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中華正音倡議 || 001廢止【中華通韻】案

2023-12-31國風

瑯玡大策論

如今世界

資訊駁雜紛擾

文化主脈待彰

是以學人建策瑯玡

發根本之宏議

論復興之通途

平是非之曲直

寄士心與蒼穹

001

廢止【中華通韻】案

【中華通韻】者,吾國惟一官定韻書也!承有司之威頒行以來,時人駁議萬千,詩家束之高閣,推廣三年而不能行也。學人察其於文化傳承之大害,作【廢止中華通韻案】,論其是非,以正文風。

官定韻書,乃吾國文化之重器,自隋唐以至明清,盛世國家必遞修之,以爲當世正音之準繩,功令試貼之規範,文治典冊之高標。蓋因語言文字者,文治之載體也,傳承之基石也。華夏文明五千年不絕者,韻書之功誠不可沒也。

時有【中華通韻】,名爲通韻而不明音韻之理,不合古今聲韻變遷之數,冠以中華而不知傳承大義,不顯中國文化一貫之旨。今倡廢止!

或問曰:既已不行,何必廢之?

曰:國家立韻,茲事體大,必待海晏河清,必期一貫古今,一統南北,以立文化統序,乃承千古文明。此僵死之冊,僭國韻之名,變亂綱紀,貽誤學子,卻堂皇立於廟堂之上,誠爲時人之大恥辱也。況而今日,國之文運方興,豈容斷代死韻,淆亂唱衰!故拍案而起,鳴警世之鐘,倡掃屋除弊,以祝大中華國家長盛,以正新時代人文風氣也!

今考鏡韻書淵流,本中國文化大義,辨古音音韻之數,申斷代傳承之別,以彰明該書於時代之弊,於文化之害也。

第一章

辨古音音韻之數

中華通韻,定韻之數十五而閏一,於古無征,於今無實,實不堪當國韻之名。

其或辨曰:通韻之數簡,正爲簡易之道也,與當今口吻相契,與詩騷韻數約合,何必苛之太甚?

答曰:音韻之數何來?本乎天地,應乎人文,合乎淵流。詩經諧聲之音何以簡約?切韻洪武之音何以繁復?非只數碼繁簡,皆由韻道也。

天地有道 陰陽不紊 音韻有數 千古一貫

泰古

泰古之時,人聲與猿吠無別,雖能作啊額之聲,然徒爲直喉而出,混沌元音也。其後靈光乍啟,口吻日清,方寸之地,漸有包舉宇內之勢。自是陰陽與時大作,混沌元音生唐登二部,猶太極之生兩儀,後有四象八卦之變,而分東青冬千等部,卒爲上古之十部十四音,恰合大易之數,生發之理,遂成華夏五千年不斷之雅音大本也。

先秦

泰古但爲元音,其後有緩急曲直之別,乃有陰陽入三分,如唐部陰聲有華,陽聲有唐,入聲有鐸。「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此章即爲唐部入聲韻。正音十部十四音,以陰陽入推古音分韻之數,則出入於三十四韻。詩經諧聲時代,雖無專門韻書,然有經師傳承,文獻備載。後世學人以詩騷謹慎求之,以擬音反復辨之,其數皆與十部三十四韻相近,古音之數已明明如也。

魏晉

兩漢魏晉人文日盛,音韻條例日清,聲韻之數由簡而繁,一如大椿生長,根深莖勁,枝開葉散,蔚爲大觀。以三十四韻約略推之,調分平上去入,鴻細列爲四等,則此時分韻之數約爲兩百上下。

隋一統天下之時,南北亂世更叠已久,韻書蜂出,未知孰是,音韻傳承之駁雜甚矣,亟待同文正音,以暢文化交通。乃有通儒學者八人論韻,辨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昭明聲韻一貫之旨。法言執筆完書,正合時代之需,【切韻】由此大出,一劍封神,其數一百九十三韻。

兩宋

其後歷朝遞修增補,至宋【廣韻】乃有終定,爲兩百六韻。比之古韻,數已大繁,蓋南北正通,古今匯存,非簡單顧及一時口吻也。後平水簡韻,合爲百六,已乖切韻之旨。

明清

宋亡元亂,文化折翼,消沈待興。朱明奮起,雖始於草莽,但有文化復興之誌,禮樂衣冠終成一時風範,國際圈粉無數。惜韻書之修【洪武正韻】,非古非今,雜糅南北,後世譏爲阿世之書。明初復興文化不明所由,明末士風日敗,亦大明卒亡之文化根由也。雖如是,此韻之數仍得七十有六。

清季復古,康熙官定【音韻闡微】,又轉風向,遙接切韻平水,然其定音制切則失一貫,故事無數,待後分說。

盛世官定之韻書,以何爲數?當以大道爲數也。萬物之始,大道至簡,衍化至繁。古今一貫之旨不變,是以尊古韻之道,合經典之用,亦恰時人之音,必依體系爲之乃能得也。

中華通韻之數何來?盡棄古今一貫正音之數,惟從日常口語定韻,以隨白話寫詩之便,並韻直簡爲十五,數不過上古詩騷三十四韻之半。而今時代已至二零二四年,大千世界,命名之廣博,古今之發現,中外之交融,更繁復於所有前代。國韻之用,豈祇白話詩一途哉?試問國子讀千古經典,誦百代文章,以通韻十五之簡,可至乎?

第二章

申斷代傳承之別

其或辨曰:當世之韻書,古有平水,今有通韻,二者並列,豈不宜古宜今哉?通韻實不礙傳承也,何必廢之後快?

答曰:夫傳承者,以千年不變之文化內核,承古而立今也。今之通韻但憑口語,草草而作。或有舊韻,三百年未修,若存若亡。從今而不立今,存古而不承古,是斷代而非傳承也。

傳承重器如韻書者,列於經部,必以備載華夏五千年文字音聲之道,樹立一國文化之綱紀爲宗旨。盛世第二個百年,五特性二結合高義大張,崇文尚道之旨已明,時有此斷代之書,於文化之害,譬如大屋新梁有白蟻之穴,不掃屋除弊,難明時義於國人也,難立傳承之統序也。

通韻

雅方不辨 音韻失諧

非古非今 是謂斷代

中華通韻韻目表

是書也,其名通韻,而實爲斷代之書者,昭然也。

其一,文化由此斷絕也!

雅言十四音,乃貫穿古今音韻之綱領也。唐登二部,音出太古,造分陰陽,如父如母,孳乳十四音,如兒如女,其界分明,如人倫大經之不可亂也。

正音之韻傳千古,乃中國文化特出之高標也。誌士懷之,用舍行藏,一貫古今,淵流明矣,界線判然。故有青東一語,如青蔥,如玲瓏。方言之韻存一時,陰陽無疆限,歸韻時十四音互有淩犯,故有唐登之混、東冬之變也。

若中華通韻,雅方不辨,惟重時語,混亂大經,難免四聲不全,鴻細不論,陰陽不別,兩百韻之數損之再損。觀其十五韻,如東冬入雍,青登入英,但憑今日口語之音妄作合並,正音一貫之旨蕩然無存。又以兒化音列韻湊數,此乃民國新創,入韻多有不類,通韻亦自言此韻字僻,臨文多不用也。

其韻之病,不可盡數,說話俚歌或可施用,但何以繼經典傳文化哉?深入傳承,首當於傳承斷裂處理清也!

其二,文化由此創造也!

斷絕正音統系,自爲創作之韻,創造乎?造瘡也!

若通韻之安恩英三韻,安與煙同韻,恩與因同台,丁與登同列也。古韻本自有別,今讀亦不能韻。不合古韻,不諧今音,非古非今,誠可笑也。

遊離音韻統序之外,自爲系統,若突變滋長之細胞,小者疥也,大者瘤也,惡者癌也,宜辨癥清瘡,或汰之,或序之。若任其滋生,出離傳統,久之,文化大統則有病入膏肓之危矣。

君不見,通韻之是非比之洪武舊事,實又次之。洪武雖名爲正韻,頒行之後,禮部取士仍遵平水,終明之世不能行於天下,徒爲後世笑柄。洪武以再造中華爲己任,然文化絕非一代私造,必以歷代傳承之正學爲綱,乃能溝通古今,辨明雅方,時善生新。

【通韻】居廟堂之位,荷官修之名,棄五千年音聲之道而自爲家法,將一國之文化導向流俗,與當今中華文化復興之旨,時代發展之需背道而馳也。是故,通韻頒行三年以來,學者鄙之,時人議之,修訂者但曰:「知古倡今、雙軌並列,今不妨古,寬不礙嚴」,實則無以示正,乃以並列之策惑亂學人也。

切韻

音全義足 韻正情通

古今一貫 方爲傳承

自隋唐立韻以來,切韻以其合華夏音韻之數,變遷之道,故音全而義足,韻正而情通,乃爲歷代韻書之範。此書當中古而出,實爲中夏音韻之脊梁,故垂憲文壇千四百年而不衰,凡論音者莫不宗之以探古今。

音全義足

所謂音全者,乃涵古今音韻之脈絡,納上下方國之音聲。切韻之分韻定音,遵十部十四音之綱領,以四聲爲統,以鴻細爲衍,而得陰陽五十六韻,入聲三十二韻,聲類三十七,小韻三千八百余,爲歷代之最。古今方國之音盡在其中,歷代經典之義備載俱足。以古音三十四韻探源尋本,可溯三王典籍,詩騷之韻;以切韻兩百韻定音別義,可有精微之辨,知音之樂。學人於分合之間可上探古音,下定今音,一貫文化之道也。

韻正情通

所謂韻正者,陰陽大經不紊,本音轉音畫然,同韻以四聲相承示口耳調音之法,鄰韻以鴻細之變明聲韻通轉之理。合之於十部十四音,陰陽不亂,界分有定,如東冬談覃。衍之爲二百韻,通轉正變,鴻細井然,如陽唐庚耕。切韻序曰:「欲廣文路,自可清濁皆通,若賞知音,即需輕重有別。」蓋言明此通轉正變之道,臨文用韻,則可聲韻相諧,韻至情通也。

然切韻書雖完備,而厥法不傳,自隋至清,雖遞修紛紛,仍有平水之並,洪武之簡。百年以來,華夏滿目瘡痍,誌士仁人急於救亡圖存,著力於效歐美,學東瀛,棄五千年文化如敝履。鼎革之後,百廢待興,無暇顧及文化傳承之事。若非主席好格律,諸老通古調,今日已無平水,遑論切韻。

今國家於文化斷代百余年之後,復續傳統,人心思進,文化復興之勢勃然。正當以雅音爲則,以切韻爲範,論南北是非,古今通塞,一國聲韻之理道可貫,文化傳承之正途可明也。

結語

落筆千言,心猶未平,乃正色曰:

夫泱泱華夏文明,上下五千年,綿延不絕。其守正者,得古今一貫之旨也。中華通韻,冠一國通韻之名,既無正音之實,亦無傳承之功。一國之通韻不通,無以示正,而致華夏聲韻之道愈加晦暗,文化復興之路更爲曲折。今文化將興,務必廢之!以掃除舊弊,正本清源,明傳承之統系,立一國之正音,續華夏之文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