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科目三」進修手冊:全網都跳的科目三到底是什麽?

2023-12-13國風

本 文 約 5200 字

閱 讀 需 要 13 分 鐘

近日,「南韓人跳科目三」沖上熱搜。在網絡流傳的一段短影片中,五個南韓男中學生在畢業晚會舞台上扭胯搖花手,背景音樂是中文國風歌曲【一笑江湖】。表演者伴隨著「劍起江湖恩怨,拂袖罩明月」的音樂節點左右搖擺,聽取台下「哇聲一片」。

中國抖音神麴「科目三」的風,終於還是吹到了北韓半島。

「南韓人跳科目三」沖上熱搜。來源/新浪微博截圖

實際上在此之前,「科目三」早已順著網線火遍了大江南北。在短影片平台抖音上,光是「科目三舞蹈」這一個話題已有三十多萬的參與量、高達八十多億次播放。對「科目三」的魔性舞步感到上頭的不僅有中國廣大網友,還有來自日本、菲律賓、俄羅斯、英美等各國的男女老少。

「科目三舞蹈」走向世界。來源/新浪微博截圖

「科目三」舞姿簡單但瀟灑,不講究舞台布置和穿著打扮,跳舞者僅需跟著經典BGM【一笑江湖】的節奏任意伸展四肢,扭動身體,掌握住腳步絲滑、手搖成花、胯部扭動搖擺出三個「絲滑小連招」,再加上半崴不崴的足內翻這個動作的精髓,就能輕松獲得「廣西老表們」的認可。

「科目三」舞姿簡單但瀟灑,不講究舞台布置和穿著打扮。來源/嗶哩嗶哩截圖

但為什麽是廣西呢?


因為這套絲滑連招小舞步正是起源於廣西,網友們由此衍生出「廣西人必考的三個科目」這一話題:駕校有交規理論、場地駕駛和道路駕駛三個科目,廣西則是唱山歌、嗦米粉、跳舞。

這三項本領如同駕照考試流程一般,成為每個廣西人必備的人生技能。

廣西「科目三」前進演化史

「科目三」這套魔性的舞步究竟起源於廣西何處?正如同武林中最高境界的秘籍一般,江湖上只聞其招數,而創始者卻早已不可考。到如今,「科目三」的起源有三種說法:

一是說源於廣西梧州的一場婚禮。當地人載歌載舞,自創了一套舞步來代替「婚鬧」,慶祝新婚夫婦喜結連理。這套舞步的特點是上下身分工合作,上身微拱,借甩手做出不同動作,下身靠左右搖晃,達到看似沒有重心但實際上全靠核心的漂浮狀態。這段舞蹈後經社交平台的改編和傳播,配上節奏感強的DJ歌曲,瞬間憑其隨意灑脫的步伐火出廣西。

第二種說法指向廣西當地某KTV名為「路易十三」的包間,人們在唱歌的時候跟著旋律創作出一段舞蹈,「路易十三」也漸漸演變為「科目三」。

第三種說法則為「科目三」和駕考的關聯提供了解釋。一個廣西小夥透過駕照考試後興奮不已,在車管所外秀了一段舞,被拍下來傳到網絡,這段「駕照考試標準姿勢」也由此被冠名為「科目三」。

「科目三」創始於廣西已成為不爭的事實,但這幾天,「科目三」在火鍋店的傳播又讓這個「廣西特產」再次成為全民熱潮,並得到許內送流量備援容錯機制串流媒體的關註。

據【南風窗】報道,「一頓要吃八碗飯」和「關你西紅柿」兩位抖音博主在某連鎖品牌火鍋店穿著服務員的衣服,卡著音樂節點左右搖擺、雙手交叉疊換,表演「科目三」,一支影片收獲近300萬點贊。一周內,「海底撈科目三」的相關話題先後登上抖音、微博和百度熱搜。隨後,越來越多的明星、網紅、網友也參與到「科目三」的挑戰中。

【揚子晚報】發文表示,「科目三」的再度爆紅與火鍋店的行銷分不開。如今,一邊吃著熱氣騰騰的火鍋、一邊看服務員跳「科目三」,逐漸成為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在消費時的附加選擇,甚至有部份服務員因為舞姿格外出眾,成了「門店招牌」,檔期爆滿。

「一頓要吃八碗飯」和「關你西紅柿」兩位抖音博主在某連鎖品牌火鍋店穿著服務員的衣服,表演「科目三」。來源/抖音@一頓要吃八碗飯,@關你西紅柿

廣西「科目三」雖然是現今社交平台的新鮮產物,但我們卻能從「科目三」的舞步裏品味出不少熟悉感。重復式的身體擺動、旋律單一但快節奏的伴樂,甚至用人海戰術以及富有變化的舞蹈者隊伍來營造氣勢,講究的就是一個氛圍。

縈繞於「科目三」那股沒什麽美感但讓人上頭的土味,實際上類似於十年前流行的「社會搖」。

據【中國青年報】報道,早在二零一四年,當時的短影片平台「美拍」就發起了一個名叫「全民‘社會搖’」的活動,兩周內吸引了一百零二萬人參與,並成功申請了吉尼斯「最大規模的線上自創舞蹈影片集」。自此,中國網絡影片、網絡直播的野蠻成長,為這一表演形式的發展提供了深厚的土壤,「社會搖」開始席卷各大影片平台,成為土味潮流文化的關鍵詞之一。

「社會搖」開始席卷各大影片平台,成為土味潮流文化的關鍵詞之一。來源/嗶哩嗶哩截圖

在流量的異化下,「社會搖」成為一場巨大網絡狂歡的載體,一些價值導向低俗的亂象滋生。經過整頓之後,「社會搖」逐漸向形式多樣的「行為美學」發展,並與新一代年輕人的「造梗文化」產生交集,演變為一種新奇的網絡亞文化文藝現象。

典型的「社會搖」表演主要以胯為核心,雙腳站立不動,下肢、上肢與頭部隨著音樂節奏做出大振幅、重復式的搖擺動作。基於這一動作要義,「社會搖」也在網友們的創作下衍生出不同流派。例如「影流之主派」——用短影片軟件的分身特效把自己分成三個人同步晃動身體,動作簡單重復但魔性洗腦;「猛男版新寶島派」——六位菲律賓大叔舞者在小巷的昏暗路燈下舞步靈活,經典動作是如切菜一般鏗鏘有力的雙手交叉和絲滑順暢的滑肩扭胯,這支舞蹈影片也成為b站第一支播放量過億的影片。

猛男版新寶島舞蹈影片成為b站第一支播放量過億的影片。來源/嗶哩嗶哩截圖

這些火爆網絡的尬舞,實際上都是廣西「科目三」的孿生兄弟,它們以有序的佇列、充滿節奏與氣勢的伴奏、毫無美感但放飛自我的重復式肢體語言,從邊緣的個體審美,演變為流行網絡的土味泛大眾審美。

回望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中國城市化和全球化之路並列向前的數十年時光,每一代年輕人實際上都會經歷熱舞的沖動。改革開放後的城市青年在大眾傳媒和消費文化裏,形成了迪廳(Disco Dancing)潮流,也就是所謂的「蹦迪」。透過對國外交誼舞、霹靂舞等舞蹈風格的直接模仿,人們在紅紅綠綠的彩色旋轉燈球之下搖擺出八九十年代的青春。而如今的廣西「科目三」,正是老舞廳消失後人們在互聯網之上重新開辟出的一片自由舞台。

人們在紅紅綠綠的彩色旋轉燈球之下搖擺、跳舞。來源/pixabay

廣西必修科目進修手冊

了解完廣西「科目三」的前世今生還不夠,要想成為一個合格的廣西人,還有許多「科目」需要過關。

必修科目一:唱山歌

在廣西,如果「唱山歌」真的成為一門學問,那麽這個全國人民家喻戶曉的名字,一定會被公認為這門科目的「學科帶頭人」,這個人就是有著「歌神」「歌仙」之稱的劉三姐。而以壯族為首的少數民族同胞,則是這門學科的「優秀學生代表」。

影視劇中的劉三姐。來源/電影【劉三姐】截圖

據西漢劉向【說苑·善說】載,楚國令尹鄂君子晰舉行舟遊盛會,突然聽到一陣陣悅耳的歌聲,一打聽,那是當時流行的【越人歌】。後經考證,這是一首壯侗語族語言的古老民歌,在壯族先民中廣為傳唱。【太平寰記】也有昭州(今廣西平樂)「男女盛服,聚會作歌」的記載,可見壯族人自古就鐘情於以歌代言,以歌行樂這種原生態的浪漫。

壯族在古代沒有形成統一的文字。因此交流感情,傳播民族文化,只能用歌作為載體。過節喜慶之時,大家高興,就聚在一起,唱歌以樂;擇偶時,不知對方底細,就用歌來探詢;勞作時,累了乏了,就用歌來消解;農事節令,怕後人記不住,就用歌來記;哪怕是問路,善歌者也是用歌來問……在壯族地區,仿佛空氣裏都是音符,大地上都是琴弦,時時刻刻都有歌聲應和,此起彼伏。

能歌善舞的壯族青年。來源/新華社

壯族人還專門為唱歌設定了固定的活動形式——歌圩,壯語稱之為「圩歡」「窩坡」。歌圩自宋代始流行,宋代周去非的【嶺外代答】有記載。人們在歌圩主要做三件事——交友擇偶、比試賽歌、自娛自樂。普通的歌圩沒有固定的時間和地點,凡是遇上婚嫁、廟會、新屋落成等吉時,就是人們放聲高歌之時。

而節日性的歌圩一般在農歷正月至五月,秋季八、九月間的節日裏舉行,在村莊交界的空曠田野或坡地上,少則一兩千人,多則上萬人。

其中最隆重的歌圩,當屬三月三歌圩。三月三本是壯族紀念先人,祈禱五谷豐登的一個傳統節日,有拋繡球、放花炮、演戲等民俗活動,但其中以歌圩最受矚目,因此這天也有「歌圩節」或「歌婆節」的別稱。

壯鄉喜迎「三月三」,孩子們在廣西南寧市濱湖路小學表演民族舞蹈。來源/新華社客戶端

怎麽學會唱山歌?廣西的山歌需要掌握三個要領:一是丹田有力,字正腔圓,因為古時唱山歌的往往是在田野山間的勞動者,他們或持刀砍柴,或彎腰鋤禾,因此要口鼻盡張,氣息飽滿隨著勞動的節奏而歌唱。二是音調高昂,節奏自由,在山間田野歌唱,沒有樂器伴奏,所以想到哪兒唱到哪兒,讓洪亮的歌聲傳遍山林。三是歌詞對仗,「想妹昏,十根肝腸斷九根」「人逢喜事精神爽,恭喜主人接新娘,大紅喜聯貼村上,我們今天來捧場」,這種表意直白但長短交錯、規整勻稱的節奏,才能朗朗上口,讓聽者「上頭」。

必修科目二:嗦米粉

「嗦米粉」這個科目聽起來簡單,但其博大精深的程度遠超外省人想象。

廣西人對米粉情有獨鐘,但由於各地的鹵汁和配料不一,造成了米粉種類的繁多,可以說每座城市都有一碗屬於自己的粉。南寧的老友粉、桂林的桂林米粉、柳州的螺螄粉、武鳴的榨粉、賓陽的酸粉、欽州的豬腳粉、桂平的羅秀米粉、玉林的牛巴粉、梧州的牛雜粉……其背後蘊含著侗族、苗族的「酸」文化,壯族傳統的「稻作」文化,瑤族的「辣」文化和漢族的「鹵」文化,若要搞清楚這些粉的風味差異,則需要味蕾無數次的實地考察。

桂林米粉。來源/紀錄片【廣西的味道】截圖

賓陽酸粉。來源/紀錄片【廣西的味道】截圖

米粉這一「快餐鼻祖」,最早可以追溯至秦始皇統一百越之時。由於秦軍征戰百越的士兵大多為西北人,飲食結構以面食為主,到了盛產稻米的南方,夥夫為照顧士兵口味偏好,就用大米做出「米面」,也就是今天的米粉。

後世在此基礎上,把米粉嗦出了花樣。唐朝的烹飪書【膳夫經手錄】記載,人們把羊肉蓋在米粉上,又用「五味汁」作澆頭,再以椒、酥和之,簡簡單單一碗粉,也蘊含了不少高超的烹飪技法。但要說起滋味奇特的粉,就不得不提到螺螄粉。螺螄粉起源於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柳州街頭,它由當地特有的軟滑爽口的幹切粉,加上酸筍、木耳、花生米、油炸腐竹、蘿蔔乾等配料及濃郁適度的酸辣味和煮爛螺螄的香料湯水調和而成,集酸、辣、鮮、爽、燙於一體。

柳州螺螄粉。來源/紀錄片【廣西的味道】截圖

廣西人有多愛嗦米粉呢?在清朝初年,廣西人可以為了一碗粉,長途跋涉去趕集。當時,為了穩定邊防和發展經濟,清政府將廣西的 圩市向左右江流域和邊境擴充套件。為刺激街圩的發展,廣西提督曾發放「米粉錢」來吸引邊民聚居經商——來隘口趕圩的群眾,每人賞賜銅錢5枚,免費施米粉一碗。可見米粉在廣西民眾的餐飲中,顯赫地位自古就難以動搖。

必修科目三:絲滑連招小舞步

廣西的第三項科目,當然就是跳舞了。但如果你以為廣西人只會扭胯搖花手,那就大錯特錯了。

中華文化燦若星河,廣西以其獨特的嶺南文化自占一隅,並在歷史演進中既保持了自身的獨立性,又在相容並蓄中形成了民族融合的局面。這個多民族聚居的邊疆地區,聚集了壯、漢、瑤、苗、侗、毛南、回、彜等十余個世居民族,有著非常豐富的民間傳統舞蹈淵源。依據生產方式的不同,廣西的少數民族民間舞蹈動作元素大都從生產生活中提取,如壯族提取於農耕文化的【螞箉舞】【扁擔舞】,漢族的【欽州采茶舞】,瑤族從狩獵中獲得靈感的【盤王舞】【跳甘王】等。相比之下,「科目三」的絲滑連招小舞步,在這些民族舞蹈面前,不過都是些基礎動作罷了。

壯族【扁擔舞】。來源/節目【舞蹈世界】截圖

但「科目三」在世界範圍內的風靡卻讓我們看到,文化未必需要完全拘泥於高雅,多元的文化現象才能感染更多的受眾。

中國地大物博,每個省市或許都有自己的「神技能」和「科目三」。吉林人的「單腿驢」、內蒙古人的賽馬、天津人的攤煎餅果子……

參考文獻:

中國青年報:【我們為什麽喜歡「科目三」】

揚子晚報:【「廣西科目三」爆紅網絡,是土味低俗還是快樂至上?】

浙江日報:【「科目三」,為啥能火到海外?】

南風窗:【「科目三」又土又尬,為什麽爆火】

嚴風華:【廣西世居民族文化叢書 壯行天下】,廣西民族出版社。

郝誌闊,時吉力,馮盟:【淺談廣西米粉文化】

何元凱,周超,郝國強:【飲食文化敘事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廣西米粉文化溯源】

於瑮:【廣西舞蹈文化】,廣西人民出版社。

來源丨國家人文歷史(文/關禾)

編輯丨甘小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