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一文看懂永樂宮壁畫!四大角度解讀「中國壁畫的最高成就」!

2024-10-06國風

編者按: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 曹旭老師 關於山西永樂宮寺觀壁畫的講解分析。


永樂宮壁畫 ,舉世驚艷的元代壁畫,面積達1000余平方米,題材豐富,筆法高超。走過700年歲月,它們仍然震撼中國,名揚海外,被譽為 「中國寺觀壁畫的最高成就」、「東方藝術畫廊」、「世界繪畫史上的罕見巨制」


文字整編自他在我們平台的一次直播課程。文章較長但幹貨滿滿,建議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收藏後再慢慢看。


朋友們,大家晚上好!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主題是: 線條與色彩交織的丹青勝境 ,主要內容是 山西寺觀壁畫的解讀——以永樂宮為例


(提示:出於對文物保護的需要,

相關圖片主要來自於網絡平台。)


(永樂宮三清殿元代壁畫)


本次分享是從 永樂宮元代壁畫 的角度對山西寺觀壁畫進行解讀和梳理。


01/構圖

三清殿元代壁畫,又叫 朝元圖 朝元 ,是以元始天尊為主的三尊道教至高神,即 「三清」 :上清、玉清、太清。

(永樂宮三清殿壁畫布局圖 )

圖中倒寫的「U」代表扇面墻,「三清」分布在扇面墻以內 ,塑像早已不存,現只掛有三幅當代卷軸畫, 【雲氣圖】 尚為元代留存。


正因為以元始天尊為主的「三清」居中,西壁、東壁、北壁、南壁的八大道家主神率領數百次神,以及青龍、白虎左右護法向中心趨近,所以稱之為 百神朝元圖】 ,簡稱 朝元圖

這是與 中心拱衛式 異時同構 完全不同的中國古代石窟或寺觀壁畫的另一種構圖模式—— 千官列雁式 ,像飛行的大雁一樣,由四周聚集,總有中心和領頭。

(上圖:三清殿西壁壁畫圖)

(下圖:三清殿東壁壁畫圖)

從西壁壁畫(上圖)的 西王母 東王公 ,以及東壁壁畫(下圖) 的 玉皇大帝 皇天後土衹 中可以看出,四位主尊身姿高達三四米,但左右次神身材矮小,這屬於典型的 中心拱衛式

透過以上分析,永樂宮三清殿內壁畫布局屬於滿堂布局 ,但構圖不再是單一構圖,三清殿內壁畫構圖總體為 千官列雁式 ,局部為 中心拱衛式 。除此之外,還可以在圖中看到另一種中國古代壁畫的構圖模式—— 分層排列式

(三清殿西壁壁畫 局部)

永樂宮三清殿壁畫中人物的布置是服務於構圖和布局的。如圖,三清殿中呈現出的人物 正面像 (A處) ,只有頭部出現,但身姿被前排遮擋;圖中所示的 正背像 (B處) 不在西壁,而在三面墻的西外側,但這種正背的人物設定方式,在三清殿是最少見的;同時可以看到西壁的 正側 (C處) 半身像(上方) 或全身像(下方); 三清殿中最多見的是 斜側像 (D處) ,左側的東王公和其余 7 位主尊,全部屬於斜側像。這種人物布置方式,屬於 程式布局 正側正背 均無後腦

02/線條


如果對永樂宮人物形象進行解讀和欣賞,最重要的是 線條 的解讀。對於主尊和次要人物的設定,上述正面、正背、正側以及斜側方式的出現,都是需要透過 線條 來實作的。

一旦涉及到線條,必然要談及中國東方藝術的用線要求和標準。 「以形寫神,形神兼備」 ,是中國古代線條的要求和標準,體現出中國古代壁畫線條的突出特征: 不求解剖 只為形神 無關立體

(東方觀音圖與西方素描圖)

觀音像的線條變化較多,但西方素描像變化不多,主要看到的是光和影,明和暗,團和塊。在西方藝術中線條不屬於主導地位,但在東方藝術中,線條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西方的線條, 輕變化 服務於光影性 ,這是東、西方線條完全不同之處。

(上圖:太乙真人形象圖)

(下圖: 西王母形象圖)

中國的線條有兩個突出特點,其一,中國古代線條的 「以線塑形」 ,線條服務於「形」和「神」,所以中國繪畫以線條為主;其二,中國古代線條歷史悠久,直至明清。

上古三代 ,中國繪畫線條往往以 細線 的方式呈現, 秦漢時期 的線條, 粗細兼備 ,但以 細線 高古遊絲描 為主。所以中國的線條, 重變化 ,服務於 東方藝術的 意向性

( 太乙真人與西王母形象解讀 )

左圖的太乙真人,衣紋 鐵線描 吳帶當風 ,體現出 線條 等粗 遒勁有力 線條流暢 等特征。右圖的西王母,面部為 蘭葉描 ,線條 虛入且虛出

鐵線描和蘭葉描各有代表人物, 鐵線描顧愷之 蘭葉描吳道子 。吳道子的畫風前後截然不同,早期是以鐵線描為主,後期則走向蘭葉描。鐵線描和蘭葉描自從河西地區引入中原地區後,經過胡漢雜糅,吸收消化,在吳道子手中發揚光大,並被歷朝歷代吸納、借用,吳道子可以稱為鐵線描和蘭葉描的集大成者。

(太乙真人像臨摹作品 放大圖)

上方中間部份的小影像是太乙真人像的臨摹作品,與左側原作相比,臨摹作品的右眼比左眼拉長,且左眼為三白眼,但原作的左眼是眼瞼低垂的沈思狀。

即便是「以線塑形,以形傳神」,但在中國古代線條的運用中, 傳神盡在阿堵 。臨摹作品中眼睛的呈現,對於中國古代藝術的尖端理論,以及實踐套用而言,僅僅算是中中水準,與古代水準依然差別較大。

(西王母和南極長生大帝形象圖)

無論鐵線描還是蘭葉描,在中國古代寺觀壁畫、山西古代寺觀壁畫,尤其在永樂宮三清殿中, 疏密得體 的運用精妙絕倫。

就疏密得體的闡述而言,中國古代畫論家,山西人 張彥遠 曾經提出 「不兩分」 ——沒有決然分體 的疏體和密體,疏體和密體是有前後之分的,一旦出現,在相當長的時間裏,絕大多數作品中疏體和密體是 相宜並用 的。

第二,提出了 「不論畫」。 中國古代寺觀壁畫、墓葬壁畫、石窟壁畫有個總體特點—— 三維跟著二維走 ,即彩塑跟著繪畫走,造像跟著繪畫走,所以線條運用的準則與要求,不僅在繪畫、壁畫中呈現,在三維的彩塑和造像中也會體現。

「吳疏顧密」 ,即吳道子常用疏體,顧愷之常用密體,然而這不是絕對的。 「陸探微密,張僧繇疏」 ,即陸探微用「密」多,張僧繇用「疏」多,但也不是絕對。

中國古代線條的運用準則,在三清殿壁畫中可以看到,無論是巖山寺待詔畫師王逵還是永樂宮三清殿的民間畫師朱好古等人,都要把握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 ,中國古代藝術理論的最高要求要靠中國古代思想和哲學的最高度的「 格物致知」 來實作。

就以上兩點,古代文人以傳統素養可以達到,工匠以傳統信仰可以達到,但在今天,能達到格物致知的藝術工作者、大師、名家,鳳毛麟角。因為很多的藝術工作者、名師、大家,基本不具備傳統文化素養,很多人對於格物致知所代表的傳統文化僅僅一知半解。所以對於中國古代藝術理論,無論是從業者,還是觀者、遊者,古代老祖宗、老一輩的藝術繪畫不可舍棄。

在談到線條時需特別強調一點,無論是山西地區的寺觀壁畫,還是河西地區的石窟壁畫,河西以及中原地區的墓葬壁畫,涉及到中國東方藝術中最重要的線條和色彩的時候,不能忘掉古代藝術理論的教訓和教誨,這非常有助於欣賞和解讀大多數的傳統藝術遺存。

右圖是三清殿著名的 南極長生大帝 ,頭頂冠有一條天河帶 (古代帝王的冠帶,稱為天河帶) ,呈現出一條白白的、長長的飄帶。

(南極長生大帝天河帶)

天河帶涉及到古代寺觀壁畫、石窟壁畫、墓葬壁畫的工藝、流程和技藝問題,也就是常說的 粉本 大樣

不是在柔軟的紙面或絹面,而是在粗糙的壁面,以流暢的形式一筆揮就一條長達三四米的線條,不見起筆,不見收筆,怎樣才能實作?

繪制永樂宮的 超等身巨像 ,首先要設好 腳手架; 其次要準備好工具,即古代寺觀壁畫常用到的 豬鬃筆, 如果用普通毛筆在墻壁上作畫的話,是不可能走出完全的線條、水墨和色彩的;同時還一定要和 書法結合 起來,中國古代繪畫線條的運用,講究 書畫同源 ,書法中的 中鋒 藏鋒 用筆,被用於永樂宮三清殿天河帶的繪制中。

所以永樂宮三清殿天河帶的繪制過程就豁然開朗了,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