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邊塞詩中的巔峰之作,開篇就是千古名句,被譽為唐詩七絕壓卷之作

2024-06-02國風

先說一個小故事。

據史料記載,在大唐開元年間一個天色微寒的冬天,王之渙與王昌齡、高適等詩人相約來到旗亭飲酒。

這幾位也是爽快之人,一聽到有酒喝就忙咧咧的過來了,喝著喝著才發現都沒帶錢。

那今天這頓誰買單呢?把誰的馬留在這裏抵賬呢?

就在幾人相互推脫之時,恰巧京師來的一幫梨園伶官和歌妓也在此聚會。

王昌齡看著有說有唱的戲班子,於是計上心頭,提議說打個賭,看她們都會唱誰的詩。若是誰的詩被唱得最多,誰就是大哥,唱的最少的,那不好意思,這頓就要買單了!

高適和王之渙也點頭同意。

轉軸撥弦三兩聲,很快歌女就咿咿呀呀開始唱了。首先唱的是王昌齡「 一片冰心在玉壺」 ,王昌齡開心的在墻壁上為自己畫了一道以計數。

又有歌女唱了高適的「 開篋淚沾臆 」,高適也得意的在墻上畫道道。

一連幾首下來,墻上都有道道的王昌齡和高適,調侃的對著王之渙說:「季淩,你可一首都沒有喔,今天這頓你請定了,哈哈哈!」

只見王之渙暢飲一杯說:前面這幾位歌女都很普通,唱的都是‘下裏巴人’不入流的歌曲;要是那當中最出色漂亮的歌妓唱的不是我的詩,那我就甘拜下風,這輩子都不再與二位爭高下了。

不一會,最漂亮的歌女開始唱詩,那黃鶯般歌喉唱的就是王之渙的【涼州詞】:「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

王之渙頓時眉飛色舞、得意至極,憑此詩擊敗高適、王昌齡。

這就是「旗亭畫壁」的故事。

這個故事是真實發生還是文人編纂的,我們無從的確定,但可以確定一點。

那就是王之渙的這首七絕【涼州詞】是真的很經典,在當時已經是廣為流傳的佳作了。而且也受到後人高度推崇,甚至還被人推為唐人七絕「壓卷之作」。

今日我們就再一次來賞讀這首經典作品。

【涼州詞】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涼州詞」是唐朝流行的一種曲調名,類似詞的「詞牌名」,因其特定的風格,所以此類詩歌大多是描繪邊塞風土人情。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詩的開頭兩句,就先給出了一個全景鏡頭,勾勒出了邊塞的廣闊無垠、波瀾壯闊地理環境。

縱目望去那漸行漸遠的黃河,一路延伸到了天邊,仿佛在繚繞的白雲中間奔流;在那綿延不絕、地勢險要的萬仞高山之下,一座孤城玉門關靜靜的聳峙著,顯得孤峭冷寂。

詩的首句描寫黃河,但有別於他另外一首作品中「黃河入海流」的感覺。這裏就好像有人拿著相機從黃河下遊往上遊拍,鏡頭焦點由近而遠慢慢延伸,直到看到這條河仿佛連線到了天空,在白雲間流淌。

這樣寫很好的突出了黃河的靜態美,表現出了其閑遠儀態,不愧為千古奇句。

剛眺望完源遠流長的黃河,次句就將人鏡頭又往回拉,焦點對準了其近處的背景,巍峨的高山,孤獨的城池。

仞是當時的一種計量單位,一仞大概是成年人兩手平伸之間那段距離。這裏用萬仞來形容高山,可見其山之高之險。

而和這麽險要的高山相比的是那「一片」孤城。山是自然地理,城是將士們建造,這樣一對比,更能顯示環境的惡劣,反襯出戍邊將士們的偉大。

不是很偉大的人,才不會遠離家鄉,來這種地方風餐露宿,和自然與敵人做鬥爭。

而這也為接下來的兩句做好了鋪墊,畢竟鐵漢還有柔情,戍邊的將士們他們也是人,也會思親念鄉,這是人之常情。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有人用羌笛吹起了哀怨的楊柳曲,傳到將士們耳中讓他們更添愁緒,只是又有什麽用呢?春風是吹不到玉門關的啊!

既然是春光不來,玉門關外楊柳不會青,自己想要折一枝楊柳寄情也不能的哀怨,這裏反而說羌笛在訴說著哀怨,這是典型的用意象代替了情緒。

「何須」二字表達了一種無可奈何的情緒,更能體現出心中那份「怨」,倍加淒涼苦楚。

最後一句既是客觀的邊塞特征,也是有主觀代指,表示朝廷不太關心戍邊將士的生活。

但即便如此,這些將士們仍然無怨無悔的衛國戍邊。

這樣也使得這首詩呈現出哀而不傷、怨而悲壯的效果,是盛唐強音的典型代表,成了傳唱千古的不朽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