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解讀與實戰體悟 丨作者/劉文新
這是 孫子兵法講武堂 的第 537 篇原創文章
全文 2886 字,閱讀大約需要 3 分鐘
【孫子兵法】的基本要素是「道、天、地、將、法」,也是【孫子兵法】基本功的主要內容。
關於這五個要素,始計篇的結論是:
「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
孫武子的一句總結,強調了「五事」地位與定位, 是給將領提供的一個基本的分析模型和操作內容框架 。
也可以說是練「基本功」的內容模型,很多「專家」在企業領域講,成功要練好基本功!可是這基本功是什麽呢?似乎大家都說不清楚,於是就將某個成功企業的一些要素總結出來,說這是練好基本功的結果。
事實上,一個組織的成功並非某些要素上的成功,而是審時度勢使用這些要素的結果,「五事」正好提供了這樣一個模型。
正如日本的戰略學教授田中道昭所講,沒有哪種理論能夠像「五事」一樣,將企業的各個要素概括得如此全面。
可見,「五事」是孫子兵法之常道,貫穿於孫子十三篇之中, 不僅體現在評估上,還用於做什麽上,更具有思維上的指引 。
本文從三個角度來談「五事」,即:
五事之評估——察勢。
五事之建設——造形。
五事之思維——虛實。
需要說明的是,這裏講「五事」是常道,之前文章又說「五事」是孫子兵法實戰操作之要道,二者並不矛盾,只是從不同角度講「五事」而已,也都說明其在孫子兵法操作體系中的重要作用。
一、「五事」評估的「察勢」
「五事七計」作為評估模型,這在【孫子兵法】研究中幾乎是常識,地球人都知道,也幾乎所有人都把它跟SWOT分析放在一起。
而結果呢,SWOT分析企圖透過這個模型推匯出一個戰略,「五事七計」希望用這個模型判斷勝負,最終的命運都一樣,根本實作不了;只有商學院的學生才會相信戰略是推匯出來的,孫子兵法的初學者才會相信可以透過這個評估出勝敗的結論。
實際上,戰略的生成,勝負的確定,不僅需要戰略的頭腦,更需要「見勝」的能力,尤其是對形勢的判斷。
武侯祠趙藩的對聯很有說服力: 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用兵非好戰; 不審勢即寬嚴皆誤 ,後來治蜀要深思 。
就是說,不能審時度勢,「五事七計」就是個擺設,SWOT分析就是玩具,因為得出的結論都是彼我雙方各有優劣勢,所謂的勝負之判斷皆為「臆斷」,就像治理蜀國,不能準確判斷當時的形勢,寬嚴皆錯。
事實上,「五事」作為戰略要素,本無所謂優劣,「七計」的比較也不是為了比較出優劣勢,而是為察勢多鋪墊。
簡言之,「五事」之經的作用在兩點:
1、基於現場形勢而組合出優勢。
2、避開對方的優勢,發揮好己方的優勢。
「五事」中包含了環境要素和資源要素,要能夠在評估中將自己現有的這兩個方面的優勢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合理的、最佳的內部結構,發揮最佳的功能(攻或守)。
美國一位參加韓戰的軍官說,在北韓戰場上,中美雙方都將自己的優勢發揮到了極致。
我常講,戰場上的較量,側重於戰術的比拼,看誰能夠避開對方的優勢,充分發揮己方優勢。
因此, 「五事七計」重要的不是評估孰優孰劣,而是察勢! 即這些要素組合的結構什麽樣,集中在哪個點上,這才是最重要的。
二、「五事」建設之造形
何為造形?
有人將其解釋為「先為不可勝」,實際上,「形篇」之軍形,核心在於資源配置與兵力部署,造形是戰略部署。「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這是講攻守。
軍形篇結構清晰 ,上半部份操作實務中講攻守,這是兵力部署的功能;下半部份操作方法上講「地生度」兵力配置的方法,這是內部結構設計。
所以,很多人對軍形篇的解讀「儒化」,或「心學化」都屬於錯誤,都讓孫子兵法失去了其實戰操作的特點。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結合若米尼的【戰爭的藝術】體會一下軍形篇,會得到更多有益的啟發,尤其結合他所講的攻勢、守勢、作戰基地、作戰線等概念一起理解,更能還原「形篇」的實戰價值。
基於「五事」的造形是建設力量的範疇,屬於國家戰略或大戰略的層面,要在日常從「五事」的17個要素去建設軍事力量。
一般而言,要從兩個角度去造形:
1、哪裏不足補哪裏。
2、基於未來戰爭,規劃「五事」的建設路線圖。
武器裝備上有代差就要從技術上去彌補,比如我軍軍工的「逆向工程」布局,先全線產品全線抄與跟,沒有明顯短板;然後像素級抄,逐步叠代,減少失敗率;第三在資源有限的情況抓重點抄,形成反超優勢;第四抄的過程夯實基礎研究,加強原創能力,縮小整體代差差距。(該例子來自王慧文)
這樣的布局讓我們用最小的代價、最短的時間,達到了最好的效果,逐步縮小與美國的軍事裝備上的差距。
同時,相信我軍也一定在十幾年前,或更長的時間上就基於未來的戰爭,做了各種力量建設上的布局,就像華為在2004年的時候,已經開始著手準備未來在山頂與美國相遇的部署。
所以,「五事」的造形, 要基於現有預算、戰略目標與未來戰爭樣式,建設一個攻守兼備之形 。
三、「五事」思維上的虛實
孫子兵法講「五事」時說「故經之以五……」,這說明它是「經」,是主線,其實也是提供的一種思維方式。
在【孫子兵法實戰之要道: 不知「五事」無以立,不知「形勢」無以用 】中,我講了「五事」的三種內涵,也可以理解為不同的思維方式。
針對「五事」的思維,之所以用「虛實」來概括,是因為它在貫穿於孫子十三篇過程中更側重於辯證思維方式存在。
孫子兵法中的辯證思維,是古典的實戰辯證法,它更強調對立雙方之間的轉化 ,比如利與害的轉化,勝與敗的轉化,強與弱的轉化,眾與寡的轉化等。
因此,在考察和運用「五事」的時候,要建立兩種思維:
1、協同思維
2、虛實思維
協同是「五事」的一個隱含的內在主線,它包含了內外部的協同,精神與物質的協同等。
比如,「五事」中的「道、將、法」須要內部資源要素上的協同,「天、地」須要外部環境要素的協同,也包含內外部要素之間的協同。
再如,「道」是精神要素,「法」是物質要素,精神與物質的協同,才能保持戰鬥力,故孫武子說,九地之變,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不可不察也。
虛實思維,既包含了它本身的含義,也包含了轉化的思考。在有所有余、有所不足的形勢中,必然是有虛有實的要素組合,「見勝」靜態的虛實,需要一種思維習慣和能力。
虛實篇雖然沒有「轉化」的字眼,但「……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寡者,備人者也,眾者,使人備己者也」,以及「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後,後不能救前,而況遠者數十裏,近者數裏乎」,這些都體現了「專」、「分」轉化的思維。
就是說,在思考中,要想明白戰場形勢的轉化需要創造什麽樣的條件,哪些要素能夠起到轉化的效果。
最後,研讀、踐行【孫子兵法】過程中,在「五事」上下了不少功夫,【經營氣勢】中,其謀勢的操作從「五事」角度展開,又從組織管理角度梳理,旨在把這個「要道」、「常法」理解得更深刻。
始計篇作為孫子十三篇之綱,不僅內容本身是打勝仗的基礎要素、基本保障,其內容也貫穿於其他十二篇之中,只是不同操作實務上所側重不同而已。
同時,從結構上講,始計篇上半部份的「五事」是常道,評估彼我雙方的戰鬥力特點,下半部份的「詭道之法」是變道,旨在廟算戰場上可能出現的「狀況」。
就是說,作為常道的「五事」,無論在戰時,還是在平時,是始終常抓不懈的要素。也可以理解為,我們常說的練好基本功的內容模型。
獨樹一幟的【孫子兵法】解讀之作:
有套路有方法有工具有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