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底層勞動者的困境|駐足凝望下,悲憫的希冀

2024-01-09國風

「 馮遠作品 |【詩經】篇 |【伐檀】」

「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四種勞動異化異化」

勞動者與勞動產品之間 的相互異化:越勞動,越貧窮。

勞動者和勞動行為相互異化:勞動無法帶來快樂。

人與人的「類本質」的相互異化:人非人。

人和人之間的相互異化:剝削、統治與奴役。

「底層勞動者的生活在時代浪潮中愈發艱難苦困」。

他們面臨著諸多挑戰:工作強度大、收入低、社會保障不足等。

在這樣的背景下,他們生活境遇與所謂的「幸福感」似乎背道而馳。

他們的努力和付出往往未能獲得應有的回報和尊重,生活質素和幸福感顯著低於社會平均水平

未來,隨著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和經濟結構的最佳化,有望進一步提升這些勞動者的生活質素和幸福感。

畫意系列

馮遠詩意圖-「詩經」畫意篇-【伐檀】

魏風 · 伐檀

——【詩經

斧頭砍伐檀樹的聲音響徹整個林間,斷斷續續,聲聲不止,棵棵檀樹應聲而倒,河邊已經堆積了很多從林中砍伐而來的檀樹,站在河邊向遠方瞭望的是那些終年彎腰屈膝揮斧砍樹的勞動者,在運輸樹木的間隙,站到了水波瀲灩的河邊,片刻的休息和剎那的靜止,使他們有些無所適從,也或許是因為這清澈的水面始終處於波瀾不驚的狀態,這樣的安寧與閑適同勞動者終年的辛苦與忙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而更為鮮明和更為殘酷的現實是勞動者不斷的播種、收割、冬狩、夜獵,最終卻始終一無所有,那些不勞而獲的「君子」,家中的糧倉始終是滿的,庭院裏也始終掛滿著豬獾和鵪鶉。

這首詩歌前後共有三段,是詩人以不斷重復的形式反復詠唱的結果,這樣的反復,也是伐木的勞動者強調心中苦悶、訴說勞動辛苦的聲音,這樣的辛苦、這種的暗無天日、這樣的強烈對比,又怎麽會是一遍的詠唱就能表達清楚的呢?又怎麽能是一次的訴說就能疏解苦悶的呢?為了更加明確的表達勞動者憤怒的情緒、表現社會的不公和巨大的差異,詩中還使用了反諷的表達方式,以彼君子兮,不素餐兮!不素食兮!不素飧兮!這樣的連續反問和反諷的形式,吐露出勞動者的怨恨和不得不撐下去的無奈與悲苦。

在這樣直白簡單而赤裸裸的表達中,那個人的生命不值一提、人的生存痛苦不堪的年代,也直接的呈現在我們眼前了。這是一篇內容題材和情感傳達極為直接和極為通俗的詩歌,在當時具有顯著的社會批判意義,是詩人對那個視生命如草芥的時代發出的沈痛呼喊。

但是在馮遠詩經畫意【伐檀】作品中,馮遠並沒有將詩歌蘊含的那種深刻的、直白的、悲憤的情感進行直接的再現表達,而是以一種隱喻的手法建立起畫面內容與詩歌主題內容之間的連線關系。


畫面僅表現了近景中站立的三個砍伐樹木的勞動者和幾株交錯矗立的高大樹木,沒有表現遠景,也沒有過多背景交代,而是以一片隱於留白中的蒼茫代替了具象化的實物表現,將主要筆墨均全部用於對人物和樹木的形象表現,以此形成一種視線和主題的聚焦點,畫面雖然沒有明確的表現出勞動者的憤怒情緒,但是仍然以對人的重點表現和對樹木的重點表現來回應詩歌主題。


這時候,畫面所表現人物的形象、動作、表情等的特點,人物與人物之間的關系,人物與樹木之間的關系等,都成為了畫面傳達情感、呼應詩歌和繪畫主題的關鍵內容。


馮遠作品【 伐檀】-「伐木匠」

站立的三個人,與其說是站立,毋寧說是趴伏著的,因為砍伐樹木的工作,他們每人手持一把沈重的斧頭,斧頭木柄很長,恰恰可以成為人爬伏狀態下依靠的支撐,但這種依靠卻又是最無奈和最悲哀的姿態,因為畫面右側的兩位勞動者,年紀明顯偏大,常年的伐木工作已經使他們的腰身形狀和彎腰伐木的動作合二為一了,因為終年累月的彎腰伐木,他們已經失去了自主直立站立的能力了,難得的休息間隙,也只能依靠斧頭支撐著身體,是休息,更是他們身體可以站立的常態,那些比他們腰身還粗大的樹木,那些沈重而冰冷的斧頭,長年累月的壓在他們的肩上,他們掙脫不開,也無力反抗,筆直粗壯的樹木與彎曲不得直立的腰身,就這麽明晃晃的擺在了我們面前。左側男人雖然看似年輕而健壯,他裸露在外的肌肉結實而有力,但是他也已經需要靠著樹木的支撐來站立了,他是年輕的,是有力量的,是充滿生命的活力的,但是他的明天,他以後的站立姿態,他未來的命運,也已經被畫家預先看到了。


這才是那個時代他們生命存在的最大悲哀,這才是畫家以對比的手法表現伐檀詩歌內容所具有的更深層次的內涵——不直接表達悲傷的情緒,不直接描繪憤怒的表情,而是以人物之間的對比,人與樹木的對比進行一種情感的傳達和情感的共鳴表現,在那些被刻意隱藏和刻意淡化的悲憤背後,是一種悶悶的鈍痛,它沒有鮮血淋淋般的觸目驚心,也沒有直接暴露下的尖銳鋒利,但是卻總能在午夜夢回時分,直戳靈魂,在「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的緩慢折磨中,抽掉精氣神,挖走生命力。

馮遠作品【 伐檀】-「伐木匠」

如果說人的形體與樹木的枝幹之間的對比、青年男子與老年男子之間的對比是一種直接的、正面的對比關系,那麽更加隱晦的、間接的對比則是三位勞動者視線望過去的無限沈思與畫面之外的視線落腳點之間的對比關系。畫面中的三人雖然分散著站立著,但是三人的視線卻不約而同的望向了畫面之外的空間,他們望過去了,但是並沒有走過去,或許畫面外的存在並沒有那麽具有吸重力,或許即便是具有吸重力的,也是他們走到了跟前仍然沒法獲得的存在,也或許,在那個身不由己的環境中,他們只能被禁錮在那些有限的活動範圍內,範圍之外的,是視線可及的,但卻不是身體可及的。


所以,只能駐足回望,不悲不喜。只能艱難支撐,不怒不爭。


而這種不悲不喜、不怒不爭背後隱藏著的卻是更大的悲哀,因為無處抗爭,無處發泄,所以那些激昂的情緒,那些憤怒的不公,在夜以繼日的揮斧砍樹下,在漫無天日的密林樹蔭中,就慢慢的都被逐漸壓彎的軀幹所吸收,被面無表情的麻木所取代。


那些被期許的,那些引發憤怒的,那些被詩人看到並反復吟唱的與生命有關的,與公平有關的,與自由有關的,與所有美好有關的,都在畫家含蓄的筆下得到了釋放,畫面之意隱晦而轉折,我想,這種隱沒於軀體之下的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悲傷與茫然,也是畫家不忍直接表現的吧,因為這種大悲苦太疼痛了,是你隨便的戳一戳都可能傷筋動骨的疼,是即便跨越了千年,隱藏了千年,仍然讓人無助到絕望,仍然聞之者悲傷,見之者隕淚。

馮遠作品【 伐檀】-「伐木匠」

從望過去到走過去之間,就是橫跨在他們與「君子」之間永遠無法逾越的橫溝,就是艱難勞作與豐衣足食之間的橫溝,而最為諷刺的是,「君子」的那些糧滿倉,肉滿枝,卻又都是這些被壓彎了脊梁的勞動者靠著付出生命和健康換來的,那些被禁錮而掙脫無門的壓抑和悲憤,那些字字泣血的反復吟唱,都被畫家聽到了,也被筆墨擋下了,這是畫家的不忍,也是畫家的悲憫。


林間松韻,石上泉聲,自然鳴珮,安閑適宜,豐衣足食,這些才應該是勞作後的所得吧,這些才應該是辛勞付出的收獲吧。


不直接是畫家的仁慈,更是畫家筆下希望建立起的勞動烏托邦。


馮遠作品 【伐檀

藝術家簡介

馮遠,畫家、教授、公務員、文化學人,1952年生於上海。1980年畢業於浙江美術學院研究生班,師從方增先先生。1996年起歷任中國美術學院副院長、國家文化部教育科技司司長、藝術司司長、中國美術館館長、中國文聯副主席、黨組成 員、書記處書記,兼任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名譽院長、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館長、上海美術學院院長、中央文史研究館副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等職務。

作品多以反映歷史題材和現實生活為主,造型嚴謹生動、生活氣息濃郁,繪畫形式新穎,尤以擅長創作大型史詩性作品和古典詩詞畫意作品。代表作品有中國畫【長城】【星火】【母子圖】【屈原與楚辭】【世紀智者】【逐日圖】【世界】等;主要論著有【東窗筆錄】【重歸不似之似】【回到單純】【人的藝術和藝術的人】【水墨人物畫教程】等150余萬字;出版畫集畫冊10余種。從藝四十余年來,曾多次赴歐美亞多國舉辦個展、巡展,並做演講授課,作品被國內外多家博物館、美術館收藏。曾獲國家優秀教師和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

作者簡介

陳遠誌,資深媒體人、出版人、策展人。北京華夏思想者品牌管理公司總經理、中糧長城文化研究院院長。曾任【藝術鏡報】、【靜雅藝術網】總編輯;【新華月報】總經理,創辦【人民藝術家】雜誌。2006年至今在國家博物館、中國美術館、軍事博物館、恭王府、中華世紀壇、李可染畫院、安徽省博物館、亞明藝術館等場館策劃並實施眾多有廣泛社會影響力的文化藝術大展。代表性展覽如下:【藝術鏡報】一、三、五、七周年紀念展、日出東方—馬克思在中國暨人民出版事業90周年紀念展、「錦繡中華——當代新徽派版畫作品展」、新時代、新徽派安徽書畫40年精品晉京展、‘日用即道’華夏思想者品牌啟動儀式暨全國名家書畫展」、「幹杯-華夏思想者生活藝術展」、「共融-華夏思想者青年藝術家聯展」、「共生-觀滄海-吳雪書法生活藝術展」等。

下期預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