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在公交車站被發現的提香名畫:【逃往埃及途中的小憩】

2024-06-28國風

【逃往埃及途中的小憩】(The Rest on the Flight into Egypt) 是提香 (Titian) 在十多歲或剛滿20歲時創作, 最早記載於十七世紀初一位威尼斯香料商人的收藏名單上。後來,這幅畫先後由多位藏家收藏,並在倫敦、布魯塞爾、維也納、巴黎和威爾特郡的朗尼特莊園展示,畫作在莊園裏被盜,後來由一位藝術偵探尋回。 這件極少數仍然由私人收藏的提香的早期傑作之一,將於7月2日領銜佳士得倫敦舉行的古典大師 (第一部份) 拍賣。

提香 (約1485/90-1576年) 【逃往埃及途中的小憩】。油彩、畫布、裱於木板。46.2 x 62.9 cm.。估價:15,000,000 - 25,000,000 英鎊。此作將於7月2日在佳士得倫敦古典大師 (第一部份) 拍賣中呈獻

提香在兒時已經展現過人的藝術天賦。據說他在孩提時期已以花蜜作為顏料,在墻上畫出一幅聖母像,讓人驚嘆不已。他的家人留意到他的天賦後,就在他大約10歲時把他從家鄉多洛米蒂山麓的皮耶韋迪卡多雷 (Pieve di Cadore) 村莊送到威尼斯,他後來成為當時威尼斯首屈一指的畫家喬凡尼·貝裏尼 (Giovanni Bellini) 工作室的學徒。

我們只能想象當時歐洲最富裕、最耀眼和最國際化的城市威尼斯,對這個來自小村落的少年產生了多大的影響。雖然皮耶韋迪卡多雷只位於威尼斯以北130公裏,但卻是截然不同的世界。提香的同代詩人雅各布·桑納紮羅 (Jacopo Sannazaro) 曾寫道:「偉人建造羅馬,但神卻建造了威尼斯。」

提香早期的畫作尺寸通常比較小,而使用顏料的手法也更謹慎,有別於他後期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筆觸。

這幅畫的靈感源於【馬太福音】(2:13-23) 裏記錄的一段事跡。當時約瑟夢見猶太王希律計劃殺害仍是嬰孩的耶穌,於是醒來後馬上帶著瑪利亞和耶穌前往埃及逃難。提香描繪三人於鄉間小憩的場景,估計是在勞累的旅途中歇息片刻。

位於畫面中左方的人物背後是明亮的天空,右方是遠處的田園景色。雖然畫作的尺寸不大,但人物卻有雄偉之感,特別是瑪利亞,她堅壯的身影讓人想起同期提香筆下的其他女性人物,例如【不要碰我】(Noli me Tangere,約1514年作) 裏的抹大拉的瑪利亞,此作現藏於倫敦國家美術館 (National Gallery)。

位於畫面中央的瑪利亞雙腳穩踏在地上,緊抱著耶穌。畫作把兩人的動作凝住,展示母子之間的溫馨時刻,而略為好動的耶穌則依偎在母親身旁,拉扯著她的頭發。

耶穌母子坐在平地上,而約瑟則坐在不遠處的巖石上。他弓著背的姿勢和畫家仔細刻劃的衰老面容,也流露出疲憊的感覺。

提香的出生年份不詳,人們普遍認為介乎於1488至1490年之間,意味著【逃往埃及途中的小憩】的歷史可能可以追溯到1508年左右,當時藝術家只有十幾歲或剛滿20歲。

即使如此年輕,提香卻能成功捕捉人物的情感和人性。畫中的約瑟和瑪利亞也展露擔憂的情緒,卻緊緊依偎,展現聖母子與聖約瑟間的信任。

提香約1514年創作的【不要碰我】描繪的抹大拉的瑪利亞,讓人聯想到【逃往埃及途中的小憩】中的瑪利亞。倫敦國家美術館。照片:Bridgeman Images

同樣值得註意的是,此畫也受到喬爾喬內 (Giorgione) 的影響,他是貝裏尼的另一位門生,比提香年長約10歲。喬爾喬內開創了一種名為「情緒風景」的畫作類別,亦即在風景中描繪人物,並由風景主導作品的情感基調,而非單純作為背景。在【逃往埃及途中的小憩】中,中部遠處的大樹呼應約瑟的姿勢,同時也為他們提供庇護。

草木蒼翠的環境與埃及的景象相去甚遠,反而更像提香在經常往返威尼斯與家鄉皮耶韋迪卡多雷時沿途所見的風景。提香的早期傳記作者卡洛·裏多爾菲 (Carlo Ridolfi) 表示,提香在創作風景畫時展現爐火純青的技巧,以至於 「以往認為自己無法被超越的大自然,現在也被征服」。

十六世紀初的威尼斯是染料和紡織品的貿易中心,藝術家因而獲得前所未有的機會,能使用各種進口顏料。在此背景下,威尼斯文藝復興時期的畫家憑著運用艷麗豐富的色調而聞名,而提香也是其中之一。

「威尼斯畫家獲得前所未有的機會,能使用各種進口顏料,使他們以艷麗豐富的色調而聞名。」

【逃往埃及途中的小憩】主要采用原色,瑪利亞身穿深紅色長袍,與她坐著的群青藍色長鬥篷和約瑟身穿的亮黃色披風形成對比。

委托創作此畫的人已無從稽考,但最早的記錄是十七世紀初威尼斯香料商人巴爾托洛梅奧·德拉·納維 (Bartolomeo della Nave) 的收藏清單。根據建築師文森佐·斯卡莫齊 (Vincenzo Scamozzi) 形容,「威尼斯所有藝術大師」都曾欣賞過這個珍藏,其中包含不少於15幅提香畫作,還有貝裏尼、吉奧祖尼和委羅內塞 (Veronese) 等文藝復興時期威尼斯所有頂尖畫家的傑作。

德拉·納維逝世後,大部份收藏於1638年被第三代漢米爾頓侯爵兼第一代漢米爾頓公爵占士·漢米爾頓 (James Hamilton) 買下,然後運往倫敦。不過,身為皇家黨人的他於1649年英國內戰期間被議會處決,因此這批畫作很快便落下另一位藏家的手中。

大衛·特尼爾斯二世 (1610-1690) 【在布魯塞爾畫廊的奧地利大公利奧波德·威廉】,1647-1651年作。油彩 銅板。106 x 129 cm.。此作位於畫作中央,掛在門口右側。馬德裏普拉多博物館。照片:Bridgeman Images

漢米爾頓的藏品後來由西班牙荷蘭總督利奧波德·威廉 (Leopold Wilhelm) 大公買下,他當時正在建立當代最出色的藝術珍藏。除了購買德拉·納維和漢米爾頓的藏品,他也買下漢斯·霍爾拜因 (Hans Holbein)、老彼得·勃魯蓋爾 (Pieter Bruegel the Elder)、揚·範·艾克 (Jan van Eyck) 和拉斐爾 (Raphael) 等大師的力作。他擁有超過1,300幅畫作,並在他位於布魯塞爾的住所考登山宮的畫廊中展示。

利奧波德大公以這個珍藏自豪,甚至委托藝術家大衛·特尼爾斯 (David Teniers) 創作一系列【珍奇櫃】(kunstkammer) 畫作,描繪畫廊的內部陳設以作紀念。【逃往埃及途中的小憩】正好出現在其中一幅畫作中。大公把此畫送給表兄弟西班牙國王菲利普四世,作品現藏於馬德裏普拉多博物館 (the Prado)。

在1650年代中期,利奧波德大公移居維也納,並帶同珍藏一同入住美景宮。在1809年法國占領維也納期間,拿破侖軍隊掠奪多幅畫作,其中包括這幅提香畫作,並將之運往巴黎,直至1815年拿破侖倒台後才被送回維也納。

畫作的下一位主人是蘇格蘭地主休·安德魯·約翰斯通·蒙路 (Hugh Andrew Johnstone Munro),也是威廉‧透納 (J.M.W. Turner) 最重要的贊助人之一。蒙路離世後,他的現代藝術和古典大師畫作珍藏於1878年在佳士得的兩場拍賣上出售,其中【逃往埃及途中的小憩】由第四代巴斯侯爵約翰·亞歷山大·錫恩 (John Alexander Thynne) 購得。

作品被送到錫恩位於威爾特郡的大宅朗尼特莊園,其後一直懸掛在客廳內。畫作於1995年因被盜而備受註目,七年後被當時知名藝術品偵探卓思·希爾 (Charles Hill) 在倫敦西南部一個公交車站的塑膠袋內發現,再次引起轟動。而希爾隨即把畫作物歸原主。

因此,這幅畫作一直也深受貴族、大公和君主渴求,以色彩絢麗的自然風光和溫馨的情感而備受推崇。一如畫中人一樣,【逃往埃及途中的小憩】也經歷了一段漫長而曲折的旅程,而這趟旅程尚未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