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他名不見經傳卻一詞成名,短短27字冠絕古今,蘇軾覆寫後甘拜下風

2024-06-30國風

宋詞的成熟和發展,是有唐詞的基礎的。在唐代的時候,唐詩占據主流,但是很早就出現了詞作。不過在當時,詞的地位很低,又稱為「詩余」。

有人稱最早的詞人是李白,以【憶秦娥】和【菩薩蠻】二首稱其為「詞祖」。但也有人考據稱這兩首詞來歷存疑,無法確定是否真的是李白作品。

中國現代作家施蟄存,在其文章【張誌和及漁父詞】中,更是把張誌和的這首【漁歌子】,譽為「唐詞宗祖」。

【漁歌子】

張誌和〔唐代〕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這首詩的大意是:

西塞山前白鷺在自由地翺翔,江岸桃花盛開,江水中肥美的鱖魚歡快地遊來遊去。

漁翁頭戴青色鬥笠,身披綠色蓑衣,冒著斜風細雨,悠然自得地垂釣,連下了雨都不回家。

這是一首描寫漁父生活的詞作。漁父,早在戰國時期屈原、莊子筆下,就成為遁跡江湖、醉心山水的隱士形象的象征了。

張誌和筆下的漁父,帶著他醉心山水的樂觀情緒和親切感去描寫,字裏行間都浸透著一種漁父隱跡江湖之樂。一個「樂」 字,構成了他這首詞的主旋律。

前兩句寫西塞山青翠如屏,山前白鷺自由飛翔。一青一白,一靜一動,構成一幅清麗的畫面。碧波清流,落英繽紛,還有那大口細鱗肥美鮮嫩的鱖魚,正在綠波中潑刺刺地嬉逐,又組成了一幅色彩鮮妍的畫面。

作者是詞人,而又善丹青,只二句,將西塞山下的江南春色描繪得如此絢麗多姿,盎然紙上。

飛鷺,落英,流水,遊魚,畫面多麽生機勃勃;黛山,白鷺,桃紅,綠水,色彩多麽斑斕明麗,真是一派迷人的江南春色!確實做到了蘇東坡所說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在明麗清新的江南春景畫面中,融進了一個「煙波釣徒」——江上漁者的形象。

只見他頭戴青色竹編大鬥笠,身披綠色的蓑衣,迎著春天的斜風細雨,駕著一葉扁舟,出沒於煙波浩渺的江上,多麽放曠高逸的情趣,任憑風雨侵擾,仍悠然穩泛於雨色空濛之中,這是何等瀟灑逸放的隱者形象!

「煙波釣徒」張誌和,在這煙雨中春江上垂約,誌不在魚,在於垂釣之樂,在於忘情山水,在於厭棄仕宦生活,這多種情感,是透過淡遠寧靜的詩的境界,透過清新活潑的格調,透過通俗流暢的語言,得以充分表達。

這首詞一直被後世所傳誦,所推崇。蘇東坡對【漁歌子】甚為欣賞,度意入曲,引錄全文。寫出了一首【浣溪沙】:

西塞山前白鷺飛,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鱖魚肥。

自蔽一身青箬笠,相隨到處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蘇軾的詩詞創作自然極好,然而平心而論,這首模仿之作【浣溪沙·漁父】,在整體的意境上,卻是不如原作, 可見此詞在當時影響之大。

【聲明】圖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