和積極。在有限的空間中,它詮釋了山水、花鳥、人物等萬物的美感。以梅蘭竹菊「四君子」為主題。梅長短參差、粗細相間、縱橫交錯,枝幹或上或下,或直挺或回折,姿態各異,層次分明,梅花之形態枝繁葉茂、氣勢恢弘大氣。蘭以葉為主、花為輔。花葉成叢,交加而不重疊;花姿翩翩,淡雅清新;整體呈現出飄逸瀟灑之氣。蘭花作為一種優美的花卉,其形態優美、氣質高雅,透過水墨畫的表現形式,可以更好地展現蘭花的形態和神韻,讓人們領略到蘭花的優美和神秘。此畫中斜寫黃白菊花於矮籬前綻放爭秋。筆墨出神入化,側鋒逆運,淡彩焦墨,筆筆送到。黃菊枝葉以水墨暈寫,而白菊卻以青葉相襯,桿加赭色。兩菊雖枝葉交雜,卻密而不亂,層次分明。幹筆疾勁,勾出矮籬,白花矮叢使畫面穩定平衡。背景無他物,充滿空寥寂靜之意。整幅畫冷雋峭秀、傲岸清高,反映了畫家本身的性格。嫩竹老竹,潑墨有香有淡,新、老、前、後,層次清楚,既互相交叉,又各自獨立,極富立體感,用筆遒勁峻拔,或長或短,或疏或密,或濃或淡。做到長短有殊,疏密有致,濃淡相映,妙趣橫生,顧盼生情中隱約透漏著倔強文人的性格。此四幅四君子屏拓品,墨彩濃淡自如,畫面布局精美,構思精妙具有較高的收藏價值和文化藝術欣賞價值!

以上全部內容為平台主觀觀點摘錄或原創文化廣告包裝,不代表任何藏品實際價值與真偽鑒定,藏友自行看待與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