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丁勝如:我讀【論語】|【論語·為政第二】6-9

2024-04-09文化

2·6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譯】孟武伯問如何是孝。孔子說:「(使)父母親只擔心子女的疾病。」

這章依然在說如何是「孝」,但有不同解讀。

中國書店出版的【四書五經】中的譯文則是:孟武伯向孔子請教什麽是孝。孔子說:「作為兒女要特別為父母的疾病而操心。」很顯然,這樣轉譯是指子女非常關心和擔憂父母生病,正如【淮南子·說林】:「憂父母之疾者子,治之者醫。」

而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的鮑鵬山先生【〈論語〉導讀】,其譯文則是:孟武伯問孔子什麽是孝。孔子說:「父母只擔憂他是否生病。」鮑先生認為,在種種解讀中,馬融的解釋最合文法。馬融說這句話的意思是:「言孝子不妄為非,唯疾病然後使父母憂。」

本人以為,正確把握這句話的含義,應當從「孝」字入手。「孝」的意思,有三個方面:孝順;居喪的禮俗;喪服。從上一章孔子的答語可以探知,孝順是指晚輩對長輩的那種不違背禮制的事奉乃至安葬、祭祀等行為。在本章,孟武伯向孔子請教如何是孝,孔子答語中討論的主體應是晚輩——兒女,兒女的行為活動是討論的重點內容,兒女行為作用的物件才是父母,「(使)父母親只擔心子女的疾病。」這樣回答更符合語言問答的邏輯習慣,否則就是所答非所問。

孔子回答說孝道很簡單,你只要想到當你病的時候,你的父母那種著急的程度,你就懂得孝了。由此可見,所謂孝是作為子女的個體對父母愛心的回報,你只要記得自己出了事情,父母那麽著急,而以同樣的心情對父母,就是孝。將此章編入【論語·為政】,是企圖將此種心情引入為政,要求當政者知道民間疾苦,父母官要有做父母的樣子,如父母了解子女一樣,先天下之憂而憂,以孝親愛老的心情回報天下百姓,以事奉父母的心情愛護天下蒼生。

基於此,本人認為,鮑鵬山先生的轉譯和導讀似更通俗易懂、令人信服:

一個人,求學時好好學習;工作後努力工作;為人誠實,愛國愛家——在凡此所有事情上不讓父母操心煩惱,不就是孝子麽!而父母對子女學習、工作、為人都不需要操心,只擔心他生病時,父母不是最得安慰麽!那些不好好學習、不好好工作,尋釁鬧事,動輒犯法犯規,讓父母為他擔驚受怕、憂愁未來的人,不是最大的逆子麽!——走正道,正事,做正派人,就是孝。

2·7 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譯】子遊問如何是孝。孔子說:「今天所說的孝子,只講能夠養活父母而已。其實,就連犬馬都能夠得到飼養。若對父母不尊敬,那供養父母與飼養犬馬有什麽區別呢?」

子遊是孔子的弟子,姓言,名偃,字子遊,少孔子四十五歲。作為弟子,他向孔子問孝順父母的道理,孔子講解很直白。他說現在的人不懂孝,以為只要能夠養活父母,有飯給他們吃,就是盡孝了。其實,就連犬馬也能得到飼養,飼養一只狗、一匹馬,也要給它吃飽。如果對供養父母不心懷尊敬,那供養父母與飼養犬馬又有什麽區別呢?所以,光是養而沒有愛的心情,就不是真孝;孝不是形式,與養狗養馬天差地別。

「敬」,是指人子對父母的尊敬、敬愛。它淵源自遠古祭祖敬神的畏懼、尊敬、崇拜的感情,而不只是某種儀式及外在姿態、行為的規定。「敬」雖然是感情,卻清晰地融有社會理性在內。孝首先必須是一種心理情感的培養和展現,只有心中有敬,才能賦予供養父母的行為以「孝」的意義。這就是所謂的人性。

2·8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譯】子夏問如何是孝。孔子說:「兒子侍奉父母經常保持和顏悅色是很難的。有事時,年輕人效勞服務;有酒飯,讓年長的先吃,這難道就是孝嗎?」

先來掃清文字障礙。①「色難」,是指兒子侍奉父母時面容愉悅,是內心真情的自然流露,不能有絲毫不耐煩的表現,這是很難的。色:臉色。②「弟子」,是指晚輩、子女。③「先生」,是指長輩或年長者,這裏是指父母。饌:吃、喝。④「曾是」,曾:副詞,竟然、難道,是:代詞,此、這個。

這章和上一章【論語·為政(2·7)】都是在強調孝首先是一種心理情感的培養和展現。「色難」,就是「心難」,所謂相由心生是也,和悅的臉色出自溫柔的內心,正如【禮記·祭義篇】所說,「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在禮節或者一般社會規範的約束下,人們在外在行為上,有事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大體都還能夠做到。如果出自內心情感驅動,而做出上述行為,則必然和顏悅色,面帶欣悅;而如果僅僅是受制於外在規範,或對禮節的被動服從,而不是出於自己內心的真誠情感,自然在臉色上就不大自然與愉悅。

孔子討論孝道,上一章講「不敬」何以為孝,「敬」是內心的活動,是內隱的態度;而本章講「色難」,「色」是內心情感的外化,是外顯的態度。為什麽將這兩章收入【為政】篇呢,南懷瑾先生認為:「這就包括了君道、臣道。一種是做人長官,領導人的;一種是做人部下,配合別人的。所以我們談為政之道,也是‘色難’,也是‘不敬’,何以別乎?」(參見【論語別裁】)和顏悅色、內心尊敬(重),這是從政的修養與態度。一個為政之人,你說你對部下是最愛護的,可是你動輒對部下破口大罵,把不知在什麽地方受的氣都發泄在部下的身上。殊不知,一場沖天大火之後,遺失的是他人對你修養、為人、人品的極大懷疑,你踐踏了他人的尊嚴,遺失的卻是你自己的臉面。更糟糕的是,激動過後、冷靜下來,不是洗心革面、痛改前非、重新做人,而是以自身所處地位的優勢,繼續沾沾自喜、自以為是、依然故我。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為政者,離孔子講的修身克己又有多麽遙遠?!請千萬牢記偉人教誨,「我們都是來自五湖四海,為了一個共同的革命目標,走到一起來了。」「我們的幹部要關心每一個戰士,一切革命隊伍的人都要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幫助。」(毛澤東【為人民服務】)作為部下,要尊重自己的所有領導,作為領導,更應愛護自己的所有部下。和諧的工作格局需要每一位領導和被領導者共同努力。

讓我們還是回到文本自身吧,為人子女,孝順必須出自作為人的自然本真的情感,這樣才更能為父母所感受、所欣喜。您說呢?

2·9 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譯】孔子說:「我整天給顏回講學,他毫無不同意見,像個笨蛋。可是回去以後觀察他獨自的所作所為,發現他對我所講授的知識也能夠充分發揮。可見,顏回也並不愚笨呀!」

先解釋幾個關鍵詞;①回:姓顏,名回,字子淵。魯國人,是孔子最喜愛、最器重的學生。②不違:不違背孔子講的話,不向孔子提出不同意見。③退而省其私:孔子離開顏回後觀察顏回獨自(私下)的行為。省:觀察。私:私下、獨自。④發:發揮。

眾所周知,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門生,無論在道德或學問上,都是孔門首屈一指的人物,所以孔子經常提到顏回。本章中,孔子說,我和顏回談話,有時談了一整天,他從來沒有反對過我的意見,也沒有提出什麽疑問,看起來笨笨的,但當他離開我而單獨生活,不在我面前時,做人做事都會認真檢討自己,結果不但是懂了我的意思,還能更進一步發揮我的意思,由此看來顏回並不笨。

很明顯地,此章是講顏回的個人修養。而將其編入【論語·為政】,意在從顏回「不違」,只聽不問,學會傾聽,善於接受的謙虛態度,到「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具有舉一反三、「聞一知十」、獨自發揮的個人才幹,強調接受、服從且有所發揮的修養和才幹,對於為政之人素質提升的重要作用。顏回無疑是孔子心目中最好的樣本。

放眼天下,只有那些藏起個人主張而善於傾聽他人意見並且能夠有所發揮的人,才是真正具有大智慧的人。您以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