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陸洪磊、汪瑩:短影片「帶讀」,把書讀厚再讀薄

2024-05-01文化

快節奏的生活中,多少人已記不清上次翻開書本是什麽時候。浮生半日閑,靜下心來看幾頁書,已成了一種奢侈。在閱讀日趨碎片化的大環境下,短影片讀書應運而生,「三分鐘讀完鴻篇巨著」類的影片俯拾皆是,坐一趟地鐵的工夫就能「讀」完一本【百年孤寂】。

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12月,中國網絡影片使用者規模達10.67億人,占網民整體的97.7%。其中,讀書類短影片增長勢頭越發迅猛。2024年某短影片平台【讀書生態數據報告】相關數據顯示,該平台上讀書類影片與直播呈快速增長。過去一年,時長超過5分鐘的讀書類影片數量高達1143.43萬個,收藏量達3.91億次;讀書類直播累計730萬場,每場平均觀看人數3076人。

短影片讀書在形式上突破了時空的限制,促進了知識的公平流通,治好了不少人的「閱讀困難癥」。偏遠地區的閱讀推廣工作曾受人力、物力資源匱乏的阻礙,如今只要有智能電話,足不出戶就可以接觸世界名著。「35集動畫、2萬字文案、6部原著……」一名拆分講解科幻小說【沙丘】的帶讀影片博主,在串講故事主體外,還以小說設定集的內容作為補充,帶來了許多原作讀者也不甚了解的背景故事,該影片合集獲1190.4萬次播放。隨後他趁熱打鐵,推出了【百年孤寂】【紅樓夢】等長篇小說的帶讀,許多「讀者」紛紛感嘆博主的講解「治好了自己的名著恐懼癥」。開啟短影片APP,輸入書名,「主線提煉」「暗線分析」「人物分析」「群像解讀」……題材琳瑯滿目,角度多種多樣,「讀者」的口味總能得到滿足。

短影片讀書的火熱市場不僅催生出一批讀書博主,還一定程度上帶動了整個圖書出版業的發展,熱度甚至輻射到了其他相關行業。作家們開始偶爾離開書案,從幕後走到台前,與讀者分享自己的創作理念與經歷;專家學者對名著的點評解讀傳播開來,為讀者揭開文字的表象,使讀者的理解更進一步,有讀者直呼「大師下凡」。作家余華時常會提起自己的好友史鐵生,「讓史鐵生當守門員」「在【我與地壇】上簽名‘鐵生’」「鐵生不在了」等影片片段被頻繁二創、成為熱梗,讓他們的友誼打破了「第四面墻」,與觀眾產生了共鳴。不僅如此,史鐵生的作品知名度也進一步升高,「史鐵生」詞條在抖音平台的相關影片累計18.6萬個,增長192%;影片總時長增長415%,總分享增加51%,【我與地壇】一書也位列「最受歡迎名著」榜單的首位。不少人本是為「玩梗」而來,卻意外在史鐵生的文字中感觸頗深,收獲直面生活與困境的勇氣。

然而,短影片讀書的形式雖火,但它並不能完全取代傳統閱讀。歸根結底,這一形式仍屬「帶讀」和「泛讀」的範疇,其背後的執行邏輯是商業利益。市場一大,短影片質素難免良莠不齊,拼湊、移植、抄襲、洗稿等亂象屢見不鮮。同時,對碎片化閱讀會消解經典嚴肅性的擔憂也不絕於耳。諸多問題的解決非一日之功,需要多方共同發力。對於市場監管部門來說,完善政策,制定行業規範是必要之舉;平台在合法經營的基礎上也應落實稽核機制,完善使用者反饋渠道;而創作者更要堅守初心,提高責任意識,將社會效益放在物質效益之前,實作良幣驅逐劣幣;最後,使用者也要客觀地認識到短影片讀書的優缺點,避免對其產生依賴心理,行有余力時盡可能翻開原著,親身享受閱讀,加深拓寬現有的認知。

閱讀文學名著往往是由淺入深,不斷領悟的過程。所謂少不讀水滸,既是避免孩子誤入歧途,也是因為其中社會執行的諸多道理遠超出孩子的理解能力。相同的內容在不同時期、不同閱歷的階段讀來,也會有不同的感受——而這也是閱讀獨到的魅力。短影片讀書雖然靈活便捷,同時畫面精美、語言生動,但若要體會作者最真實的情感,還是得回歸到原著本身。

開卷有益,短影片為書本提供了一個高效而立體的舞台,降低了閱讀所需的知識門檻,讓文學經典觸達更多的潛在讀者,吸引很多沒有閱讀習慣的人嘗試,這本身已是一種巨大的進步。相信未來會有更多人透過短影片的渠道走近原著,把書讀厚再讀薄;相信經典的力量會讓每位對世界懷有好奇心的人士滿載而歸,相信書中的知識、情感、生活百態將滋養一代代人,為他們構建起豐盈的精神世界。(作者分別是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助理教授,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