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一份書單,帶你夏日讀詩

2024-06-11文化

美國詩歌評論家海倫·文德勒談道:「作為人類意識的歷史,詩歌描述了人類感受的復雜真相,並以特有的力量、機巧、魅力、智性和轟鳴築起詞語的結構。事實上,當一種尚未被抒情詩寫過的人生經驗降臨,慣於以詩為伴的年輕人會感到絕望若失。」

以明亮坦澈或深邃奧妙的語言復現蕪雜的記憶、平凡的事物,一切都在詩的語言中熠熠生輝。

瑪格麗特·阿特伍德【穿過一無所有的空氣】

堂年少時的語言課、一抽屜的舊護照、一只偶然撞到窗玻璃上死去的鳥……這些極為日常的生活細節都是阿特伍德起筆寫詩的靈感錨點。

【穿過一無所有的空氣】完整收錄瑪格麗特·阿特伍德2008年到2019年間寫下的57首詩。詩中的每一粒語詞、每一處節奏和每一場想象,都隨著詩人對逝去之人與消逝之物的哀悼一齊。

「這邊咬一口番茄,那邊嘗嘗熟透的桃/一塊烤餅,一顆正在變軟的梨。」「像一列小小的、毛茸茸的蒸汽火車/ 嗷嗚!嗷嗚!」「該如何追蹤那些日子/每一天都在閃光,每一天都孤獨/每一天都已遠去」「在桌子的這一邊/女人不能說‘不’/有一個詞表示‘不’,但女人不能說」「在葉子和枝刺之間/摸索的手/曾是我母親的手/我把它們傳遞了下去/幾十年後,你也會研究你自己的/無法恒久的手,你會牢記/別哭泣,這就是自然的規律」……

瑪格麗特在前言中談道:「最近我在重溫滿滿一抽屜的舊作,這些詩是用鋼筆、鉛筆、圓珠筆——只要是手頭有的筆——寫在各種各樣的紙上的……在出版詩集的同時,我讓那些手寫的詩稿慢慢在抽屜裏累積。【穿過一無所有的空氣】中的詩正是這樣成形的。先是手寫,放在抽屜裏,然後打印,修訂。這些詩寫於2008年到2019年間。這十一年間,世界變得更黑暗了。我也更老了。與我親近的人們離世了。」

余秀華【後山開花】

暌違八年之後,余秀華帶來了她的第四部詩集【後山開花】,這本詩集收錄其近年來新創作的詩歌150余首,對故鄉的深情,對親情、愛情細膩的坦誠,對日復一日生活的敏銳感悟,一如既往地呈現在她的語言中。

在置頂微博中,余秀華寫:「八年過去了,終於,我帶著自己的第四部詩集【後山開花】,回來了。這些年,有人說我傷痕累累,有人說我離經叛道,有人說我飽受爭議……我委屈過,但,我沒有逃離,也無法逃離。很慶幸,我還能寄情於詩歌,用它來梳理我的得失,我的情愛。新詩集的這些詩歌,我認為它們是牛逼的。因為我對文字的愛,勝過我的任何一段愛情。」

她的詩歌也依舊熾烈、坦誠,堅韌而富有力量,她寫「而我們的日子,已經白了半頭/我撫摸著自己平坦的腹部/那裏有十萬畝玫瑰等候開啟」「我想和你滾翻八千裏野花,讓這大地為這膚淺之愛疼上一疼」「像是風把自己交給了幽深的巷子,巷子把年輪交給了月圓月缺,我就這樣把自己交給了一個村莊,交給她它歲歲榮枯」「我們把不幸挑在刀尖上招搖過市,如同挑著一段過期的愛情,只因為新的愛已經具備雛形」……

談及新詩集,余秀華認為都是自己日常生活的表達,即便經歷了許多事,但其詩歌裏的情緒並沒有特別大的改變。在她看來,詩歌寫作的出發點應該是「小我」,生活是什麽狀態,呈現出來的文字就是什麽樣的;人們對社會、對天地的思考,都是從自我出發的,「小我」慢慢張開後,才形成「大我」。

蔣小涵【一首詩所能做的】

【一首詩所能做的】是主持人蔣小涵在不惑之年集結而成的首部作品,詩歌創作時間從2020年至2024年,長達五年的跨度。作品靈感源於她關於生活的所感所思,以及由童星一步步走向母親角色的過程中,內心波折而細膩的變化。

蔣小涵分享了自己對於詩歌的熱愛:「詩歌對我來說,既是一種情感的宣泄,也是一種靈魂的療愈。在忙碌的演藝事業和家庭生活中,我找到了寫詩這一片屬於自己的寧靜之地。我希望自己的詩作能夠給更多人帶來力量,有一句詩能夠在某個時刻觸動讀者,我就覺得很滿足,我想這就是一首詩所能做的。」

學者止庵認為。蔣小涵的詩真摯,質樸,深切,痛楚,正是「詩為心聲」。在【我的本意是為你寫一首情詩】中,蔣小涵寫:「頭腦中成百上千個詞/都與我對你的情感有關/它們賣力地遊動/以我血液迴圈的速度/只是/打撈起的每一個都沒能掙紮成詩的模樣/再放回去/它就已經死了。作詩未遂也不是一件壞事,我想/至少證明了/因你而生的焦灼/不是一首詩/所能吹滅的。」

「詩人是這樣一種人,仿佛沒有皮膚,神經裸露在外,一陣風刮過,別人覺得冷,詩人覺得疼。這句話可以用來形容蔣小涵和她的詩。」止庵談道。

露易絲·格利克【合作農場的冬日食譜】

這是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露易絲·格麗克生前最後一部詩集。詩集包含15首詩(其中有兩首組詩),表達了身體即將面臨衰亡之時,對往事的回憶,對過去人生經驗的淬煉。

這些詩有很強的敘事色彩,比如在【合作農場的冬日食譜】裏,作者寫到了把苔蘚制作成食物以及修剪苔蘚的工作,從而聯想到生命的脆弱以及死亡的臨近;【拒斥死亡】中,她寫到了在旅館裏遺失護照後的經歷,寫到了和過去生命道別這一動作。

相比【忠貞之夜】,這本書有更多的宿命之感,詩人不再是自我探尋式地思索童年和過去,而是已經做好了迎接終結的準備,譬如她以非常寫實的態度描繪了她和妹妹年邁時在醫院裏接受生命衰敗的體驗。這是一部凝集格麗克一生經驗的、散發清冷之美的書。

英格博格·巴哈曼【大熊座的呼喚】

「我們不加選擇地繁盛或枯萎,順服於雨,最後也順服於光。」

「再沒有什麽會來/春天不會再有/千年歷向每個人預言。可夏天,還有往後的,那些名字如此動聽/好比「夏日般的」都是——沒有什麽會再來/連你也不應哭泣,

一段樂曲說。」

英格 博格·巴哈曼是20世紀最獨特的詩歌聲音之一,她與保羅·策蘭一同被認為是戰後德語文學中最重要的兩個詩人。她的詩歌將哲學洞察力與文學抒情性緊密結合在一起,用語言探索自然與世界的本質,創造出了獨一無二的韻律與節奏,影響了包括杜文·伯恩哈德、埃爾夫麗德·耶利內克、克里斯塔·沃爾夫在內的一眾名家。

巴哈曼生前幾乎拿遍德語文學界所有重要文學獎項,包括德語文學的最高榮譽畢希納獎。【大熊座的呼喚】收錄了巴哈曼生前發表過的所有詩集的內容,涵蓋了詩人一生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