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明代的楹聯書法

2024-08-15國風

楹聯主要是基於漢字的字形、字義、字象等特征,由中國傳統中的題銘習慣和詩文裏的對句逐步融合、發展而來。楹聯的雛形在先秦時期已經出現,但我們今天所套用和欣賞的是具有格律化對偶特征的楹聯,其形成期不應比近體詩的出現更早,與此前不具有格律化對偶特征的古體楹聯相比,可稱為新體楹聯。本文所說的楹聯主要指後者。

楹聯與書法在共同的漢字平台上結合,不僅擁有廣闊的生長空間,還具有天然的合理性。一副楹聯作品創作出來後,靠什麽將其記錄下來、呈現出來,進而放置在既定的載體上,其主要手段就是書寫。而當楹聯成為書家創作的文字內容和表現形式時,楹聯書法也就隨之誕生。它是中國書法藝術殿堂中的一種重要形式,與卷、軸、冊頁、扇面等形式相比,不僅更具大眾性和實用性,也更能體現漢字的字形、字象特色和文化魅力。作為書法藝術中的一個專門類別或書法研究中的一個學術概念,「楹聯書法」不是「楹聯」和「書法」隨時隨地的簡單拼貼,而是有著自身的起源和發展,以及在傳承、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特定形式、審美特征和創作方法,值得專門研究。

一、明代以前的楹聯書法

就目前掌握的資料來看,新體楹聯的誕生是在晚唐。但此前 李邕 題太平公主南莊聯雖無法證明其真實性,也不能斷然否定。就律詩在唐中宗景龍年間成為定式來看,當時李邕才三十出頭,正為朝廷效力。太平公主於先天二年(713)因涉嫌謀反被玄宗賜死,那麽李的題聯肯定在此之前,大致是在景龍年間或其前後不遠。也就是說,在律詩定型期間或稍前、稍後,李邕題寫了這副比較工整的「 流風入座飄歌扇,瀑水浸階濺舞衣 」聯。從時序、條件方面看,有這個可能。且不是所有的七言聯,都是從詩中摘句。李邕以文章「獨步有唐四十年」,又為一代行書大家,董其昌稱「右軍如龍,北海如象」,可謂推崇之至。其傳世的著名書法作品都為書碑,如【麓山寺碑】【李思訓碑】等。如果其題聯得到證實,不僅能將新體楹聯的出現提前到盛唐,以他的書法成就,也就給楹聯書法設定了一個極高的起點。此後,李白、杜牧、溫庭筠等都有題聯作品,他們也都是書家,像杜牧的【張好好詩】更是晚唐名跡。這也表明了 唐代士大夫文人的楹聯書法維持在一個較高的水準上。

五代是亂世,卻產生了一些楹聯佳作。據【宋代楹聯輯要】所載,後蜀兵部尚書王瑤為孟昶禦花園百花潭題聯:「 十字水中分島嶼,數重花外見樓台 」。不僅工整,而且貼切。又據北宋陶嶽【五代史補】載,吳越時龍華寺僧契盈題碧波亭聯「 三千裏外一條水,十二時中兩度潮 」,亦稱佳妙。但五代的書家如楊凝式、王文秉、李鄂及貫休等與楹聯似乎沒有產生明確的關系,這也使得這一時期的楹聯書法創作成就較低。

宋代的歐陽修、蘇東坡、黃庭堅、米芾、朱熹、陸遊等均參與了楹聯創作,尤其是 蘇東坡和朱熹 ,前者有史料可考的作品就有幾十副,後者的作品,僅梁章鉅【楹聯叢話·故事】中就收錄有13副之多,足見當時楹聯的盛行。就書法而言,宋四家中的三家都有楹聯書法創作,且以東坡的作品數量最多;歐陽修、朱熹、陸遊等又都是傑出的或具有個人特色的書家,這就使得 宋代楹聯書法的創作水平又回升到一個令人仰視的高度

元代的 趙孟頫、楊維禎 等參與了楹聯書法創作,尤其是趙孟頫,元世祖曾命其書殿上春聯,其題曰:「 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 日月光天德,山河壯帝居 。」子昂過揚州迎月樓趙家,主人邀作春聯,其題曰:「 春風閬苑三千客,明月揚州第一樓 。」雖然元代的楹聯創作總體上並不繁榮,但有趙、楊在,楹聯書法創作的水平就很難下滑。

二、明代的楹聯書法

明代前期的楹聯書法家首推朱元璋 。朱元璋不僅大力提倡推廣楹聯,還自撰自書楹聯。【金陵瑣事】載:明太祖嘗禦書春聯賜中山王徐達。【簪雲樓雜說】雲:「春聯之設,自明孝陵昉也。時太祖都金陵,於除夕忽傳旨:‘公卿士庶家,門上須加春聯一副。’太祖親微行出觀,以為笑樂。偶見一家獨無之,詢知為腌豕苗者,尚未倩人耳。太祖為大書曰:‘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投筆徑去。嗣太祖復出,不見懸掛,因問故,答雲:‘知是禦書,高懸中堂,燃香祝聖,為獻歲之瑞。’太祖大喜,賚銀三十兩,俾遷業焉。」本文把朱元璋列為明代的首位楹聯書法家,不僅僅在於他是一代帝王,對於楹聯及楹聯書法的發展有推進之功,還在於其書法本身也具有較高的水平。

我們今天能夠見到的明代書家的楹聯作品,比較早的恐怕要數明代前期到中期的沈周(1427—1509)、李東陽(1447—1516)、祝允明(1460—1526)、王寵(1494—1533)等。光緒二十六年吳隱輯錄的【古今楹聯匯刻】中收有吳門書家沈周、祝允明、王寵的楹聯書法作品。蘇州的拙政園、怡園中至今保留著祝允明撰書的對聯「 相與觀所尚,時還讀我書 」、「 竹月漫當局,松風如在弦 」。此外,蘇州天平山莊中的「 花樹宛轉清風透,霞石玲瓏瑞氣開」、「老樹陰濃新雨後,空山寂寞夜禪初 」兩聯也極有可能是祝氏所寫。 李東陽傳世的楹聯書法作品,余德泉、魯曉川主編的【湖南楹聯】中收有「 寶藏儲山谷,題詩識漢人 」行草書對聯一副。

學界一般將明代的書法劃分為三個時期:

從洪武時代到成化時代(1368—1487)為前期,從弘治時代到隆慶時代(1488—1572)為中期,從萬歷時代到明代滅亡(1573—1644)為後期。那麽從時序來看,沈周、李東陽、祝允明的書法活動明顯兼跨前期和中期,王寵則屬於中期人物。在書法史的敘述中,一般把李東陽放在由明代前期書法向中期吳門書派過渡的位置上,而沈周作為吳門書派的先導或吳門書派領袖祝允明、文征明的前輩,雖然比李年長,但兩人可算作同一時期的人物。在當時, 李東陽 不僅官至宰相,還開創了 茶陵詩派 ,成為文壇領袖。【明史·李夢陽傳】稱:「弘治時,宰相李東陽主文柄,天下翕然宗之。」於書法一道,他在篆書、行草書方面都取得很大成就, 特別是其篆書在明代書法史中具有較高位置 ,對當時和後世產生過一定影響。

沈周 作為吳門畫派的領袖,其主要成就雖然在繪畫方面,但他的書法超過明初和元人,取法黃庭堅,重拾宋人尚意書風,對吳門書派具有開啟、引領之功。他也是蘇州地區文學流派「吳中派」或「 吳門詩派 」的表人物之一,只是為畫名、書名所掩。所以袁宏道感嘆:「……畫苑書法,精絕一時,詩文之長因之而掩者,沈石田、唐伯虎、祝希哲、文征仲是也。」

祝枝山 更是明代中期書法的主流——吳門書派的領袖之一,他是徐有貞的外孫、李應禎的女婿,雖九歲能詩,才華橫溢,卻一生仕途失意,晚年放浪形骸,甚至有些玩世不恭。但他於書法能集眾家之長又有自己的創造,其小楷被譽為明代自宋克後能得晉法「正脈」者,行書則被稱為「有明書家第一」,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諸體中最為突出的草書可以代表整個明代草書的水平。所以說「祝枝山書法的出現對吳門書派及晚明書法都有著深遠影響,堪稱明中葉書法發展史上的重鎮」。

王寵 則是文征明高足弟子,詩、書、畫造詣俱深,雖英年早逝,卻以其曠達清新、超然出塵的書法創作,特別是小楷和行、草書,在吳門書派乃至整個明代書法發展史上占據特殊的地位。

此外,上海書畫出版社1981年出版的【明清楹聯】中收有 溫如玉 隸書對聯一副,溫的生卒年雖無確考,但他是明嘉靖進士,官至山東按察司副使,稱得上明代中期人物。而該書中同時還收有 徐渭 (1521—1593)、 祝世祿 (1539—1610)、 陳繼儒 (1558—1639)、 趙宦光 (1559—1625)的楹聯作品,這四人都是明代中期到晚期的人物。

在以上人物中, 需要特別提出的是 李東陽 ,因為他不僅是著名的詩人、書法家,還是楹聯發展史上一位傳奇式人物,稱得上大家 。他對楹聯發展的貢獻一是在巧對中豐富了對聯藝術的技巧和創作手法,二是推進、發展了 「無情對」 (就是上下聯間只講究字面相對,內容則各說各的,但往往能產生一種奇譎難料、回味不盡的妙趣)。

在書法史上, 鄧石如 曾寫過一副著名的長聯:

「滄海日,赤城霞,峨眉雪,巫峽雲,洞庭月,彭蠡煙,瀟湘雨,廣陵潮,廬山瀑布,合宇宙奇觀,繪吾齋壁;

青蓮詩,摩詰畫,右軍書,左氏傳,南華經,馬遷史,薛濤箋,相如賦,屈子離騷,收古今絕藝,置我山窗。」

——其實這是李東陽的自題書齋聯 鄧石如只是書寫者。

鑒於以上材料,對於楹聯書法的研究,若從明代中期切入,應該說是有依據的。但黃惇先生在【中國書法史·元明卷】中說:「在明代以前,書法的樣式,主要為手卷和冊頁,也間有團扇、條幅等,經過明代的發展,手卷展為高頭長卷,團扇外又增加折扇,並使折扇成為明人最有特色的樣式之一……至晚明還出現了新樣式——對聯。」顯然, 黃先生認為楹聯書法這一新樣式是在明代晚期出現的 。葉鵬飛在【書法與詩詞十講】中也說:「從目前全國各地博物館的書法藏品來看,明代崇禎年以前的書法楹聯還十分鮮見,就連晚明四家‘邢侗(1551—1612)、張瑞圖(1570—1644)、米萬鐘(1570—1628)、董其昌(1555—1636)’中也只有張瑞圖有楹聯書法作品傳世,這也說明此前將楹聯書寫作為書法藝術對待尚未普及……只有到了明末方被重視,並且迅速被書家所寵愛,成為書家創作所熱衷的形式……」可見,葉氏的「明末」比黃惇先生的「晚明」還要遲。且葉鵬飛說從全國各地博物館的藏品來看,晚明四家只有張瑞圖有楹聯書法作品傳世。筆者無法考察全國各地各級博物館的書法藏品,不能輕易對葉氏的說法提出疑問。但各代書家的傳世作品,恐怕不盡在博物館中。且不說博物館外的其他收藏機構,一些私人的收藏就不能忽視,因為博物館中的作品,也有許多是從民間征集或私人捐獻的。因此,僅僅以博物館中有無來裁定書家傳世作品的有無,具有明顯的局限性。比如董其昌的楹聯書法作品,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1年出版的【歷代名人楹聯墨跡】就收有2副。而編者汪文娟在後記中說:「經過一年多的工作,從大量的資料和私人收藏家那裏精選了自明代至現代已故名人的楹聯作品五百多副,其中,部份尚屬首次發表。」「在整個編選過程中,曾得到很多專家的指點和幫助:著名鑒賞家、書畫家謝稚柳先生審閱了全部稿件,並為本集作序……著名書法家、篆刻家錢君匋、高式熊、沈培方先生也為之提供了不少珍貴資料……」筆者以為,有多位名家參與、把關,所選作品也是不能輕易否定的。

董其昌 出生在嘉靖年間,稱得上明代中後期人物,不過他的書法事業主要是在明代後期。而明代中後期和後期人物留下的楹聯書法墨跡明顯要比明代中期以前多。前述【明清楹聯】中,除收有明代中期、中後期溫如玉、徐渭、祝世祿、陳繼儒、趙宦光的作品外,還收有明代後期 薛玉 (明末)、 左光鬥 (1575—1625)、 宋玨 (1576—1632)、 範鳳仁 (明末)、 葛應典 (明末)的作品。至於收錄的在明代生活10年以上再進入清代,而且有楹聯書法作品傳世的人就更多了。

前述【歷代名人楹聯墨跡】中除收有董其昌的作品外,還收有同時期徐渭、祝世祿、趙宦光的作品,以及明代後期張瑞圖(1570—1641)、倪元璐(1593—1644)的作品,由明入清者則有孫承澤(1592—1676)、陳洪綬、傅山(1607—1684)、冒襄(1611—1693)、龔賢、鄭簠、笪重光(1623—1692)、惲壽平。 由此也能看出明代中期以後的傳世楹聯書法作品在逐漸增多。

台灣 謝鴻軒 先生號「千聯齋主人」,收藏古今楹聯書法作品極為豐富,生前曾選編【近代名賢墨跡】十二輯,收錄1200家作品;又選編【近代名賢墨跡續篇】六集,收錄600家作品。在這1800家中就包括明代的董其昌、盧象升(1600—1639),以及由明入清的方以智(1611—1671)、周亮工(1612—1672)、顧炎武(1613—1682)、査士標等。

明代楹聯的主要特征 來看,有兩點比較明顯:

其一,以五七言的短聯為主,像 陳繼儒 的十言聯「 東坡三萬六千嘯歌自得,子西一百四十靜坐有餘 」就算比較長了。

其二,大部份作品只題單邊款,即使題雙邊款或三邊款的,文字也比較簡略,少數作品甚至無款。這與清代及其以後楹聯書法豐富、精彩的內容、形制、款識等相比,還顯得單一甚至簡略。

但楹聯書法的主要形式特征已經形成,作為一種書法創作類別也漸成規模,這不僅促使其自身在審美追求中不斷發展,也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書家參與創作,為其極盛期——清代楹聯書法的到來做出了切實的鋪墊。

客渚含蘭思 寒燈照雨聲 明-董其昌

竹送清溪月 松搖古谷風 明-董其昌

一簾花影三更月 萬壑松聲半夜風 明-祝世祿

整頓乾坤將相 歸休林壑漁樵 明-張瑞圖

超鴻濛而遠跡 侶山水以忘年 明-趙宧光

搜羅金石卑歐趙 管領風騷辟杜韓 明-吳偉業

幾個重要的代表人物:

一、林大欽

對聯 「 天增歲月人增壽, 春滿乾坤福滿門 」 出自明朝嘉靖年間廣東省潮州市的狀元林大欽。

林大欽出生於明正德六年。表字敬夫,海陽縣東莆都仙都村(今屬潮安縣金石鎮)人,故又號東莆。林大欽從小家境貧寒,但十分勤勉好學,「聰穎異儔」。十余歲時,研讀蘇洵的【嘉祐集】,接著又熟讀了蘇軾、蘇轍的文章,深得三蘇筆法。16歲時,父親去世,家境更為困窘。他不得不代人抄書,偶或受聘於私塾,以養活母親,維持生計。 嘉靖十一年春,林大欽抵京參加會試,得中貢士,接著參加殿試。林大欽面對大廷,「咄嗟數千言,風飈電爍,盡治安之猷,極文章之態」,終為嘉靖所器重,禦擢第一。史稱林大欽「年二十二及第」,說的是虛歲,實際上只有20周歲又3個月。如此年輕的歲數奪取了舉世矚目的三年一科的狀元,這在中國歷史上確屬罕見。

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對聯。當上皇帝之後,下旨上至大臣官員,下至庶民之家,每於除夕前,必須書寫對聯貼在門上,他會出巡觀賞。因此,題寫、張貼春聯便成為了舉國上下的一種社會風尚。潮州才子林大欽所撰「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堂」一聯,是明代名聯之一。林大欽少年時當過私塾先生。有一年的正月初一,恰好東家夫人過生日,於是請來先生撰寫春聯、壽聯。林大欽提筆沾墨,頃刻之間便寫出此聯。由於聯句詞意福祥、氣勢飽滿雄健而廣為流傳,成為後世人家喜愛的迎春佳聯,直到如今還在全國各地抄貼。

二、喬應甲

喬應甲(1559—1627),字汝儁,號儆我,民間尊稱喬閣老,是明代朝廷高級官員。據說其作品【半九亭集】的對聯有四五千副之多,其語言風格在於「清言小品與對聯」之間的整合。在網上見有「選編」版本收了454副,不及十分之一。前面我曾品讀過其一些對聯作品,現在繼續品讀幾則。

從政格言聯:

承家自是丈夫事;開國羞為聚斂臣。

此聯可見其清廉誌向。

一聯:

一丘自適抽身易;四海為名致政難。

此聯可見其看透官場的從容心態。

一聯:

閉門守己寧為陋;卻步讓人不是癡。

此聯可見其修身處世之道,固守自我,謙讓與人。類似的格言聯還有很多,不一一解讀。

一聯:

松鶴盈庭,十籌海屋能延客;

兵戈滿眼,三箭天山可破胡。

此聯充滿想象力與豪情壯誌,是為氣勢作聯。

一聯抒情:

三徑未荒,鹿眠芳草窺春信;

重門靜掩,雉雊黃花助醉吟。

此聯上比尤其優雅,描寫鹿的神態極為出色,充滿生活情趣。

以下六聯:

竹徑深開,隔窗白霧乘虛住;

蘿屏短結,卷幔青山入望頻。

柳綠桃紅,聚花飼雀成佳趣;

柴門陋巷,把酒談心需至人。

架有詩書,欣從黃卷窺今古;

門無車馬,靜興青山作主賓。

花氣薰人,白社可無陶令酒;

春光滿眼,青門堪種邵平瓜。

徑竹當檐,靜裏不言心自適;

荷花繞座,興來沽酒趣偏長。

蔔舍藏書,兩行茶豆編籬密;

誅茅建屋,一架葡萄引蔓長。

品讀此六聯,足見作者的高雅,風逸,古樸,頗有東籬陶淵明的神采風度。

七言聯:

千江有水千江映;萬裏無雲萬裏明。

當代版本的題風景聯:「千江有水千江月;萬裏無雲萬裏天。」應是從此聯脫化而出。

七言聯:

世間好話佛說盡;天下名山僧僭多。

此聯或摘自【增廣賢文】一書,或是被錄入書中。 清吳從先【小窗自紀】也錄入此聯,初看覺得眼熟,才想起 李漁 的一則 題廬山簡寂觀 聯:

天下名山僧占多,也該留一二奇峰,棲吾道友;

世間好語佛說盡,誰識得五千妙論,出我先師。

也是從此脫演而來。

一聯:

自鑒自修,寧教白屋垂青史;

知休知足,莫使青山笑白頭。

讀此聯,見識了早期的對聯 異位對仗 ,見白青二字在句中的使用。

一聯:

場圃築前,四不出,六宜休,長伴雲山作主;

果園樹後,煮青茶,攜村酒,暫邀風月為賓。

一聯:

結宇東郊,書千卷,竹千竿,遊息藏休終老;

督耕南畝,行者歌,坐者樂,春秋冬夏忘歸。

一聯:

浮名身外不須說,水中鳧,仗下馬,金章朱紱非吾有;

佳景目前且共看,飲八鬥,醉二參,鵪笑鵬飛聊自舒。

讀以上三聯,發現對仗處,如「四不出,六宜休」對「煮青茶,攜村酒」,「書千卷,竹千竿」對「行者歌,坐者樂」,「水中鳧,仗下馬」對「飲八鬥,醉二參」,三處都是用了句內對仗的手法,由此也為我們現在創作對聯大量使用句內自對提供了借鑒。

一聯:

洞中石幾藤床,看飛煙馳霧滿乾坤,堪供我北窗一枕;

檐外竹林松徑,聽鶴唳琴鳴隨杖履,不羨他南面百城。

可見山居隱逸情懷,正如 「野筍山蔬,高臥不須悉酒友;竹床藤枕,暢懷何必慕仙家。 」 長聯作品在 喬應甲 的文集中較為少,但卻是佳作,也為現在的長聯創作提供了摹本。個人比較喜歡兩聯,

一為:

窗外數竿君子竹,柯葉常青,獨得山中雅趣;

庭前一叢隱者花,芬芳不散,願與野客平分。

一為:

笑範蠡浮生碌碌,南山南,北山北,屏石伴雲,不使世人知住處;

羨淵明遁世飄飄,覺今是,悟昨非,巾車野服,早尋荒徑凈初心。


三、 楊慎

「多情月照花間露,解語花搖月下風。」

楊慎書作【多情解語聯】

這件聯墨作品的作者是楊慎。楊慎(1488~1559年),字用修,號升庵,新都(今屬四川)人,為明代文學家、詩人、書法家,【升庵集】81卷,遺集26卷存世,其中存詩約2300首。【明史·楊慎傳】雲:「明世記誦之博,著作之富,推慎為第一。」楊慎生平著述四百余種,內容涉及文學、戲曲、史學、哲學、天文、地理、醫學、生物、音樂、宗教、民俗、金石等。

大多數人知道楊慎,是因為他的一曲【臨江仙】詞: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這首詞曾經用於長篇小說【三國演義】開篇詞。

楊慎是明正德六年(1511年)辛未科舉狀元,以殿試第一而授翰林院修撰,預修【明武宗實錄】。楊慎還是「名父」之子。他的父親 楊廷和 是明史上的名臣。楊廷和(1459~1529年),字介夫,號石齋,漢族,四川新都人,明代著名政治改革家。歷仕憲宗、孝宗、武宗、世宗四朝,為武宗、世宗兩朝宰輔,著有【楊文忠公三錄】。

明嘉靖三年(1524年),因「大禮議」 惹火了嘉靖皇帝(明世宗)——這是明朝歷史上的大事件。楊廷和罷歸故裏,一時良臣明相幾乎都被罷官殆盡,楊慎也被謫戍雲南永昌衛,居雲南30余年,最後死於戍地。

此聯語是摘句聯,摘自 唐寅 【花月吟效連珠體】詩。唐寅作【花月吟效連珠體】組詩,計11首。其中的第二首詩為: 「月轉東墻花影重,花迎月魄若為容。多情月照花間露,解語花搖月下風。雲破月窺花好處,夜深花睡月明中。人生幾度花如月?月色花香處處同。」

詩很好理解,難解的是詩體。什麽是連珠體? 「連珠體」 是中國古代一種獨特的文體。有專家以【逸周書·周祝解】、【史記解】等為依據,考知「連珠體」源於西周以來祝、史之官誡勉君主的垂誡之辭。這種文體在戰國時期開始拓廣,直至西漢揚雄。另據劉勰【文心雕龍·雜文】:「揚雄覃思文閣,業深綜述,碎文瑣語,肇為【連珠】。」則連珠之作,始於揚雄。「連珠」是說辭句連續,歷歷如貫珠,故謂「連珠」。詩歌中的連珠體又自不同,以唐寅【花月吟效連珠體】為例,全組11首詩,每首8句,每句之中都嵌入「花」、「月」兩字。平仄和諧,語言華美,才子詩人,果然不凡。

此件聯墨是行書。從風格上看,是以二王為宗,又學趙孟頫。楊慎是明中期的學者型書家,可惜其書名為學名、詞名所掩。楊慎半生流戍雲南,其書跡大多散佚,因此研究者亦鮮。據倪宗新先生【楊慎書跡考】雲:楊慎一生留下的書跡,包括作者已見傳世書跡、未見存世書跡,凡203件。其中:序跋題記101件、勝跡石刻(包括摩崖石刻)32件、詩卷詩扇16件、碑銘(包括詩碑)14件、書劄(卷)12件、名勝聯跡12件、詩軸帖冊10件、匾額杖銘6件。

四、 柳如是

柳如是貌美如花,且無論在琴、棋、書、畫、詩詞等方面,都堪稱一絕。近代國學大師王國維、陳寅恪和著名作家郁達夫都對其贊譽有加。清代大學者翁同龢評柳如是書法:「鐵腕拓銀鉤,奇氣滿紙。」

翁同龢是清朝同光年間的書法重鎮,又是滿清重臣,對一個淪落風塵的弱女子的書法竟有如此高的評價,實屬意外。

圖/柳如是書法創作畫面(影視作品)

下面這幅柳如是【題望海樓】的楷書對聯作品,可見翁同龢所言不虛。該作品可見柳深得「初唐四家」中的虞世南、褚遂良法度,並化古為我,自成風格。結字內緊外松、左收右放,撇極短而捺極長,聯中的多處長捺和「機」字伸長的戈鉤,拓展了幅面空間,顯得余味不盡。整幅作品收放自如,溫婉嫻靜中透著鋼筋鐵骨,洋溢紙幅的濃濃書卷氣。

「日轂行天淪左界,地機激水卷東溟」

柳如是書法作品【日轂地機聯】

再看一幅柳如是的行草對聯拓片。

「淺深流水琴中聽,遠近青山畫裏看。」

柳如是行書作品【淺深遠近聯】

這幅對聯更能見出柳如是書法「鐵腕銀鉤」的特點。聯語為:「淺深流水琴中聽,遠近青山畫裏看。」可以看出,柳如是的行草書深受籠罩明末清初書壇的董其昌書風的影響,但並不妍美軟媚,風骨嶒峻,筆力雄健,內見懷素的圓勁和米芾的跌宕。用筆精到,雖盤旋屈曲,卻始終保持中鋒,無偃筆、拙滯之筆。這幅對聯現鐫於常熟西郊錦峰拂水巖下的柳如是墓邊石亭的柱子上,柳如是與青山流水作伴,實作了她「 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 」的願望。

圖/柳如是書法創作畫面(影視作品)

關於柳如是的書法師承,陳寅恪先生在【柳如是別傳】中稱:「河東君所與往來之名士中, 李存我 尤以工書著稱,河東君(柳如是的號)之書法當受存我之影響無疑。」李存我的書法在當時享有盛名,甚至有大書法家董其昌畏忌這位鄉裏後輩、購焚李書的說法。對於自己的書法,柳如是也是頗為自負,她曾作有「李衛學書稱弟子」的詩句。

如果你已經讀到這裏了,還請點贊、收藏、轉發一下吧!

註:上文轉自廣州靈秀書院。特此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