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申遺」十周年 | 崖中佛寺 第一奇觀

2024-06-30國風

彬州大佛寺石窟是中原文化鼎盛時期唐代都城長安附近的重要佛教石窟寺,體現了石刻大佛藝術自西域東傳及在關中地區的流行。2014年,作為「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產點,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大佛寺石窟

彬州大佛寺石窟位於鹹陽市彬州市西10公裏的大佛寺村,它倚靠紅砂巖地質的清涼山,北臨渭河最大支流涇河,曾是絲綢之路北路主幹線上的重要節點。

西漢時期絲綢之路開辟,東漢時期佛教文化透過絲綢之路傳入,南北朝時期佛教文化融入中國本土宗教文化並向高峰發展,最終在隋唐時期達到鼎盛時期。大佛寺石窟正是其發展至鼎盛時期的產物,見證了中國漢唐文化的輝煌歷史,留下了佛教東傳的足跡。

大佛寺石窟始鑿於南北朝時期,大規模開鑿於唐代,是盛唐時期唐長安城及周邊地區中國式佛教石窟藝術的重要遺存,也是中國現存初唐時期和盛唐時期規模最大、最為精美的石窟群之一,以及陜西省境內規模最大、佛像體量最大、內涵最豐富、藝術特征最為鮮明突出的石窟。

其依山鑿窟、鑿巖為室、雕石成像,分為大佛窟、千佛洞、羅漢洞、丈八佛窟和修行窟五部份,共有130多個石窟、446個佛龕、170多處歷代題刻、1980余尊造像。

石窟中造像風格多樣,主尊唐代大佛塑像被清代學者畢沅譽為「關中第一奇觀」,是唐長安城及周邊地區規模最大的,展示出石刻大佛藝術是自西域東傳及其在關中地區的流行;大佛形象以阿彌陀佛形象取代釋迦牟尼形象,體現佛教經絲綢之路沿線互動傳播過程中的中國化。

石窟在400米長的奇峭崖面上錯落綿延鋪展,有開大窟造大像的大佛窟,為佛教信徒巡禮的千佛洞,也有專門為坐禪而開鑿的小型禪窟即羅漢洞,有用於講經說法的講經堂即現僅關公廟等,還有提供給僧人生活起居和修行用的僧房窟。

這些不同性質的洞窟相互搭配組合,巧妙構成一組功能完整的「崖中佛寺」。

2017年至今,大佛寺石窟管理處在專業文物工作者的指導下,清理了大佛寺石窟明鏡台以西、丈八佛窟以東的巖體雜木,對石窟遺產核心區僧房窟的巖體進行加固,處理紅砂巖巖體裂隙、窟內頂板脫落、砂巖風化等問題,並對佛像泥塑補塑、維護。

此外,大佛寺石窟管理處於「申遺」成功的第二年開通景區數碼導覽系統,並設立咨詢宣傳點,向遊客展示石窟寺絲綢之路文化遺產的藝術特點和歷史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