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壯誌難酬的「喪家犬」——孔子周遊列國

2024-10-07國風

壯誌難酬的「喪家犬」——孔子周遊列國

「墮三都」活動以後,孔子棄官離開魯國,踏上了周遊列國的漫長旅程。

孔子去魯周遊列國的目的主要是希望找到一個能夠任用他實行「仁政德治」主張的賢明國君。 他出遊列國的經歷,大體上可分為三個階段,一是以衛國(今河南北部,國都帝丘)為中心的階段;二是以陳國(今河南中南部,國都陳)為中心的階段;三是又回到衛國的階段。時間共計十四年。

魯定公十三年(前497年),孔子第一站到了衛國,住在子路妻子的兄長顏濁鄒家裏。 有人在衛靈公面前說孔子的壞話,孔子害怕得罪衛君,居住了十個月,就離開了衛國。

孔子想去陳國,經過衛國的匡地(今河南長垣西南)時,孔子用鞭子指著它說: 「過去我來這個地方,是從這個缺口進去的。」 話聲剛落,一群匡地人圍了上來,原來孔子與魯國季氏家臣陽虎長得很像,而陽虎曾經殘害過匡人,所以匡地人才把孔子圍困起來,達五天之久。

顏淵後來趕到,孔子說:「我以為你死了。」

顏淵說 :「先生健在,弟子何敢去死?」 匡人圍攻孔子越來越急,弟子們都恐慌起來。孔子派了一個隨從向衛國寧武子稱臣,這才脫離圍困。

孔子又回到衛國後,衛靈公有一個叫南子的夫人想見孔子。一天,她派人對孔子說: 「各國的君子不受侮辱,又想和我們國君建立交情、作為兄弟的人,必定會來見見我們夫人的。我們夫人也很願意見見您。」 孔子開始辭謝,後來實在不得已才去見南子。

會見時,夫人在細葛布帷帳中等候。孔子進門後,向北面恭敬地叩頭行禮。夫人在帳中也拜了兩拜,披戴的環佩玉器首飾發出了叮當碰擊的清脆聲響。孔子回去後對弟子說 :「我不願見她,但既然相見就要以禮答謝啊!」

子路本來反對孔子見南子,聽孔子這麽一說還是不高興。孔子發誓說 :「假如我做得不對,天一定厭棄我,天一定厭棄我的!」 子路這才作罷。

過了一個多月,衛靈公和夫人同坐一輛車子,出宮後,靈公讓孔子坐在第二輛車上,大搖大擺經過街道。孔子回來厭惡地說: 「我從沒見過像好色那樣愛好德行的人啊!」

衛靈公表面上對孔子很尊敬,但卻不讓孔子參與政事。孔子對衛靈公非常失望,感慨地嘆息 :「如果讓我主持國事,一年就差不多見成效,三年就會很有成績的。」 一天,孔子正敲打石磬,一個背著草筐的人經過,說道: 「有心思啊,敲磬的這個人!敲得又響又急,既然人家不賞識自己,那就算了吧!」 孔子深有感觸。

孔子看到在衛國得不到重用,不得已離開了。他帶著弟子們先到了曹國,曹國沒有接待,又回到宋國。

一天,孔子正與弟子在大樹下演習禮儀,宋國司馬桓魋聽說孔子來到宋國,就派人來追殺,砍倒了那棵大樹。弟子們催促著說:「快點走吧。」

孔子說: 「天賦予我傳播道德的使命,桓魋能把我怎麽樣!」 但孔子看到宋人兇猛的樣子,只得倉皇地離開那個地方。

孔子來到鄭國,與弟子們走散,獨自一人站在外城東門。鄭國有人對子貢說: 「東門有一個人,額頭像堯,後頸像臯陶,肩部類似子產,而從腰部以下比禹差三寸,狼狽得像只喪家之犬。」 子貢把原話告訴孔子,孔子笑嘻嘻地說:「說到形狀,那是無關緊要的。要說像喪家狗,正是這樣呀!」

孔子終於在魯哀公三年(前492年)到了陳國,住在他曾相識的賢人司城貞子家裏。這年秋,季桓子病,懊悔過去長期未能用孔子而影響了魯國的振興。

臨死前,季桓子嘆息道 :「過去這個國家幾乎興旺起來,因為我得罪了孔子,所以魯國沒有興旺起來。」

季桓子回過頭來又對兒子季康子說: 「我馬上就要死了,你必然要繼承我的位置。繼位後,一定要招仲尼回來。」 過了幾天,桓子去世,季康子繼位。辦完喪事,康子就準備派人去陳國請孔子回魯。

大夫公之漁阻攔說道 :「從前我們先君用他不能善終,最後被諸侯恥笑。現在任用他,如不能善終,是要再被諸侯恥笑的。」

康子說:「那麽我可以請誰?」

公之漁說:「應該招冉有。」於是康子便派人去找冉有。

冉有臨行前,孔子說: 「這次魯國招請你,不會小用,必將重用。」 他又對其他的弟子說: 「回去吧!我的這一幫學生誌向高遠而行動疏闊,我不知道從何下手去指導他們。」 子贛知道孔子思念故國,在為冉有送行時,叮囑道:「你要是受到重用,一定要想著把先生請回去啊!」

由於司城貞子的推薦,孔子在陳國得到了一個有名無實的職位,也有俸祿,但不像在衛國那麽優厚。

三年後,孔子離開陳國,向楚地負函前進。當走到陳、蔡兩國邊界時,楚昭王聽說孔子的賢德,便派人聘請他。

孔子正要前往答謝,陳、蔡兩國的大夫暗中謀議說: 「孔子是有才德的賢者,過去他所指責譏諷的都切中各諸侯的弊病。近來他長住陳,還想去蔡,我們兩國的大夫們的為政措施與他的主張多有不合。現在,楚國是個大國,卻來招聘孔子,如果孔子在楚國受到重用的話,那麽我們陳、蔡兩國掌權的大夫們處境就危險了。」 於是雙方就派了一群人圍困孔子於野外。

孔子在陳、蔡間被困,絕糧七天,隨行弟子餓病了,許多人都爬不起來。 在這種情況下,弟子和隨從都不免露出不滿情緒,孔子卻仍很鎮靜,甚至繼續講學、誦詩、彈琴、唱歌。

子貢等由於屢遭挫折,對孔子之道產生了懷疑,他看到孔子這般逍遙自在的樣子,氣沖沖地對孔子說: 「君子也有困窘的時候嗎?」

孔子說 :「君子在困窘面前能堅守節操,小人遇到困窘就不能控制自己,什麽事都能幹得出來。」 子貢聽出孔子在罵他,氣得臉色都變了。

孔子又問: 「子貢,你認為我是博學強記的人嗎?」

子貢回答道:「是的,難道不是嗎?」

孔子說:「不是,我只是用一種基本原則貫穿於全部知識而已。」

孔子深知弟子們都懷憤懣之心,便叫來子路問道 :「【詩】說,‘不是犀牛不是老虎,它卻徘徊在曠野’。我們的主張不對嗎?我們為什麽會被困在這裏?」子路說:「恐怕是我們的仁德還不夠吧?所以,人們才不放我們通行。」

孔子說: 「有這麽回事嗎?假使有仁德的人能使人信任,哪裏會有伯夷、叔齊餓死在首陽山呢?要是有智慧的人必定能夠處處通行無阻,哪裏會有王子比幹被剖心呢?」

子路離開後,子貢又前來。孔子對他說:「 子貢,【詩】說,‘不是犀牛不是老虎,它卻徘徊在曠野’。我們的主張不對嗎?我們為什麽被困在這裏?」

子貢說: 「先生的政治主張最為高明,但天下就是沒有一個國家能容納您。先生何不降低自己的政治主張呢?」

孔子說:「 子貢啊,一個好的農夫雖然善於播種,然而卻不一定能得到好收成;好的工匠雖有精巧的手藝,然而卻未必能使人們都稱心如意;有才能有道德的人能提出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主張,能按一定辦法治理社會,然而卻不一定能被社會容納。現在,你不堅信自己的理想,而是追求讓人家承認。子貢啊,你的誌向太不遠大了!」

子貢出去後,顏回走了過來。

孔子又說: 「顏回,是不是我們的主張不對呢?我們為什麽會被困在這裏?」

顏回說: 「先生的政治主張最為廣大,因此天下沒有哪個國家能容納您。雖說是這樣,先生還是努力推行自己的主張。不被容納有什麽妨礙?不被容納,才能顯現出君子的本色!要是提不出治國道理,那才是我們的恥辱。我們既然旗幟鮮明地堅持好的主張,卻不被采納,那就是當權者的恥辱了。」

孔子欣慰地笑著說道: 「是這樣呀!顏家的好小子,要是你成了大富翁,我一定做你的管賬先生。」

孔子圍困被解後,繼續前行。一天,子路正在行走間,路遇一位肩扛鋤草工具的老農,問道:「您看見我的先生了嗎?」

老農說:「 你們這些人四肢不勤,五谷不分,我怎麽知道誰是你的先生!」 說完,只管鋤草。

子路回來把這些話告訴孔子,孔子說:「這定是位隱者。」

孔子終於到了負函,和當時的政治家葉公見面。葉公問治理國家的辦法,孔子說: 「治理國家在於招納遠方賢能,使附近的人歸服。」

葉公向子路問孔子的情況,子路沒有回答。孔子聽說這事,對子路說 :「你為什麽不這樣回答他說,‘他為人呀,不過是學習道理不知疲倦,教導別人不知厭煩,發憤時忘記吃飯,快樂時忘記憂愁,以至於不知道衰老就要到來了’。」

這一年,楚昭王又派人奉幣來聘請孔子,並想把書社之地七百裏賜給他。令尹子西勸阻楚王道: 「大王派往諸侯各國的使者,有比得上子貢的嗎?回答只能說‘沒有’。大王的宰臣有像顏回這樣的人嗎?回答只能說‘沒有’。大王的將帥有像子路這樣的人嗎?回答還是‘沒有’。大王的各主事官佐有像宰予這樣的人嗎?回答仍是說‘沒有’。況且楚國始祖受封於周室,封號是子男爵,封地五十裏。現在孔丘講述三皇五帝的治國之道,申明周公、召公輔佐周天子的事業,大王如果用他為臣,我們楚國世世代代統轄的幾千裏土地還能保得住嗎?文王在豐,武王在鎬,統管百裏之地,最終稱王於天下。現在讓孔子占有七百裏土地,再有一批德才兼備的弟子輔佐,這並不是楚國的福音啊!」 昭王聽了子西的一番話,放棄了原來的打算。

衛出公即位後,衛政局日趨安定,孔子弟子中多人在衛國做官,要求孔子回衛的呼聲很高。孔子就又回到了衛國。 這年是魯哀公六年(前489年),孔子已經六十三歲了。

孔子第二次回衛國,但衛出公最終也沒有給他官做。

這時期,孔子弟子冉有、子貢、樊遲等都在魯國做了官。孔子也很想回魯國。

早在魯哀公三年孔子在陳國時,季桓子死去,他曾命其子季康子一定要把孔子請回魯國。 又過了幾年,冉有做了季氏宰。

哀公十一年(前484年)春,齊攻魯,四十一歲的冉有率領魯軍與齊國戰於清(今山東長清東南),戰敗了齊軍。

當時季康子就問冉有:「先生的軍事才能,是跟誰學的?」

冉有回答說: 「是向孔子學來的。」

季康子又問:「 孔子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呀?」

冉有回答:「 孔子辦事,真誠而無遺憾。我按照先生的這種原則處理事情,雖然有兩千五百戶的封賞,先生也會毫不動心的。」

季康子聽了冉有的一番話,說道:「我想招請孔子,可以嗎?」

冉有說: 「不要讓小人從中阻礙,事情就好辦了。」 季康子聽了冉有的話,派人帶著厚禮來聘請孔子,孔子回到了魯國。

孔子自魯定公十三年到魯哀公十一年,在外奔走十四年,希望能實作自己仁政德治的政治理想,結果是在到處碰壁之後,結束了流浪生活。

不久,季康子想要頒布新的田賦,便派冉有問於孔子。孔子開始說:「我不了解。」

冉有再三問,孔子才說:「 君子的行政措施,應該在合於禮制的範圍內,根據三條原則辦事:好施於民的要寬厚;為民辦事要避免過和不及而適得其中;取於民的要少一些好。如能按照這三條原則辦事,那麽,實行原來的田賦也就夠用了。如果不按禮制辦事,貪得無厭,即使實行新的田賦,也會不夠用的。」 季康子沒有聽孔子的話,於第二年春就開始實行新的田賦了。孔子非常惱火。

魯哀公沒有重用孔子,孔子在「沒有人了解我啊!」的感嘆聲中,決定不再求仕為官,而是把「不知老之將至」的晚年的主要精力,用在從事教育事業和文獻整理工作上,他刪【詩】、【書】,定【禮】、【樂】,修【春秋】,並且繼續聚徒授業,培育治國賢才。

孔子在世時,正值周王室衰微,禮崩樂壞,【詩】、【書】殘缺。 於是孔子追溯考查了夏、商、周三代的制度,述解【書】,上起堯舜之際,下至秦穆公,編排其間的歷史,說自己最贊成周朝的制度。

古代留傳下來的【詩】有三千余篇,到孔子時,他刪去重復部份,把敘述夫婦關系及愛情內容的【關雎】篇作為【風】的開始,把反映宴饗群臣嘉賓的【鹿鳴】篇作為【小雅】的開始,把反映周文王創業建國的【文王】篇作為【大雅】的開始,把反映周公建洛邑、率諸侯祭祀文王的【清廟】篇作為【頌】的開始。

孔子曾說:「不成啊,不成啊!君子最擔憂的是死後沒有留下好名聲。我的主張行不通了,能給後人作出點什麽貢獻呢?」於是,孔子便依據魯國的歷史編輯【春秋】一書,上起魯隱公元年(前722年),下至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記載了魯國十二個國君的歷史。 孔子把自己的思想和主張滲透到字裏行間,即所謂「微言大義」。

孔子晚年喜好讀【易】,把編竹簡的皮繩都磨斷了好多次。

孔子一生從事教育,到了晚年,更加專心從事教育。在授業上,孔子從四個方面入手教育學生,即學問、行為、忠恕、信義。 在學習上,孔子主張讀書要復習,同時還必須勤於思考,而且要堅持到底,這樣才能有所收獲。

魯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聽到弟子顏回和子路相繼去世的訊息後,悲痛欲絕。孔子在去世前七天的早晨,扶杖站立門前,意態逍遙,自吟自歌道: 「高高的泰山啊,要崩頹!直直的梁柱啊,快要斷折!炯炯的哲人啊,快要枯萎!」

歌罷入門,當戶而坐,悠然長嘆道:「大概我快要死了啊!」

自此臥床不起,七天後,即這年夏歷二月十一日,孔子去世,享年七十三歲。

魯哀公作了一篇悼辭說: 「上天太不公平啊,不肯留下這位老人,讓我一人在位,孤零零的我深感內疚。啊!多麽悲痛!」

孔子死後,葬在曲阜城北約一裏路的泗水岸邊。許多弟子都服喪三年,又相對哭泣盡哀,然後相別而去。獨有子貢一人留下,在墓旁築了茅舍繼續守喪三年,才離開先生墳墓。之後有些弟子和魯國人追念孔子,把家搬到墓旁住下,約百余人家,於是這裏被叫做「孔裏」。

後來人們又把孔子的住房和講堂以及弟子宿舍,改為孔廟,用以紀念孔子並收藏孔子衣冠、琴、車、書等生前用物。自此以後,年年奉祀。 今曲阜的孔廟、孔府、孔林,所謂「三孔」,就始創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