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誌願軍果斷收兵,既符合戰爭早期就已經制定好的計劃,也是當時誌願軍為贏得援朝戰爭的最佳選擇。
從1950年10月入朝開始,到12月,誌願軍在近兩個月的時間裏與北韓戰場上的敵人展開了兩次大的戰役,並且全部取得勝利。
在接連取勝之後,緊接著,第三次戰役也將在當年年底正式打響。
由於誌願軍入朝的前兩次戰役都大獲全勝,這讓之前一直被聯合國軍壓著打的北韓方面有了揚眉吐氣的感覺,不僅如此,朝軍甚至顯得有些輕敵了。
當時,北韓方面曾有同誌提出要乘勝追擊、以求速勝的戰略,即一鼓作氣,乘勝南下,一舉突破「三八線」,順勢使北韓人民軍的兩個軍團深入南方。
這樣的戰略在當時的情況看來,無疑是有些草率冒進了。在綜合考慮當時的戰爭形勢以及敵我實力之後,誌願軍司令部還是決定采取更為務實、以求穩進的戰略。
在將戰局情況與各方想法上報中央之後,不久便得到中央指示,第三次戰役的戰場不宜向南方深入,中朝軍隊都應控制在三七線與三八線的範圍之內,並且,在此次戰役結束之後,誌願軍要向後撤退數十公裏,進行休整。
那麽,在前兩次作戰中都取勝的誌願軍,為什麽要在制定第三次戰役作戰計劃時如此謹慎呢?
首先從北韓戰局中敵我雙方的實力對比來看,我方雖然在入朝之後的戰役中接連取勝,然而,實際上我方與敵方的軍事力量相比還是相差懸殊的。
在剛剛入朝作戰時,實際上以美軍為首的敵方,對中國派出的誌願軍的作戰實力的認識還處於比較陌生的狀態,甚至對中國支援北韓作戰的決心也有很大懷疑,因此,在第一戰役時,我方誌願軍靠著對敵人較為充分的了解、正確的戰略戰術決策,以及英勇無畏的保家衛國決心,成功地給敵軍來了一次迎頭痛擊。
雖說第一次戰役時,敵軍對我方了解不多,我軍是憑借戰備充分、出其不意贏下一籌,但是,第二次戰役的較量卻是實打實的連續作戰,也正是因此,此次戰役我軍傷亡數目也很大。
當時,正值隆冬,戰場又在北韓北部,天氣十分寒冷,這更加增大了作戰的難度。在這場戰役中,不少誌願軍戰士都是在受寒受凍的狀態下堅持作戰的,很多都被凍傷了,其中受損失最大的9兵團,更是在戰役一結束,便收到上級命令進入休整狀態了。
因此,在前兩次戰役結束之後,誌願軍能夠投入作戰的部隊就只有六個軍了,大約23萬人,而當時北韓人民軍方面能夠協同作戰的也只有三個軍團,大約七萬人。
也就是說,在第三次戰役開戰之前,我方能夠投入一線作戰的兵力加起來一共才三十萬人左右。
這與當時敵方的軍事力量相較,實在沒有什麽優勢,當時僅聯合國軍在三八線附近駐守的兵力就已經有二十余萬了,除此之外,還有東線的南韓軍與美軍也在陸續趕來,因此,在作戰人數上看,我方並無優勢。
而且,聯合國軍特別是美軍的武器裝備,實在是比我方裝備先進很多,敵我雙方在火力上也是差距很大的。
由此可見,雖然敵軍在之前與誌願軍交戰中接連被挫,但是我方在兵力和火力優勢仍不明顯,而且隨著戰場的迅速南移,誌願軍的後勤補給線也越拉越長,在美軍越來越密集的轟炸阻斷下,我軍來自國內的補給線面臨重大壓力,而當地由於戰火的侵擾,本地人民生活物資也很匱乏,軍隊想要就地籌糧也是困難重重。
因此,在之後面對遭受連敗、士氣大挫的敵軍時,誌願軍依然不敢掉以輕心,深知戰場上尚存諸多對我方不利的因素,於是堅持采取穩進的戰略。
實際上,在兩次戰役的較量之後,此時戰場上敵方的戰略意圖已經比較明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