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得道者為何要「塞其兌,閉其門」

2023-12-22國風

【道德經】第五十六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知者,也可解釋為智者。感悟道藏,或者說悟了道的人,無法把自己對道的感悟準確表達出來。「道可道非常道」。修道,大多情況下是個體體驗,即使說出來,聽者也無法感同身受,甚至帶來一些誤會和曲解。

【道德經】第十五章,描述 古之善為道者給人們的印象:「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其若淩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渾兮其若濁。」行為怪怪,難以被大眾所理解,是因為修道者為遵循道統,而對自己行為約束所致。

那麽,而今的得道者又如何自處呢。「 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 。堵塞嗜欲的口徑,關閉欲念的心門;收藏智慧的鋒芒,解除世事的紛擾。做到生性恬淡,自律和善。修道者自我約束的自律行為,不能理解要與世隔絕,做獨善其身的隱士,而做外表和姿態的行為調整,調整目的是為內修提供更多方便。

「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玄同,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感悟道體、道理、道真,需要在這一層面上做功夫。這一層面,我的智慧之光,即是眾生智慧之光,我的微塵世界,同於眾生微塵世界。大悲同體,體恤眾生之苦,行善積德,於眾生和為一體,無凡無聖。

唐末五代的時候,有一位在家修禪者叫張拙,作的一首偈子:

光明寂照遍河沙,凡聖含靈共一家。

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才動被雲遮。

斷除煩惱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

隨順世緣無掛礙,涅盤生死等空花。

這首偈子,表述的是開悟之後,要保任大悲同體,以眾生之心為心,逐漸消磨分別,度量習性。

「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道體是一統的,是圓融無礙的,得道之人當得大圓滿境界。

前文講「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表面特征於眾有所不同,但其內心需做修復,滌除親、疏,利、害,貴、賤等等分別之心。以天下眾生利益為尊貴,做人行事,隨順因緣,自然表露出委曲、柔弱、和氣、恍惚、無為等,相關的道體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