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詩人高適封侯拜相:大器晚成的典範——來看看他獨特的成功軌跡

2024-07-07國風

一 高適獨特的人生軌跡

在唐代宛若星辰的眾多詩人中,高適顯得獨特而引人註目,他的邊塞詩豪邁雄健,大氣奔放,和岑參的邊塞詩特點奇偉瑰麗相得益彰。二人並稱「高岑」。高適獨特的人生軌跡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從軍經歷與政治仕途:與李白的浪漫主義情懷和杜甫深沈的憂國憂民不同,高適出身名門,從小樹立了雄心壯誌,決心追隨父輩的榮耀和足跡,成就一番偉業。而且腳踏實地,一直為心中目標努力積累本領。他具有更為實際的政治抱負和軍事才能。

他曾親身參與邊疆戰事,從軍的經歷不僅豐富了他的詩歌創作,也為其後來的政治仕途奠定了基礎。高適最終官至節度使,這是李白和杜甫等純文人身份的詩人難以企及的高度。他在政治上的成就反映了其兼具文武、能文能武的獨特生涯。

2. 大器晚成的典範:高適並非少年得誌,他的科舉之路並不順暢,直到49歲才中進士,後來孟郊也是46歲才中進士,二人有一比。這在唐代科舉史上並不常見。這種大器晚成的經歷,讓他的人生軌跡顯得尤為勵誌。

與很多早年即享有盛名的詩人相比,高適的故事激勵了無數後來者,證明了堅持與努力終會有回報。遺憾的是,高適壽命不夠長,公元765年大約65歲時去世。大器晚成需要壽命夠長久,事業成就要有命享受。

3. 現實主義與實用主義:高適的詩歌風格偏向現實主義,但絕不失望和悲觀,冷眼旁觀,熱血沸騰。註重反映社會現實和邊塞生活,這與李白的超脫浪漫和杜甫的悲天憫人形成鮮明對比。他的作品如【燕歌行】等,不僅表達了對國家和民族命運的關切,也展現出他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對現實的深刻洞察。

4. 靈活應變的處世哲學:高適在面對仕途挑戰時表現出的靈活性和決斷力,也是他人生軌跡的一大特色。在發現透過科舉難以實作政治理想時,他能夠及時調整策略,迅速抽身安樂窩,防止雄心被頹廢。

他從現實出發,選擇從軍,並以此為彈板進入仕途,得到當時軍方權勢人物哥舒翰的好評和推薦,得以近身皇帝面前。又以其深邃眼光和長遠謀略得到皇帝首肯,從此好運連連,升遷不斷,命運真按照自己的想法為他安排了。這就是幸運垂青有準備的頭腦的典範。高適這種適應環境變化、適時進退的智慧,體現了他不同於同時代其他許多文人固守書齋的生活態度和人生理念。

5. 與李白、杜甫的復雜關系:高適與李白、杜甫雖有深厚的友誼,但也存在一些微妙的關系變化,尤其是與李白的關系,因某些事件(如李白入獄而高適未伸出援手)而出現裂痕,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適在人際交往中的原則性和復雜性,也是其人生經歷的一個獨特側面。他不喜歡李白的放浪形骸,倒喜歡杜甫的真切實在。只是杜甫當時年紀太輕,名氣太小,互相影響甚微。

當他做了節度使,走近杜甫時,杜甫又年邁力衰,老眼昏花,因為有嚴武相助,對高適若即若離,錯失翻身良機。後來奉命高適出蜀,遠離杜甫,嚴武也調離,二人有很快先後去世。杜甫失去依靠,沒過幾年好日子,晚年不得不再次顛沛流離,最終命喪客船。

綜上所述,高適以其獨特的人生經歷、仕途成就、文學風格以及處世哲學,在唐代詩人群體中脫穎而出,展示了一個既腳踏實地又誌存高遠的知識分子形象,其人生軌跡無疑是值得深入研究和借鑒的。

二 高適在盛唐文人中的影響力

1. 邊塞詩風的引領者:高適作為邊塞詩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作品在唐代乃至後世都產生了重要影響。他與岑參並稱「高岑」,共同推動了邊塞詩派的興起和發展,這一詩派以其雄渾壯闊的風格,描繪了邊疆的遼闊風光和戰士的英勇情懷,成為唐代詩歌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2. 文學創作的典範:高適的詩歌以其豪放、深沈和貼近現實的特質,為唐代文人提供了新的創作靈感和方向。他的詩作不僅在藝術上達到了較高成就,而且在內容上觸及了社會現實、個人抱負與國家命運,這種結合使得他的詩歌具有了超越時代的生命力。

3. 官場仕途的成功案例:高適在官場上的成功,特別是他能夠從一位貧困的文人成長為封侯拜相的高官,為許多文人樹立了榜樣。他的經歷證明了文人不僅能在文學上有所成就,同樣可以在政治舞台上發揮重要作用,這對唐代乃至後世的文人士大夫具有極大的鼓舞和啟示意義。他的成功故事,至今傳為美談。

4. 交友廣泛,促進文人間的交流:高適與李白、杜甫,岑參,崔顥,王之渙,王昌齡,王維等當時最傑出的詩人交好,他們的交往促進了文學思想的碰撞與融合。高適的社交活動不僅限於文人圈,還涉及一些軍事將領比如大將哥舒翰等,這種跨界的交流拓寬了文學創作的視野,增加了作品的多樣性和深度。

5. 後世評價與傳承:高適在後世的評價極高,被尊為「高常侍」,其詩作被廣泛收錄,如【高常侍集】,對後世文學創作產生了長遠影響。他的詩歌和事跡被不斷研究和頌揚,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重要組成部份,體現了其深遠的文化影響力。

綜上所述,高適在唐代文人中的影響力是全面而深刻的,他不僅在文學創作上獨樹一幟,還在個人仕途和社會交往上為文人樹立了成功的典範,對唐代乃至整個中國文學史都產生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安哥寫於2024年6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