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晚秋美詩二首,句句詩意,句句美如畫卷

2024-10-16國風

1

野水參差落漲痕,疏林攲倒出霜根。

扁舟一棹歸何處,家在江南黃葉村。

北宋:蘇軾【書李世南所畫秋景二首】其一

這是一首唯美的水鄉秋景詩。寫於蘇軾仕途最巔峰的時期,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年)前後,蘇軾在朝中擔任翰林學士,年齡50歲。

蘇軾性情豪邁、熱愛自然風光,曾經因為「烏台詩案」被貶黃州,在那裏開荒種地,親耕於山水田園之中,所以他一看到朋友畫的這一幅秋景圖畫,心中自然而然感到親近。

夏季雨水充足,水淹沒了兩岸的河床,深秋時節水落,水位退後兩岸留下的水痕參差不齊,稀疏的林木有的露出了白如秋霜的樹根,有的已經傾斜倒在了水面。


一江靜謐的秋水之上,一葉小舟輕駛,它是要前往何處呢?在那秋樹的盡頭,在那黃葉的深處,是他的家。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是一首題畫詩,雖然我們未能有幸看到這幅畫,但是相信讀完這首詩,畫卷已然在眼前徐徐展開。

藍天白雲下,碧波蕩漾,兩岸黃葉紛紛,倒映在水中,同樣一片絢爛的黃,不時有黃葉飄落到水中,順水而流,而一葉輕舟也正沿著水流的方向駛向遙遠的村莊。

這首詩不僅描繪了美麗的自然秋景,也描繪了一個遊子歸家的畫面。

秋天往往牽動人的鄉愁,有一個典故叫「蒓鱸之思」,說的是西晉文學家張翰在秋風起時,想念起自己的故鄉,因而毅然辭官歸鄉。

這裏的黃葉村,不僅是秋天的唯美意象,也是遊子心心念念的所在,或許看著眼前的畫卷,蘇軾眼前也浮現出他的家鄉。

1

碧天無際細浮香,淺白深黃未著霜。

莫恨花開秋向晚,晚秋方是好風光。

南宋:錢時【新亭觀菊二首】其一

這是一首唯美至極的菊花詩,有道是「春蘭秋菊,各一時之秀也」,晚秋的風光離不開朵朵綻放的菊花,離不開一抹清雅的菊香。

而菊花傲霜鬥寒、堅韌不屈的氣節,特別是陶潛「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恬淡隱逸之風,讓菊花成為千百年來人們反復歌頌的物件。

時至南宋,人們對菊花的喜愛更是熱烈,種菊、養菊、賞菊,喝菊花酒,每一件都是風雅至極的事情。

南宋詩人陸遊,有一首【晚菊】詩,「蒲柳如懦夫,望秋已雕黃。菊花如誌士,這時有余香……」

而他的夫人唐婉,也寫過一首「身寄東籬心傲霜,不與群紫競春芳。粉蝶輕薄休沾蕊,一枕黃花夜夜香。」

夫婦倆人都對菊花分外喜愛,但可惜最後一對誌同道合的有情人被活活拆散,令人無限感嘆。

錢時是南宋的理學家,這首詩是他在遊覽賞菊後所寫,站在一望無垠的碧空之下,一叢叢菊花盡情盛放,黃的、紫色、白的開得正艷,菊香撲鼻,花香縈繞在花海之上。

不要遺憾它開得不是時候,它用它的美麗裝點了蕭瑟的晚秋,讓這個時節擁有獨特的風韻,正所謂,不似春光更勝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