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從「心」 而出 甘肅省博物館館校共建課程走進多所小學

2024-09-26國風

PART 01

「甘肅彩陶研學手冊」走進七裏河小學

9月26日,甘肅省博物館館校共建新課程「甘肅彩陶研學手冊」走進七裏河小學文博班,為二年級三班四班的同學們,帶來了一堂生動有趣的彩陶課 。

課程上,講解員為同學們介紹了甘肅彩陶的發展史,將五千多年的彩陶文化濃縮成簡練的話語,讓同學們了解了甘肅燦爛的彩陶文化,還向同學們介紹了甘肅省博物館館藏的旋紋尖底瓶、人頭型器口彩陶瓶等代表性的彩陶文物 。 同時,講解員還充分利用有趣的彩陶卡片,讓同學們認識了水波紋、漩渦紋、寫實動物等彩陶紋飾。

透過豐富多樣的館校資源,生動有趣的授課方式,同學們對甘肅彩陶文化的興趣愈加濃厚,紛紛表示想要走進博物館,看看千年前先民們制作的精美彩陶。

PART 02

「第一個統一中原的少數民族——鮮卑」走進通渭路小學

鮮卑,是中國歷史繞不開的一個專有名詞。9月25日下午,甘肅省博物館館校共建課程「第一個統一中原的少數民族——鮮卑」走進通渭路小學。

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北方的遊牧民族與中原王朝存在長期對立的局面。鮮卑是繼匈奴之後,在大興安嶺崛起的古代遊牧民族。秦漢以來,鮮卑民族是影響中華文明行程最為持久的北方遊牧民族。鮮卑對甘肅地區的影響尤為顯著,如鮮卑乞伏部族建立的西秦、鮮卑禿發部族建立的南涼等。

此次課程分為鮮卑的起源、發展歷史以及對中國歷史行程的影響三個方面,課程旨在透過學習鮮卑民族的歷史和變遷,讓同學們了解鮮卑在中國歷史上的角色和影響。

PART 03

「絲綢之路上的少數民族——吐蕃」

走進安西路小學

9月25日,甘肅省博物館館校共建課程「絲綢之路上的少數民族——吐蕃」走進安西路小學文博班。

唐蕃古道是中國古代歷史上一條非常著名的交通大道,也是唐代以來中原內地去往青海、西藏乃至尼泊爾、印度等國的必經之路。唐蕃古道起自陜西西安(即長安),途經甘肅、青海,至西藏拉薩(即邏些),全長3千余公裏。整個古道橫貫中國西部,跨越舉世聞名的世界屋脊,聯通中國西南的友好鄰邦,故亦有絲綢南路之稱。

吐蕃是由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政權,自松贊幹布至朗達瑪傳位九代,延續兩百多年(公元633年—842年),而吐蕃王朝是中國西藏歷史上第一個有明確史料記載的政權。

藏族最主要的服裝藏袍的特點,主要是腰肥、長袖、大襟。由於地理氣候和物產的不盡相同,在藏區可以說是「百裏不同俗,幹裏不同風」,因此藏族服飾有很大的地域性。講解員透過介紹禮儀文化、飲食文化、旅遊資源、藝術的綻放等內容,讓同學們了解到絲綢之路的形成進一步促進了唐蕃雙之間的文化交流。

PART 04

「探索彩陶紋飾的秘密——動物篇」

走進通渭小學

9月18日,蘭州市城關區通渭小學五年級二班的同學們,迎來了甘肅省博物館館校共建課程「探索彩陶紋飾的秘密——動物篇」。

甘肅地區彩陶始源於距今8000年左右的大地灣一期文化,一直延續到約2500年前的沙井文化,時間跨度長達5000多年,有著完整的彩陶發展史。課堂上,講解員先帶領著同學們學習了甘肅彩陶的發展史。

隨後,講解員為同學們詳細講述了甘肅彩陶紋飾,透過對彩陶動物形紋飾的形成和發展的講解,讓同學們更深層次地了解到甘肅彩陶是中華先民辛勤勞動和無窮智慧的結晶,它承載著先民征服自然的樂觀精神與豪邁情懷,是黃河流域乃至廣袤的中華大地上,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見證。

現場氣氛熱烈,同學們積極回答問題。課程的最後同學們動手刮畫紙,制作了他們自己喜歡的彩陶。

PART 05

「紅色甘肅」館校共建課程

走進安西路小學

銘記歷史,勿忘國恥。9月18日,甘肅省博物館館校共建課程「紅色甘肅」如同一束熾熱的「火炬」,走進了安西路小學文博班,為同學們「點亮」了甘肅那一段波瀾壯闊的紅色歷程。

課堂上,博物館的講解員化身「時光的引路人」,帶領著同學們「穿越」歷史的重重帷幕。從甘肅早期革命運動的星星之火,到紅軍長征在甘肅留下的堅定足跡;從隴東抗日民主根據地的建立,到解放戰爭時期甘肅人民的英勇鬥爭,每一個故事都飽含著熱血與激情,每一個瞬間都閃耀著信念與理想的光芒。 孩子們緊緊跟隨講解員的節奏,聆聽著革命先輩們的英勇事跡,感受著那份為了國家和人民不惜犧牲一切的偉大精神。

這不僅僅是一堂普通的課程,更是一次心靈的洗禮。透過「紅色甘肅」的講述,同學們深刻地認識到腳下這片土地所承載的厚重歷史,明白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紅色的種子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中生根發芽,激勵著他們在未來的日子裏,傳承紅色基因、弘揚優良傳統。

來源丨甘肅省博物館

編輯丨甘小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