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在傳統中國畫中一個有趣的話題

2023-12-16國風

在談到傳統中國畫的構圖這個問題時,總有一個繞不開話題,那也一定就是所謂的「留白」。一講到留白,一定會有大多數人都「公認」為這個是傳統中國畫的主要特色之一,也正是有別於其他畫種的特征之一。至於「什麽是‘留白’」,幾乎大多數人都會認為,那就是在傳統中國畫畫面裏沒有被畫過的那些空白部份就是「留白」。而且,這樣的認識有一段時候似乎被成為「公認」的「認知」了。

但是,這個被「公認」的「認知」真的是那樣的嗎?這就不由得要提及兩個公益廣告。

一個是廣播電台播報的有關「公共場所吸煙」。說的是小明美術課交作業,結果只交了一張白紙。老師問小明,小明回答就是「公共場所吸煙」,其理由就是「煙吸完了,人也被熏跑了唄」。

另一個是央視播放的關於「人生要留白,要多給自己留些空間」。內容大致是一小女孩學畫傳統中國畫,當畫的差不多了,可畫面中還有空白處,小女孩就問是不是還可以畫點樹,可這時站在旁邊的老奶奶告訴小女孩道「畫面要留白才好看」,而後又指點小女孩在那空白處畫些鳥,小女孩畫了幾只小鳥後,驚嘆道「天空變廣闊了」。接下來就是老奶奶的教導,「畫面要留白,人生也一樣,要多給自己留些空間」。

聽了這兩段廣告故事,我們獲得了怎樣的知識資訊呢?是不是可以理解為在傳統中國畫中的「留白」並不應該是什麽都不畫留紙的那部份,更不可能就是一頁白紙。如果一頁什麽都不畫的白紙,可以如同廣告詞中解釋的「煙吸完了,人也被熏跑了」的結果,那是否還可以被解釋為「大霧天氣中的海景風光」,或者就是「雲霧籠罩下的山水美景」……?按此邏輯是否還可以作出更多的答案?

由此無疑可以定論,一張什麽都不畫的白紙當作一幅繪畫作品的,那是很荒唐的事情。而要使畫面變得更廣闊,還是需要在畫面裏「還有空白的地方」畫幾只飛翔的小鳥。

這很顯然,那些被「公認」的所謂的「認知」可能是有偏差的了。

要知道,在繪畫藝術作品中,不被畫過或被畫過,都只是一個表現元素,且是被普遍運用在繪畫作品裏的一種繪畫語言。因為所謂的「留白」,在畫面繪畫作品中,不是留出來的,而是由畫者按照繪畫作品的主題需要畫出來的。也並不是畫面中「空著沒有被畫過的」那一部份。我們可以這麽理解,不是把畫面都用筆畫滿了就是沒有「留白」,也不是在畫面中留出了空白處那就是「留白」。

留白可以是襯托主題的需要虛化的背景,也可以是為襯托主題給予觀畫者更多的想像空間而做的一些引導性的鋪墊……,或者就是畫面主題中的一部份。從廣義上來講,這在所有的幾乎所有優秀的繪畫作品的畫面裏,或者說所有的與視覺相關的藝術作品,都會運用到「留白」這個藝術表現語言,應該說,「留白」不是傳統中國畫中的「專用表現形式」。只是傳統中國畫在畫面中對有需要留出空白部份不用筆「畫過」或少許「畫過」,而在其他畫材的作品中都用畫筆「畫過」而已。如在油畫、水粉水彩畫作品中,在版畫和其他綜合畫材的作品中也都有表現,尤其是在攝影作品中更是有廣泛的運用。

稍微有點攝影經驗的人們,都會有過特寫攝影的實踐。而特寫攝影中有高調(背景為高亮度的,甚至為發白)的作品、低調(背景為深色、暗色的,甚至就是黑色)的作品和虛化背景的特寫作品的類別。可以說,攝影作品的效果特質分類就是來源於繪畫作品的視覺效果的特質,類似的分類。在傳統中國畫中有花鳥畫,其畫面就是一幅幅「特寫」作品,這不只限於工筆花鳥畫,大小寫意花鳥畫同樣有這樣的效果。而人物肖像畫,更是或就是人物畫,不管用什麽畫材畫作,大多都會忽略畫者對其背景的描繪,而畫者,尤其是傳統中國畫畫者大都會把背景畫面忽略不畫,或只做些簡單塗畫,或不做詳細的描繪。

講到這裏,我們是否應該給「留白」做一些正名了?

開啟中國古典繪畫理論史,在傳統中國畫史畫理裏原本沒有「留白」一說,只是到北宋中後期的文人畫興起以後,畫面出現了「簡約」,有很多作品都是只畫主題內容,主題之外的背景等大都成了「不畫部份」。而到了明清時代,出現了更多的作品都有單畫主題,周邊「不畫部份」,只作落款題字,或多加抒情抒懷的文字詞章,直到現在。這樣,我們是否可以猜想一下「留白」這個理念,是在明清那個時代出現,而真正把「留白」當作話題討論的,也應該還是清末以後的事。

回看中國古代繪畫作品,的確有許多作品中都有「留白」部份,或者說在畫面上的確有沒被畫過的部份。如畫雪景,用紙本作畫,在表現積累的白雪時必定要用「留白」的技法;當要表現冬寒白梅時,也一定會將白梅的花瓣用「留白」技法描畫。還有在花卉鳥蟲為主題的畫幅中,大多都會把主題以外的部份的畫面以留白的形式表現出來,也有用渲染方法用色或水墨皴托(由於篇幅關系,畫例不在這裏列舉了)。而在山水畫中又會用留白技法,表現天空、雲煙霧氣等等……。

其實留白在畫面中就是一個繪畫元素,同其他繪畫元素一樣,在畫幅中的排布位置就同樣需要符合傳統中國畫的構圖規律,即根據畫面表現主題需要,對畫面做疏密變化的排布,其「疏」就可以理解為「留白」。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治印(即篆刻印章),其章法原理中常運用到的就是「疏可走馬,密不可插針」法則,就是要使印面畫面在排列使達到平衡,並且還是其作品中的「氣眼」和「氣韻」、「氣勢」的體現。這是中國治印藝術的審美境界,同樣,也是傳統中國書畫藝術的審美境界。

在談到傳統中國畫的構圖,最繞不開的確實就是「留白」的運用。作為專題,在這裏不過多地長篇討論,只希望畫者和賞者,在其藝術實踐中,對此有深入地探究和思考,而不要簡單地只看作畫面中那些沒被畫過的部份,也不要認為留白的部份越多作品就越高級。關鍵還是要看畫面表現的主題是什麽,留白處在畫面中的作用是否有襯托主題的作用——不管是「畫過」或者是「沒有被畫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