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食色性也」,到底是孟子說的,還是告子說的?

2024-06-26國風

「食色性也」這句話我們都知道出自【孟子·告子(上)】,原文是這樣的: 「 食色性也。仁,內也,非外也。義,外也,非內也。」

有人就說,這話不是孟子說的,是告子說的。那到底是孟子說的還是告子說的,至今好像也沒有一個一致的說法。

我的觀點,這話還應該就是孟子說的。因為【孟子】這書,就是孟子自己寫的,他借告子之口而已。就像柏拉圖寫【大希匹阿斯篇】一樣,柏拉圖借蘇格拉底與希匹阿斯之口來闡明他的美學觀點一樣,孟子借告子之口來闡明自己的觀點。我們不會認為【大希匹阿斯篇】中蘇格拉底說的話就真是蘇格拉底說的話吧,也許這裏面也有蘇格拉底的意思,但更重要的是柏拉圖自己的意思。

更何況,【孟子】一書不是實錄,而是孟子用各種方法來陳述自己的觀點。這各種方法當中,就包括虛構的方法,例如一些寓言,一些神話,都是為孟子的觀點服務的。他與告子的這段對話又何嘗不是虛構的呢?

只是,孟子用這句話來放到告子身上,由告子之口來說出,其實也是為了給自己設定一個辯論的對手。因為我們也知道,告子的觀點與孟子不一樣。而「食色性也」的觀點恰好與告子的觀點一致,放在告子身上,孟子才好一一地來進行反駁。

「食色性也」的話,意思是指對美好事物的追求,是人的本性,這與人的善或惡都沒有關系,體現了告子的「性無善惡」的觀點 。而孟子則是「性善論」的倡導者,他故意給自己樹立一個批駁的靶子(也就是告子的「食色性也」的「性無善無不善」的觀點),進而闡明自己的「性善」的觀點。

孟子與告子的這場辯論,在中國歷史上頗有影響。但現實的場景中是不是真有這樣一場辯論,在當時的那個條件下,我覺得可能性不大。如果細說起來,這根本就是一筆糊塗賬。為何如此說呢?看看各種版本的關於告子、孟子的生卒年就知道了。

查了百度,關於告子的,大多都說生卒年不詳,但有一條是公認的,那就是戰國時期的思想家。只有一處說,告子大約生活在公元前450年左右(這個公元前450年左右,見網頁https://baike.so.com/doc/30513148-32312859.html,以免說我亂講,立此為證) 。

再查孟子的,卻有比較明確的記載,記為 約前372~前289 。當然也是戰國時期的思想家。

這就有趣了。這兩人相差100多年,就算告子還往後推,大概也難與孟子對話吧。所以這場辯論,其實就是孟子預設了觀點和場景而虛構出來的,一如蘇格拉底與希匹阿斯的對話,是柏拉圖根據各自的觀點而預設出來的一樣。

話是出自告子之嘴,但卻是孟子用筆寫出來的。到底算告子講的還是孟子講的呢?而告子自己的書【告子】中,卻又沒有這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