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十首空靈古詩,短到極致,美到極致:笑攬清溪月,清輝不厭多。

2024-02-20國風

【1】

自遣

唐 · 李白

對酒不覺暝,落花盈我衣。

醉起步溪月,鳥還人亦稀。

花下獨酌,不知不覺已到了日暮時分,陣陣清風吹過,花落滿衣。月光皎潔如水,微醺下邁著輕飄的步伐沿著潺潺溪水而行,頭頂時不時飛過三兩只歸鳥,夜越來越深了,路上的行人也漸漸稀少。

詩很美,既有獨屬李白的那種灑脫,又帶有淡淡的孤獨之感。「不覺暝」三字說明喝了很長一段時間。一個「盈」說明落花很多,畫面感十足。半醉半醒間,他沿著溪水追尋明月,夜深了,鳥也歸巢了,寂靜極了。落花、流水、皓月、歸鳥獨屬他一人,漫步其中,超然物外,自享其樂。

【2】

松下雪

唐·司空曙

不隨晴野盡,獨向深松積。

落照入寒光,偏能伴幽寂。

不會隨著天氣的晴朗和身在平坦的原野而消失殆盡,獨自走向茂密的松林中沈澱下來。夕陽西下,落日的余暉照射其上,發出耀眼的寒光,更能伴隨著幽靜的環境而靜靜待著。

雪本沒有人的意識,詩人卻用了「不隨」和「獨向」,一下子雪就活了起來,而且有了人的意識,它避開原野,獨向深松,都是心甘情願、主動選擇的結果。

當原野的雪因為日光消失不見之時,深松下面的積雪卻發出耀眼的光芒,它更喜歡陪伴深林中那幽寂的松樹。一個「偏能」說明了它的與眾不同和特立獨行的品格。

很多時候,選擇確實很重要,雪想要不消失,想要發出耀眼的寒光,就要承受得起「幽寂」。雪是如此,人又何嘗不是呢?

【3】

蓮亭

唐 · 朱景玄

回塘最幽處,拍水小亭開。

莫怪闌幹濕,鵁鶄夜宿來。

蓮亭坐落在曲曲折折的水塘最深處,這裏環境清幽,因為塘水經常拍打著亭子,你就不要嫌棄欄桿太濕了,這裏是鵁鶄每夜的住宿之地。

鵁鶄: 讀jiāo jīng , 生活在山塘的一種鷺。

曲徑通幽處,來到了目的地——蓮亭,本打算一飽眼福,沒想到因為塘水的緣故,欄桿濕了,頓生埋怨,殊不知,這是鵁鶄每晚的住宿之地。人嫌棄的地方,卻是池鷺的家。

【4】

醉眠

唐 · 杜牧

秋醪雨中熟,寒齋落葉中。

幽人本多睡,更酌一樽空。

秋雨淅瀝,酒醪熟了,落葉飄零,更顯得齋堂清寒不堪。幽居之人,本就多睡,不妨再來一杯濁酒吧。

酒是個好東西,人生得意須盡歡,失意時也可以借酒澆愁。正值秋雨綿綿,落葉紛飛,喝上一杯家釀的濁酒,再酣眠一場,豈不美哉?

詩人杜牧有大才,可終究是生不逢時,心中的抱負沒能實作。看遍世間榮辱的他,彼時已經厭煩透了那個汙濁不堪的凡世。

酒熟和落葉無不告訴我們秋天到了、歲月如梭、時光易逝。緊接著出現了全詩最重要的意象——幽人,它也是詩人自己的化身。他沈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借助酒醪酣然入睡,這種愜意是骯臟的世俗世界所沒有的。內心的寧靜、安然、自在遠比俗世的種種更為重要。

【5】

詔問山中何所有賦詩以答

南北朝·陶弘景

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

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

皇帝下詔問我山中有什麽,作詩以答之。山中有什麽呢?只有那來無影去無蹤的白雲。只有看到它我的心才能感覺到愉悅,不能把它送給你了。

山中宰相陶弘景,是大隱。梁武帝本意是讓他出仕,意思是山中並沒有什麽好東西,有啥可值得留戀的呢?陶弘景不卑不亢,做了回答。山中自然有很多東西,他又為何獨獨拿出白雲呢?

白雲自古就是隱士的標配。陶淵明有「雲無心以出岫」的名句,唐代詩僧皎然說:「有形不累物,無跡去從風。莫怪長相逐,飄然與我同。」白雲是他們三人的象征。

似乎無法將白雲給梁武帝,略有遺憾之意,然一個「怡悅」就表明了詩人的態度。「只」和「自」更是將白雲占為己有,身處紅塵的皇帝又怎麽耐得住寂寞呢?一個「不堪」已經徹底將皇帝排除在外了。

【6】

題崔逸人山亭

唐 · 錢起

藥徑深紅蘚,山窗滿翠微。

羨君花下醉,蝴蝶夢中飛。

山裏有小亭一座,小徑曲折,芍藥花開正艷,下有苔蘚,二者交相輝映,紅光閃爍,推開山窗,兩山排闥送青來。山花爛漫,春色無邊,真是羨慕朋友你可以在花下買醉,酒後酣眠,蝴蝶翩翩起舞,不知今夕何夕。

這是一首題壁詩,詩題中的崔逸人早年也曾在終南山隱居,和王維,裴迪,錢起等人友善。他還有另外一個身份,是王維的小舅子。

詩的前兩句寫的是山亭之景,芍藥花開,花下有苔蘚點綴其中。窗外層巒疊嶂,又正值春季,可謂是美不勝收。一個「深」和「滿」不是寫顏色,卻使色彩豐富了起來,滿目春色。

花下飲酒,妙不可言,又用了莊周夢蝶的典故,既可以看出崔逸之灑脫隱逸的生活狀態,又表明了詩人對好友的羨慕之情。

【7】

山下泉

唐 · 皇甫曾

漾漾帶山光,澄澄倒林影。

那知石上喧,卻憶山中靜。

山下的泉水,水面波光粼粼,映照出山之本色,澄澈的泉水上可以看到林木的倒映。不要理會泉水流經山石發出的喧囂之聲,卻獨自回憶山中的靜謐。

詩人皇甫曾,生活在盛唐和大歷年間,是詩佛王維的弟子,和哥哥皇甫冉都擅詩文,名望相亞。

在詩人的眼中,山水可不僅僅是山水這個自然景物,還寄托著詩人自己的人生觀。觀山賞水時的詩人,也在探尋自己的精神世界。在物我中試圖尋求一種平衡,好達到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

詩的前兩句重點描寫泉水的清澈,同時山之本色和林木之景也倒映其中,可謂是水中有景、山中有水,環境清幽。詩人用了一個「帶」和「倒」,既有山本來的景致,或是草木之幽綠,或是山石之狀,又將影子和實物的關系交代得很清楚。

接下來的兩句詩人將重點放在了內心活動上面,泉水這個客觀的景物是他心靈的外在表現。泉由山中而來,最後流到山下,這本是自然規律,可詩人卻說泉水途經山石發出的響聲很是喧囂,讓他回憶起了 山裏的安靜。這響聲何嘗不是詩人自己宦海沈浮後厭倦之物呢?身在仕途,心卻在山間,是那個時代文人共有的一種心理。

【8】

舟夜書所見

清·查慎行

月黑見漁燈,孤光一點螢。

微微風簇浪,散作滿河星。

四下漆黑,不見明月,突見那漁船上的孤光在茫茫的夜色中發出像螢火一樣的點點光亮。微風襲來,河水泛起漣漪,微光在水面四散開來,像滿天的星辰一樣。

詩的前兩句是靜態描寫,黑夜詩人看到了舟中之漁燈。漆黑的夜晚,一盞漁燈映入眼簾,格外引人註目。這漁燈就像螢火蟲一樣,發出微弱的光芒。一個「孤」字,除了描寫環境的單調以外,還帶有一種茫然無措的感情色彩。

詩的後兩句是動態描寫,寫的是孤燈因風而散的瞬間之美。風雖小,但也可以讓河流生出簇簇浪花,渲染出寧靜的氛圍。「散」字是全詩的詩眼,本來是很微弱的光亮,卻因風四散,倒映水中,宛如夜空中的星辰一般,讀後有身臨其境的美感。

【9】

清溪泛舟

唐 · 張旭

旅人倚征棹,薄暮起勞歌。

笑攬清溪月,清輝不厭多。

行舟溪上,我靠著船槳,天即將黑了,船工們唱起了船歌。笑著水中撈月,清輝遍布,但我不嫌棄它多。

詩人泛舟清溪之上,無論是寫景還是狀物,都極其生動,富有神韻。旅途本就有寂寞之意,可因詩人爽朗的笑聲、船工嘹亮的歌聲、清澈的溪水、明月這些景致而蕩然無存。

水中撈月,本是鏡裏花,只可觀賞,無法撈取,詩人自然是明白這個道理的,可他依舊要手捧清輝,憨態可掬,盡顯灑脫,詩人「癲狂」之態可見一斑。

有時候,做點傻事也未嘗不可。

【10】

春日示眾·其一

北宋 · 釋重顯

門外春將半,閑花處處開。

山童不用折,幽鳥自銜來。

時值盛春,門外山花遍野,春光無限好。住在山裏的孩子不用親自去折,自有那幽鳥銜來。

詩的前兩句布景。門外的世界是春花爛漫,到處洋溢著盛春的氣息。一個「春將半」說明正值盛春。一個「處處」又在空間上將美好的春日之景無限放大。

緊接著出現了全詩最重要的意象——山童,他本就住在山中,這大好春光在他的眼中得來全不費工夫,身處這樣的環境,自然沒有必要去折花,眾鳥飛翔其中,自會口銜春色,趣味無限。

「山童」有天真爛漫、活潑可愛的一面;「幽鳥」又是自由自在的象征,無不表現出詩人對大自然的贊美和無拘無束生活的熱愛。

—君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