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辛棄疾酒後寫下一首千古名作,句句生動有趣,令人哭笑不得

2024-02-20國風

前言

在中國文學的珍寶庫中,辛棄疾的名字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他的詩篇傳頌千古,其中有一首卻因其酒後創作的生動有趣而成為佳話。辛棄疾以豪放的性格和激越的詩風而著稱,然而,醉後的他更是為後人留下了一幅令人哭笑不得的藝術傑作。

本文將引領讀者深入辛棄疾的文學世界,解析那個醉臥筆端的瞬間,探究他如何在酒興之下,妙手揮灑,創作出一首千古傳世之作。這首詩的背後,是怎樣的生活趣事和文學創意?讓我們一同陶醉在辛棄疾文學的芬芳之中,探尋那個令人哭笑不得的酒後奇跡。

何況舊日雲胡虜,不堪回首

耳熟能詳的詩詞多寫醉酒,然而那真正玩味過美酒的人,又何嘗不極力避諱它的一面之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初,老一輩知識分子對酒的態度,頗讓人深思。他們總說,酒本來是件有趣的事,可一旦倒黴鉆了牛角尖兒,越喝越豪邁,越豪邁越可憐,最後什麽爛賬都要算在酒頭上。

字字皆真。可沒有人說,打碎酒器,其實酒器已成牢籠。縱觀歷史,大半是豪傑壯士,有詩無酒者,方稱英雄。真正的豪情壯誌,豈能沈溺酣醉,偃然忘卻?醉裏的詩人,寫下那荒誕無稽的遣興詞之時,真的只是酒瘋一場麽?

若要答話,不得不從七百年前的一張字據說起——都經略使張浚,奉敕致仕回京封贈中大夫,每年給與銀八十兩,籠統百石米,葡萄十斛。因一張朝廷所頒的閑置條文,這位心懷憂國憂民卻被迫退隱在家的詞人,度過了南宋末年的歲月長河。

北上中原多次不遂,年輕時那個誓要滅金復漢的郎中,終於老去。他依然念念不忘北伐大業,朝堂的殘酷現實卻無情冷落每一搏熱血的心......

辛棄疾,辛棄疾。誰會記得,你曾在朝堂上奔走呼號,大聲疾呼要北伐中原。你上書的萬言長策和獻計獻策,都石沈大海,換不來哪怕一個役使的職位。退隱在家之後,你壓抑了太久的憤懣終於決堤。彼窺鬥之山色,維清且多愁。 望君恩不重,調寄蜀錦州。

望斷白羊,歌盡青萍

辛棄疾並沒有擁有什麽品質,使他與同時代人有什麽不同。甚至他的固執和偏激,為他帶來不少麻煩,也隱藏在心裏折磨著他。但是,正因為腳踏在這片土地上,因為有過那些北伐的理想和壯誌,辛棄疾自然而然地具有普通人所沒有的意氣風發。

當胡鐘始信不戰勝,恰是侍奉杜魯門首; 回味阿衡慷慨誓:大丈夫當如是。十四五歲時就立誓北伐金國,他堅信自己所代表的正義一定會得到天地間,和百姓的認可。

可正當努力之際,朝野局勢突然急轉直下,和議戰勝,進取派遭遇清查,文天祥、謝枋得這樣的世間英豪相繼罹難。傷天害理如此明顯,辛棄疾還能奈何?家居也好,出仕也罷,無論是持家,還是擔任地方官。他心中有民生疾苦,有祖宗牽掛,更有國仇家恨在胸,日夜不得安寧。

退隱在家,他灌醉自己,企圖麻痹那顆始終思考民生的大腦,可有時清醒後,那種壓抑到極點的憤懣情緒會一柱擎天,像洪水突破堤壩——

醉裏卻談警醒世人

昨夜,醉裏的辛詞人抱著松樹長吟短嘆。借著三兩杯清酒,他將那腐朽的朝政痛罵了一通又一通,他詛咒那些只知享樂而不思北伐的當權者,他痛心疾首祖宗的河山還在異族之手......

一醉方休,辛詞人醒來已不知今夕何夕。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辛棄疾早已看清這個世道,卻沒想到它竟然荒誕到如此地步!如今金兵猶在。可朝廷只想著與金立和,長此以往,江山社稷之難復復也將指日可待。

而當年那些勸進的名臣們,又何嘗不是出於對國家民族前途的慷慨激昂?如今想來想去, 無功不受祿,甚慚堯舜; 有罪不罹法,自愧湯武。多少次辛棄疾在醉裏痛罵朝廷黑暗,又在清醒後反省自己確實無功。

起先,辛棄疾何嘗不幻想,倘若自己臂有萬夫之力,定要引軍北上中原,驅逐韃虜,收復河山!後來,他又想,即使臂無萬夫之力又如何?朝廷若肯重用,自己又豈能無所作為,無以報國?

可惜,朝廷既不重用,自己又無力獨立建功立業。人生如此,註定只能抱殘守缺啊!「君不見,漢家陵園四百年,樹木蒼蒼向暮天」這江山如留不住,誰來守著?但辛棄疾始終堅信,正義的事業遲早要開花結果,哪怕自己這輩子沒等到,也許下輩子,那些仗義執言、英勇退敵的人,終會來到。

敢問誰解憂,唯有杜康

酒,這玩意兒好像冥冥中就跟人的命運有些聯系。 以前,朝野風雲際會,經略獻策,少不得飲宴應酬;後來寄人籬下,失意失敗,也少不得痛飲自解。酒這個東西,越喝越難受。但又有誰能一輩子和它無關?總有那麽幾次,你會需要它的慰藉。

人世間的絕望,往往醞釀於一杯杯苦澀的酒精裏。可同樣的,人世間的希望,也醞釀於兩杯以後的意氣風發裏。就像之前的無數個日日夜夜,喝醉的辛詞人倚在老松樹下長籲短嘆。他喝醉了麽?他從沒有醒來麽?他是否仍在夢裏?

這些問題無從判斷。辛棄疾筆下的江山社稷如癡如醉,跌宕起伏;他自己的人生命運也如癡如醉,跌宕起伏。但對於一個有知有識、有骨有氣的士大夫而言,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即使跌入萬丈深淵,亦要風流快活一番!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

這些年,重讀辛詞的人很多很多。深刻的人會感嘆詞人的慷慨激昂,遺憾他的完美主義,甚至為他那悲憫和無可奈何的情懷所打動——他始終未曾放下為國家民族的深切牽掛。200多年後,辛棄疾這類人似乎更令人感佩了。

因為在當下這個物欲橫流、實用至上、個人主義盛行的時代,很難再出現那麽一類熱血轟轟烈烈、不屑權柄榮華、視死如歸的士人學者。而那些在歲月裏沈澱下的文人墨客的氣度,也正在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被新時代的物質享受取代。

其實,真正讀懂辛棄疾的人不多。對很多人來說,辛詞的意境太過深沈,其間蘊涵的歷史文化內涵也難以完全領會。然而,這位南宋末年最傑出的詩人,他那種矛盾的個性,那種激昂嘶吼的詩風,卻深深打動著每一個略通文墨的人。

或許正因為他那種紅粉佳人難以企及的豪放,所以人們才更加向往他筆下的熱血和不平。辛棄疾,他死的時候,一定是驕傲地仰起頭,像一匹駿馬那樣奔騰著、嘶鳴著吧。

縱使有人揶揄他醉裏囈語,然則這位南宋詞壇最耀眼的星,哪怕骨灰落了一地,也足以氣吞山河,鎮住千秋!因為他的心,始終未沈沒在江南大湖的煙雨中;因為他有理想,有抱負,有對這土地深沈的眷戀!

結語

辛棄疾,一位傑出的詞人和愛國詩人。他那激昂悲壯的性格,將中國歷史上一段榮辱興衰演繹得淋漓盡致。他用詩詞抒發對國家民族的熱愛,卻也無奈地承受著當時現實的種種冷落。

然則幾百年過去,辛詞依然閃光耀眼。因為它代表的不僅僅是一個人的抱負理想,更是中華民族千秋不滅的精神脊梁。

山河破碎風飄絮,辛棄疾那番豪情壯誌,仿佛穿越時光長廊,響徹在每個中國人的心間。警示我們莫忘國仇家恨,莫忘那豪邁磅礴的氣魄!數百年後的今天,我們依然要問: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

沒有一個民族是可以喪失記憶的。血海深仇,江山恩怨,終究需要有人來清算。所以,讓我們記住辛棄疾,記住他的激昂他的不屈他的悲憫,也記住他對民族復興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