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在數碼與感知交織的世界中探索詩性

2024-01-06國風

2023年7月3日,人類創造了12萬年以來的最高氣溫,當天全球平均氣溫17.01攝氏度。但是,7月4日、7月5日的酷熱很快就讓前面這項紀錄作古。人類和天氣的關系在日益緊迫的垂危現實中變得更加緊密。在北丘當代美術館的委任作品【氣候病】(2023)中,新媒體藝術家侯江南與胡昀合作,以天氣互動動畫的方式討論了氣象與人類歷史之間的關系,以及殖民史視角下的環境史問題。作品根據中國南京的即時天氣數據顯示相應雲圖,在展廳宛若瞬息萬變的內部氣候一般發生變化;在畫面上方飄蕩的各類雲朵影像由藝術家從一組清宮銅版畫中提取——它們來自清內府宮廷滿族畫家伊蘭泰奉乾隆帝旨繪制,並由中國工匠雕刻的【西洋樓透檢視銅版畫】,後者描繪的物件正是侯江南故鄉的景觀——北京郊外曾經顯赫一時,卻最終在19世紀60年代被英法聯軍摧毀的圓明園。

【氣候病】靜幀

2021年,從帕森斯設計學院Design & Technology碩士專業畢業後,侯江南開啟了其跨學科的職業藝術家生涯。而在此之前,她已經是在設計、品牌、專案管理領域擁有多年實踐的新媒體藝術家和設計師;此外,她的身份還包括VJ與音樂制作人。她使用生成式藝術與演算法創作,試圖在數據、影像和感知交織的世界探索詩性。

侯江南的部份創意編程和生成藝術作品

侯江南始終關註如何在數碼技術與現實直接締結聯系,並討論技術現實如何最終與身體性發生關系。在The Beaks(2021,本片獲得2021年5月洛杉磯國際電影節獨立短片節的最佳實驗短片和最佳視覺效果提名)中,她回應了疫情期間被區隔的身體困境,以及此種區隔造成的中間地帶為創造性提供的可能。藝術家制作了一系列形似鳥嘴的面具裝置,在這一義肢構成的狹長空間中,人們得以「釋放內心的不安全感、不信任感、脆弱性並與壓抑作鬥爭」(藝術家語);而在其較早的作品Flow Field of Energy(2018)中,侯江南就已經就上述悖反性展開討論,以視覺化的方式表現了文身造成痛感對於身體的積極療愈;在Emergence(2018)中,藝術家討論了數碼技術與生物內容之間復雜的聯系,在人工智能不斷對人類現有認知體系造成挑戰的當下,如何從身體-技術的二元對立以及法雷迪·詹姆遜所謂「語言的牢籠」中掙脫,最終超越人-生物-機器之間的「天然」界限,亦是侯江南在作品中留給觀者的問題。

The Beaks 海報

如何使用新媒體語言進入歷史,從而讓觀眾產生「情動」,體現在侯江南參與的多個博物館專案中。在紐約JACKIE ROBINSON MUSEUM的委任專案(2022)中,侯江南作為體驗設計師參與的互動裝置帶領觀眾身臨其境地進入Jackie Robinson的世界——在那個種族主義泛濫的時代,後者為今天的體育、政治和娛樂產生持久的影響;在華盛頓KENNEDY CENTER的永久展覽專案ART AND IDEALS(2022)中,侯江南與團隊透過三組多媒體互動體驗裝置邀請來訪者從和表演與視覺藝術的連結出發,沈浸式探索美國前總統堅尼地這位20世紀重要政治人物的生命歷程;在近期的個人專案【花花世界】(2023)中,藝術家將目光聚焦於兒童的視覺體驗,以北京國際兒童設計周為平台,用投影和聲音藝術讓後者從這個被手機、平板電腦、網絡包圍的世界中短暫抽離,在曾經激發「前社交媒體時代」無盡想象的萬花鏡奇景中獲得創意和靈感。

【花花世界】展覽現場

我們很難離開侯江南在視覺領域的實踐,孤立地去討論她的音樂創作。聲音,如同數據、影像和身體,都是藝術家尋找不同生命存在本質的媒介。在她的音樂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藝術家在試圖在不同聲音材料的質感中編織復雜生命形態的嘗試。在為The Beaks創作的同名音樂作品中,人聲與經由編程的電子樂交疊出一組迷失與狂喜並存的感知片段。身體-技術之間(外)的詩性要如何獲得?侯江南的創作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可能性中的感性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