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歲歲重陽畫不盡(古悅新喜)

2024-10-14文化

李路平

圖片均為清代佚名【十二月月令圖(九月)】局部。

秋風起,菊桂香,佳節又重陽。

重陽節俗起源於上古,普及於漢代,時人劉歆所撰【西京雜記】便有「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令人長壽」之說。歷史悠久的重陽節俗代代傳承,表達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古人還將這一願景寫進詩文、留於丹青,彰顯追求和諧仁愛的理想。隨著文人畫的發展,以重陽為題材的畫作,更富筆墨情趣與詩意,從中既可體味古人的胸臆與情懷,亦可感悟重陽節俗的豐厚文化內涵。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重陽登高,是傳統習俗,也是中國人情感寄興的一種獨特方式。唐代詩人王維借民俗活動,寄托遊子鄉愁,成就千古名篇。清代畫家石濤所作【唐人詩意圖冊】之一,即取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意。畫面近景處繪有茅屋,屋中兩人對坐,周邊山巒起伏、秋樹環繞;遠景處,山峰直插雲霄,營造出天高地闊之感;左上方,款題照錄全詩,又署「余以範寬筆意寫之」,然而山石坡陀的勾勒並非典型的「範家樣」,或是畫家以此表明此畫追求形簡意遠、氣象渾雄之境。此外,讀畫者不必深究於畫中未描寫古人登高實景,高士或已登高望遠而歸,此中國畫的意韻所在,詩情與畫意由此高度融合。近現代畫家張大千也曾以「重陽登高」為主題揮毫潑墨。畫中高士登臨山頂、極目遠眺,意在抒發畫家懷念友人的情思,以及希冀縱情於物外的情致。正如西晉文學家左思曾雲「振衣千仞岡,濯足萬裏流」,思接千載,正是重陽時節登高望遠追求的境界。

賞菊、飲菊花酒也是重要的重陽節俗,所以重陽節又稱「菊花節」。古人不僅愛賞菊,更鐘情於菊花的高潔品格,他們寫菊、詠菊、畫菊、品菊,以秋菊寄寓超凡脫俗、高風亮節的人文情懷。以「重陽賞菊」為題繪就傳世佳作的畫家甚多,如明代中期「吳門畫派」的唐寅、陳淳,中晚期的徐渭、周之冕;清代的惲壽平、蔣廷錫,「揚州八怪」中的汪士慎,「海上畫派」的吳昌碩;近現代的齊白石、謝公展等。他們或繪山水田園之景,展現「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意境;或以雙勾法、沒骨法、點葉勾筋法等畫法表現秋菊花容,表達贊美之情。比如,明代唐寅【東籬賞菊圖】,寫逸士悠然賞菊之情致,遠山高聳、山石峻峭,勁松高大虬曲、雄峻剛健;近景以大斧劈皴勾斫巨石為嶂,襯顯出畫面的層次;兩高士閑坐於石上賞菊清談,衣紋簡練,開臉高古靜謐而自然;數名仆童灌菊烹茶,一派天趣盎然;黃紅白菊,鮮而不俗,簡勁放逸。在布局上,人物、丈松、巨石、叢菊、溪流映帶依景而設,畫格在雄勁中有疏秀之美,體現了畫家擅長的「畫筆兼詩筆」。清代任熊【花卉四條屏】之【菊石圖】則著重刻畫了幾方湖石與數株黃紫相間的菊花。據題跋可知,此畫作於重陽節前一日,花葉以水墨暈染、墨筆勾筋而成,湖石以淡墨皴擦、濃墨點苔,菊石相伴,剛柔相濟,雅致脫俗。在明代沈周【重陽景圖】、徐渭【重陽清趣圖】等畫作中,畫家將菊花與肥蟹、酒壇等意象組合在一起,借飲食習俗體現傳統時令觀,為節日增添了別樣的生活情趣。

現代以來,九九重陽更凝聚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民族風範,成為倡導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節日。在節日氛圍感染下,許多美術工作者將目光投向老年群體,以畫筆弘揚孝親敬老傳統美德,為新時代美術創作拓展空間,為培育社會文明風尚貢獻力量。比如,臧玉琴中國畫【青春當燃】,以細膩的工筆語言表現了青年誌願者為老人理發的場景,適度誇張的造型使人物身份和性格特質更加突出,大面積的暖色營造出和諧溫馨的氛圍,傳遞著向上向善的正能量。範奕彬中國畫【人間重晚晴】則以大視野將多元場景有機組合在一起,反映老年群體老有所養、老有所樂的晚年生活。畫中人物眾多,或在奏樂、舞蹈,或在學習插花、剪紙,構圖繁而不亂,設色淡雅,體現了創作者對現實生活的細致觀察,以及對老年群體的關心之情。如今,越來越多美術工作者傾情描繪「夕陽紅」美好圖景,並將重陽節的深沈文化底蘊融入畫卷,使作品既充滿人文精神,又彰顯時代風貌。

從記錄重陽習俗,到繪寫佳節風物,再到弘揚孝親敬老傳統美德,美術作品不僅為歷史寫照,也為現實生活添彩。當然,畫家們留下的不只是藝術作品,更是筆墨精神與真摯情感。這些畫作令人一邊欣賞,一邊感念。希望在百年、千年之後的某個重陽時節,也有人能在與這些畫作相遇之時,讀懂其中滿載的意趣、情思。

版式設計:蔡華偉

【 人民日報 】( 2024年10月13日 0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