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唐代精致女孩的全妝指南

2024-10-21國風

容妝即容貌裝飾,【說文解字】中寫道:「妝,飾也。」容妝同衣冠一樣定有制度,如禮容之法則榮典、榮則等,歷來受到統治階級的重視。女性容妝主要包含頭、面部的妝飾形式,如面妝、胭脂、眉妝、唇妝、發型等,往往與服飾、言語、身體構成容止進退的禮儀規範。

中國古代女性容妝的審美至唐代全面走向繁華富麗,唐代女子妝飾呈現出初唐時期清麗質樸、盛唐時期雍容華貴、晚唐時期華麗奢靡的特征。

唐代女子追求面部容妝的完整,首先在面部施白粉,後用胭脂使臉頰紅潤,其次畫各式眉妝,增添花鈿、面靨、斜紅等面飾,最後塗唇脂,完成整體造型。唐朝初年面妝尚紅,用胭脂薄塗在兩頰作桃花妝。唐代宇文士及【妝台記】載:「美人妝面既傅粉,復以胭脂調勻掌中,施之兩頰,濃者為‘酒暈妝’,淡者為‘桃花妝’,薄薄施朱以粉罩之,為‘飛霞妝’。」

唐代女子面部化妝步驟

唐代女子的面妝多用胭脂等有彩之物將整個面頰塗紅,並暈染至眉眼及耳朵處,謂之紅妝。1972年在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古墓群中發現的唐代張氏家族絹畫【弈棋仕女圖】,描繪了家庭日常生活中的玩樂場面。其中的女性形象代表了初唐時期的女子妝飾,整體造型豐滿,頭梳高髻,面頰塗以大面積的紅妝,紅唇嬌艷欲滴,眉間飾以花鈿。酒暈妝在桃花妝的基礎上更為濃艷,並將暈染的範圍擴大至眼睛和耳朵,如【舞樂屏風圖】所示,胭脂的色彩純度更高,呈現為鮮艷且熱烈的紅色,上妝後猶如醉酒之態。這一時期的仕女圖的人物形象較初唐更為豐滿,展現了盛唐時期富貴雍容的形象。

【舞樂屏風圖】(局部) 佚名 唐

唐代女子的面妝還盛行描畫斜紅,斜紅也稱為「曉霞妝」或「傷痕妝」,多描畫在顴骨的斜上側靠近太陽穴的位置,左右各畫一道。斜紅一般為長條形,用紅色顏料繪制,如【胡服美人圖】中的唐代舞伎,面頰豐腴,兩鬢處畫細長的斜紅,額間飾有花鈿,嘴唇嬌小紅艷,反映了初唐末期至盛唐初期女性形象的審美標準及婦女容妝的流行時尚。斜紅除細長狀外,還有半月形、新月形、弦月形,也有不規則的花卉狀、卷曲狀、傷痕狀等,如【伏羲女媧圖】中的人物斜紅即為卷曲狀,這一面部妝飾流行於初唐和盛唐時期,晚唐逐漸消失。

【簪花仕女圖】 (局部)周昉 唐

女性妝容受到歷代社會政治經濟發展水平、宗教習俗信仰、材料和技術進步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同時,妝容又與服裝配飾、婦容婦德等息息相關。在唐代,中國妝飾文化迎來繁榮時期,各式面妝濃重嬌艷,眉妝大膽新穎、造型多變。唐代妝飾文化不僅展現了當時社會的審美取向與技術創新,還深刻反映了女性地位及社會文化風貌的多元融合,成為中華傳統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本文節選自【中國傳統設計思想史綱】

▻▻▻

【中國傳統設計思想史綱】圖書封面

作者簡介

王強,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現為江南大學設計學院「設計歷史與理論」研究團隊負責人、責任教授,【創意與設計】副主編。近二十年來聚焦於中國傳統器具與傳統生活方式的傳承與創新設計研究,建立了傳統造物的研究範式,為傳統造物設計體系的建立奠定了理論基礎。

內容簡介

本套圖書包括上下兩卷。上卷主要論述中國傳統社會生產領域「四造六作」中技術演進與造物演變的互為關系,主要包含與社會生產領域密切相關的四大主幹型產業與六大枝丫型產業,以中國傳統營造、織造、鑄造、燒造、木作、編作、石作、金作、紙作、漆作等工藝技術為研究物件,重點從主要工具、基本材料、核心形制、關鍵技術及各時期經典文獻等方面展開,探求主幹型與枝丫型產業技術的發展演變對政治經濟、社會生產、造物文化、審美意識等方面的影響與作用,系統總結中國傳統生產技術的成就與設計思想,從而揭示中國傳統科學技術所蘊含的整體性思維方式。

下卷主要圍繞生活領域「民生八維」造物內在的發展邏輯與中國傳統生活方式的演進展開研究,主要涵蓋與社會生活方式緊密相連的「衣食住行」「閑用文俗」等民生領域,以中國傳統衣著方式、餐飲方式、居住方式、出行方式,以及休閑方式、日常雜用、文化娛樂、禮俗方式與設計內容等為研究物件,重點從工作原理、操持方式、使用環境、審美意趣及各時期經典文獻等方面展開研究,圍繞社會制度、思想文化、材料功能等方面影響下的「人與自然」「人與物」「人與人」的關系進行探討,全面梳理中國傳統生活方式與文化生活,對中國傳統設計思想進行學理化的歸納和總結。傳統生活方式中的許多價值觀和理念對塑造當代社會道德風貌仍具有積極意義,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人們的行為準則和價值觀念,有助於維護社會秩序和家庭穩定。中國古代社會創造的物質生活方式與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豐富的文化遺產,對推動當今社會經濟增長、維護弓境和諧、促進社會進步等各個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價值。

內頁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