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魏晉南北朝賦史 | 中華當代學術著作輯要上新

2023-12-12文化

—— 中華當代學術著作輯要 ——

【魏晉南北朝賦史】

程章燦 著

ISBN 978-7-100-22767-4

定價:133.00元

商務印書館2023年10月版

作者簡介

程章燦,南京大學文學博士,現任南京大學古典文獻研究所所長,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美國哈佛大學高級存取學者、美國賓州大學高級存取學者、英國牛津大學高級存取學者。入選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第一層次,2008年受聘教育部長江學者。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文學、古典文獻學、石刻學、國際漢學、中外文化交流與文化比較。主要著作有【世族與六朝文學】【劉克莊年譜】【走進古典的過程】【古刻新詮】【作為物質文化的石刻文獻】【鑿壁借光:海外漢學論叢】等。

內容簡介

本書作者試圖透過對魏晉南北朝賦史的宏觀把握,鳥瞰二至七世紀賦史發展的來龍去脈,分析歷代社會心理和文學思潮對賦體發展的影響,追尋賦體在拓展自己的題材領域、表現空間和豐富提高藝術表現手段方面的前進足跡,同時探討賦與同時代其他文體(尤其是詩)的關系,考察了人們對賦的觀念評論的變遷,並希望透過這一段賦史,觀察作為其背景的中古文學和文化現象。

本書的研究,一方面充分運用計量史學的方法,把作者搜尋到的大量材料,用統計、數碼、表格列出,顯示出文學研究中的科學觀念;另一方面,作者對某一時期某一作家賦的研究,不局限於理論的闡發,而是嘗試著從作品本身入手進行探索,更切近文學思想的實際,更容易直接把握賦在觀念上的發展和演進。這種對賦體文學所作的歷史的美學的考察,使得這部書具備較高的學術層次,也使人感到辭賦的研究有其獨特審美與藝術價值。

目錄(滑動閱讀)

第一章 賦體起源與建安以前的賦史

第一節 中國文學中的石楠花

(一)「不歌而誦」與「古詩之流」

(二)辭、賦、頌及辭賦、賦頌

(三)從賦體產生的大背景看賦之淵源

(四)小結:什麽是賦

第二節 詩人之賦與辭人之賦

(一)賦之文人化與宮廷化

(二)漢賦二體與大賦的畸形發展

(三)楚辭影響與賦體寫誌抒情傳統的淡化

第三節 欲諷反勸:在力的平行四邊形中

(一)問題的提出

(二)欲諷反勸:在力的平行四邊形中

(三)幾點補充說明

第四節 賦史研究的回顧

第二章 建安賦

第一節 轉機:建安賦創作繁榮之因緣

(一)社會思潮的轉機

(二)文學思潮的轉機

(三)從張、蔡到建安

第二節 新姿:建安賦創作繁榮之表現

(一)同題共作:集體的自覺努力

(二)觀念更新與批評自覺

(三)自覺的藝術追求

第三節 斑斕的情感世界

(一)向楚騷傳統的復歸

(二)自然

(三)社會

(四)人

第四節 形式與體裁

(一)體式的意義

(二)建安的詩與賦

第三章 魏晉之際賦

第一節 建安余波及其流轉

(一)政治氣候與文化環境

(二)建安余波逶迤流轉

(三)京殿大賦隱然崛起

第二節 理性智慧的聲音

(一)哲理玄思和現實批判

(二)美學和藝術的思考

第三節 傾斜天平的這一端:吳蜀賦

(一)傾斜的天平

(二)吳蜀賦

第四章 兩晉賦(上)

第一節 表現空間的拓展

(一)又一個高潮的醞釀與到來

(二)「佇中區以玄覽」:從內到外

(三)「頤情誌於典墳」:模擬與創新

第二節 舞台轉到南方

(一)浩劫後中興的賦壇

(二)南方的舞台

(三)山水賦的興起

第三節 憂患的縮影

(一)憂生念亂

(二)憤世嫉俗

(三)遺世嘉遁


第五章 兩晉賦(下)

第一節 理論批評雙峰並峙

(一)體物瀏亮派

(二)諷諫征實派

(三)兩派賦論分立背景推測

第二節 語言•形式•結構

(一)語言:向美的深度邁進

(二)淺可托深 微能喻大

(三)二體分合:「聚散兩依依」

(四)敘述結構的經營

(五)賦註:形態與意義

第三節 【三都賦】:騁辭大賦最後的輝煌

(一)【三都賦】的幸運

(二)【三都賦】的不幸


第六章 南朝賦(上)

第一節 賦的貴族化傾向

(一)宮廷貴族的影響

(二)士族貴族的影響

(三)貴族化傾向之內因考察

第二節 賦的唯美化追求

(一)對偶精工

(二)字句雕煉

(三)音韻諧調

第三節 賦的詩化趨勢

(一)賦末亂辭與賦中系詩

(二)詩賦合一的軌跡


第七章 南朝賦(下)

第一節 南朝賦的側面觀察

(一)南朝賦與政治

(二)佛教與南朝賦

(三)文體的賦化與賦化的文體

第二節 南朝賦論(一)

(一)南朝對賦的編纂與整理

(二)從【文選】看南朝賦論

第三節 南朝賦論(二):劉勰的賦論

(一)原始表末 釋名章義

(二)別體分類 選文定篇——兼與【文選】的比較

(三)「敷理舉統」與劉勰賦論的特色

(四)賦論在劉勰文論中的地位——兼論賦與文學進步之關系

第八章 北朝賦

第一節 概說

(一)北朝文學與北朝賦:範圍界定

(二)十六國時期的賦創作

第二節 北朝賦:三個視角

(一)北魏前期與後期的比較

(二)東魏北齊和西魏北周的比較

(三)南朝和北朝的比較

第三節 入北南人賦作:合二而一

(一)南人入北的時間、地域及性質分析

(二)「魂兮歸來哀江南」

(三)隋賦


附錄(一) 先唐賦輯補

附錄(二) 先唐賦存目考

附錄(三) 辭賦批評:思的框架和史的脈絡——關於【六朝賦話】的編纂設想

參照書目舉要

後 記

修訂後記

商務新版後記

【魏晉南北朝賦史】新版後記

感謝商務印書館的好意,我的舊著【魏晉南北朝賦史】被收入「中華當代學術著作輯要」,拙著從此有了一個新的版本,有了新的傳播平台。看到30多年前的舊著能夠換上新裝,精神抖擻地出現在讀者面前,作為作者的我,內心既充滿喜悅,也不免湧起許多感慨。

【魏晉南北朝賦史】初版於1992年,實際上,它是1980年代的作品。1983年,我考入南京大學中文系,師從程千帆先生攻讀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學位,研究方向是唐宋文學。1986年5月,我以論文【劉克莊年譜】透過答辯,獲得文學碩士學位。同年9月,繼續師從程千帆先生、周勛初先生攻讀中國古代文學博士學位,研究方向是魏晉南北朝文學。本書從1988年5月動筆,1989年4月完稿,前後正好一年,時間不算長。當然,在動筆之前,要先作一番準備,才能確定選題。選題之前,要先達到導師指定的必讀經典書目的閱讀目標,完成規定的學位課程,那是不必多說的。選題確定之後,還要進行廣泛的文獻閱讀,從程千帆師所說的文藝學與文獻學兩方面相結合的角度,對論題進行思考,確定研究方法和論文框架。所以,從1986年到1988年可以說是這篇論文的準備階段,乃至從1983到1986年我在碩士階段的學習與研究,其實也是為這篇論文打基礎。1989年6月,論文透過了答辯。其後,根據答辯委員和評議委員提出的意見,我對論文進行了一些修改,1990年被江蘇古籍出版社接受,1992年出版。2001年江蘇古籍出版社修訂重版,我主要核對引文,補充了幾處材料,個別字句有所調整,但總體框架和論述觀點基本不變,仍然維持1980年代末定稿的樣子。我願意以這本書的新版,紀念我的1980年代,那是一個不平凡的時代,那是我的青春歲月。

感謝江蘇古籍出版社在1992年和2001年兩次出版【魏晉南北朝賦史】。從出版時間說,它算是我的學術著述的「處女作」。如果從寫作時間來說,我的「處女作」應該說是【劉克莊年譜】,不過它的出版,晚於【魏晉南北朝賦史】一年。哪部書是「處女作」其實不重要。重要的是,在1990年代初,想出一本專著是非常艱難的,像我這樣一個出道不久的學界新人,尤其難上加難。那時沒有所謂出版經費之說,科研經費也少得可憐。江蘇古籍出版社正在編輯一套「中國分體斷代文學史」叢書,誌在提升學術,傳播學術。這套叢書中先期出版的兩三種,都產生了很好的社會影響。本書得以列入這套叢書,真可謂附驥之尾,幸何如之。出版社沒有跟我要一分錢的贊助,出版後還發了稿費,簡直喜出望外。在我看來,江蘇古籍出版社接受我這樣的新人書稿,呈示的是1980年代文化的雅量氣度,令我感恩。

【魏晉南北朝賦史】中,凝聚了兩位導師的心血。書稿能夠被江蘇古籍出版社接受,首先得感謝程千帆師的推薦。程先生經常說,對於學生,「先扶上馬,還要送一程」。他是這麽說,也是這麽做的。傅璇琮先生是程先生和周先生的好友,也受邀擔任我的博士論文的評議人和答辯委員。他當時在中華書局擔任總編輯,事繁任重,仍然百忙之中抽出時間,為【魏晉南北朝賦史】賜序。序末所署時間是「一九九一年二月」,可見是得悉此書將要出版後不久就寫成的。那時還是鉛字排印的時代,一本書的排校要經過較長時間,一年內能夠見書就算很快的了。所以,傅先生將序文先交【文史哲】發表,等於為拙著先行打了廣告。回想【魏晉南北朝賦史】的出版過程,我心中充滿了對1980年代的溫暖記憶。前輩先生對我的指導與提攜,我終生難忘。

從初版、再版到商務新版,本書有很多地方都留下了1980年代的銘印。我的寫作也不免留有那個時代的痕跡。在閱看校樣的過程中,我仿佛翻開了我在1980年代的閱讀行事曆,一本本,一篇篇,歷歷在目,有的記憶猶新,有的如舊友新見,互道契闊。我可能比所有讀者都更清楚自己論思的稚嫩與步履的蹣跚。初版之時,我為本書確定了一個體例:為了避免註腳繁冗,凡是常見的文獻引文,都采取隨文夾註的形式,另有辨析性、備註性或參考性說明的註文,才放在註腳中。這樣頁面上註腳較少,顯得較為清簡,也許更便於閱讀。這與今天通行的註釋處理做法有所不同。我想盡量保持此書在寫作和初版時的面貌,這次新版,重點仍是核對引文,對這個格式一般不作改動。在校核引文尤其是【先唐賦輯補】【先唐賦存目考】這兩個附錄的時候,重點校核我原來使用的文獻版本,意在維持原貌。1980年代的文獻引據與使用條件,基本上屬於紙本時代,沒有數據庫,沒有網絡,也沒有電子本,土得很,如果根據現在的文獻條件重新作先唐賦輯佚和存目考,頗要費一番氣力,也會使全書發生較大變化(2001年重版時增補過一些新材料,這次仍保留而未予刪除)。我躊躇再三,決定暫時維持原樣。現在的學位論文格式,通常將「緒論」獨立放在最前面,不計為一章,其下也就不分設節。【魏晉南北朝賦史】原設八章,第一章即為【緒論】,與今天通行格式有較大不同。這個【緒論】不是簡單的研究概況綜述和研究方法說明,而更多是對賦之體制及建安以前賦史的論述,我經過考慮,決定將第一章改題【賦體起源與建安以前的賦史】。這在一定程度抹掉了1980年代的痕跡,而貼近了今日的慣例。

博士論文寫到最後一章最後兩段,我對自己的學術前景作了一番瞻望。在對魏晉南北朝賦史作了一種歷史梳理與描述之後,我對「賦在唐以後的行進過程中如何應對種種挑戰,它的起伏盛衰、曲折波瀾又究竟如何」的問題,其實也產生了很大的興趣。我當時以為:「也許這樣的機會能再次降臨,使我們得以伏在歷史的原野上,繼續傾聽賦史逐漸遠去的跫音。」事實上,我曾有意賈其余勇,編一部【六朝賦話】,為學界同行提供一部參考文獻,其思路在本書附錄(三)中有較具體的闡述。可惜時過境遷,我後來的學術興趣和研究重點發生了變化,賦體文學和魏晉南北朝文學已經很久不是我的關註重點。現在只能保留這篇附錄,為自己曾經有過的學思經歷留個銘印。

程章燦

2023年9月8日於金陵城東仙霞廬


編輯推薦

【魏晉南北朝賦史】是南京大學程章燦教授早年的學術著述,是分體斷代文學史研究中的經典之作。本書主要對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賦體文學作歷史的美學的考察,讓文學研究者和愛好者們對這一階段的賦體文學更加感興趣,讓讀者感到辭賦的世界並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可以親近的、可以得到愉悅的。

【魏晉南北朝賦史】內容宏富廣博,不僅系統地梳理魏晉南北朝時期賦學的發展歷程,而且探討了這一時期賦作如何拓寬題材,擴大表現空間,豐富提高其藝術手段,並宏觀地考察賦與其他文體的關系及人們對賦的觀念評論的變遷。本書為賦史研究開拓了新思路,作出了理論貢獻,更為文學史的研究編寫提供了新經驗。此次再版是對當代學術史經典的回望,也得以「使我們伏在歷史的原野上,繼續傾聽賦史遠去的跫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