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以下三種認知,是一個人覺醒的征兆,比勤奮更重要!

2024-06-11國風

文學批評家金聖嘆贊道:「【莊子】是第一才子書。」

詩人聞一多則說:「中國人的文化上,永遠留著莊子的烙印。」

在莊子的作品中,【秋水】獨樹一幟,以浪漫的想象,記載了一個個打破認知的寓言故事。

如果你正身處困境,內心迷茫,感覺自己被困在現實的牢籠中,不妨讀讀【秋水】。

讀懂了【秋水】,你會發現:我們這一生,都在為認知買單,而只有不斷突破認知盲區,才能真正成就自我。

認知不同,眼界不同

很喜歡莊子【秋水】裏的一句話:「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

其實,我們所生活的環境塑造了我們,也在一定程度上局限著我們。

生活在井底的人意識不到大海的遼闊,夏天的蟲子也體會不到冬天的寒冷。

我們曾以為,自己目之所及就是全世界,直到一次次打破認知,看見了更廣闊的天地,才意識到自己的認知有多狹隘。

【秋水】的開頭就講述了一個關於打破認知,開闊眼界的故事。

秋天到了,小川、溪流都爭先恐後得匯聚到了河流中。

一直生活在黃河裏的河神,欣喜若狂,以為世上所有的美景,都匯聚在了自己身邊。

直到他順著河流來到東海,望著無邊無際的海面,才終於意識到自己之前的狂妄有多可笑。

於是,他自嘲道:「從前知道許多道理,覺得別人都不如自己高明。

現在親眼看到大海的遼闊無邊,如果我沒有來到大海,會永遠局限在自己的小天地中,被得道的人嘲笑。」

河神是幸運的,偶然遇到大海,揭開了更寬廣世界的一角。

在拓寬眼界的同時,也突破了自我認知的邊界。

之後,河神更是遇到了貴人海神,在他的幫助下,不斷突破自我認知。

有人說:「不要活在自己的認知中,不接觸新事物,不打破自己認知的人,會漸漸在自己的圈子內故步自封。」

擁有怎樣的認知,就擁有怎樣的眼界。

認知低的人,容易固執己見,被困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

認知高的人,不斷提升自我,邁向更為寬廣的人生。

認知不同,選擇不同

有一天,莊子正在濮水邊釣魚,怡然自得。

這時,楚王派了兩位大夫來找莊子,希望他能出山,協助自己處理國家大事。

莊子卻不為所動,依然專心釣魚,只是對兩位大夫說:

「我聽說楚國有一只神龜,活了三千多歲,死後被供在廟堂上。

這只神龜,是更希望自己死後,由於留下骨頭而顯得尊貴?

還是寧願拖著尾巴在泥巴瑞生活呢?」

兩位大夫想也不想地說:「當然是更願意拖著尾巴在泥巴瑞生活。」

莊子點點頭:「比起在廟堂之上,我也是寧願拖著尾巴在泥巴瑞爬。」

在莊子眼中,與其在朝堂上追逐名利,不如回歸江湖,自在地感受真實的生活。

這世上,有人追求名利,有人更愛自由;有人心懷遠大,有人向往平淡。

認知不同的人,選擇的生活方式也天差地別。

作家劉同曾分享過一個故事:

他有一位朋友,某天她從大城市離職,棄用手機,只留下一個固網電訊與外界聯系。

這位朋友回老家的村子裏,從頭開始學習水墨畫。

許多人不理解她,她卻始終投入地畫畫,不為所動。

劉同拜訪她時,也被要求不要使用手機。

劉同看著她專註地在紙上一筆一筆勾勒出群山,感覺到了一種生活的愜意。

他忽然意識到,按自己的想法生活,能重獲內心的平靜,焦慮也會逐漸消失。

每個人的認知不同,活法各異,對幸福的定義也不盡相同。

不在意外界的看法,過著自己向往的生活,又何嘗不是一種幸福呢?

認知不同,命運不同

【紅樓夢】中,探春、惜春、迎春三姐妹,都很有才華,卻由於認知不同,命運截然不同。

探春身為賈府庶女,被孫姨娘嫌棄,卻很有主見。

憑借自己的認知,將一手爛牌打好,躲過了賈府慘敗的災禍。

惜春在賈府就像小透明一樣,在看透人情冷暖後變得冷漠,卻從沒想過改變處境,最後選擇出家為尼姑。

迎春身為長姐,卻懦弱沒有擔當,不敢得罪任何人,只想安穩地過日子,連被家奴刁難也不吭聲,最終因家暴慘死。

賈母辦八十大壽時,賈府已經敗落,府中財產也所剩無幾。

王夫人實在湊不出錢來送禮給賈母,不得不把幾箱銅錫物件,拿去賣了三百兩。

王熙鳳則把自己的金自鳴鐘賣了填補家用。

雖然賣了足足有五百六十兩銀子,可這些錢不到十幾天,就花完了。

探春卻十分清醒,知道賈府正在坐吃山空,繁華只是表象。

她關註家族命運,意識到賈府這樣揮霍下去不是辦法,便想盡各種辦法賺錢。

她放下身段向賴大家管理園子的辦法,提出把大觀園交給賈府的幾個老婆子管理透過園子每年賺利息的辦法,贏得了大家的贊賞。

當幾位姐妹們還在玩樂時,她就已經學著管家了,在王熙鳳生病時,共擔管家的重任。

最終,探春憑著清醒的認知,雷厲風行的行動,一點點贏得他人尊重,實作自己的華麗逆襲。

電影【教父】中說:「用一秒鐘內看到本質的人,和半輩子也看不清一件事本質的人,註定是不一樣的命運。」

阻礙我們前進和提升的,從來就不是能力和才華,而是低層次的認知。

認知高的人,能清醒地意識到自己的處境,進而從困境中逆襲,打破命運的桎梏。

作家霧滿攔江曾說:「人的認知就像一個漏鬥,越往下,所見越少,機會越少,越是感受到不公;越往上,所見越多,機會越多,越是感覺世界美麗,風光無限。」

突破認知的藩籬後,我們會發現,人生豁然開朗,曾經困住我們的那些高墻,也轟然倒塌。

【秋水】這篇文章中,那些看似離奇的想象,藏著關於認知與命運的智慧。

原來,認知不同的人,看到的風景不同,邂逅的人各異,命運的走向也各不相同。

縱觀那些打破困局的人,不過是在成長中勇敢突破自己的認知,在前行中不斷開拓自己的眼界,在人生中緊緊握住自己的命運。

作者 | 幕燈·風莯喬,偏愛文學、熱愛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