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劉源專欄:【契丹小字「永壽永吉」符牌——契丹文錢幣雜項考之一】

2024-09-26文化

契丹小字「永壽永吉」符牌

——契丹文錢幣雜項考之一

劉源

這是一枚目前首見的遼代契丹小字元牌,其正面文字可以確定是契丹小字,經筆者釋讀為: 永壽永吉

契丹文是契丹民族參照漢字創制的官方文字,分為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據【遼史】記載,契丹大字創於遼太祖神冊五年(920年),隨後創造了契丹小字。契丹文頒布後,即在遼國境內使用。但遼代多使用漢字,契丹文使用範圍有限,多用於官方文書、墓誌銘、碑刻、官印等,少部份見於錢幣、符牌、私印等。金滅遼後,契丹文字繼續被金朝沿用,至金章宗明昌二年(1191年)詔罷契丹字。但在遙遠的中亞,西遼繼續使用契丹文字,近年在西遼都城故地發現了契丹大字錢幣。大約至元末明初,契丹字便成為了死文字。直至1922年比利時神父凱爾溫發現契丹文帝後哀冊,契丹文字才重新被世人所認識。歷經百年,契丹文字研究取得了很大進展,但目前沒有完全被釋讀,契丹小字的研究比大字相對充分,契丹大字的研究之路還很漫長。

北京遼金城垣博物館藏耶律敵烈墓誌 樂藝會資料

據專家考證:契丹大字有表意和表音的成分,表音多於表意;契丹小字基本上是音節拼音文字,由約500個以上的原字構成,原字相當於拼音符號,兩個以上的原字可拼讀成單字或詞語。筆者理解契丹文總體上屬於漢字的附屬文字或衍生文字,主要是用來拼讀漢字的,並沒有漢字在世界文字史上那麽高的獨立性和重要性。但這並不影響我們對契丹文字的釋讀工作,因為遼代是中國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份,遼宋開啟了中國歷史上第二個「南北朝」時期,契丹文的釋讀對研究契丹民族的歷史與民俗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

北京遼金城垣博物館藏耶律敵烈墓誌 樂藝會資料

遼人喜愛佩戴道教符牌,這種符牌不同於遼代官方建立的符牌制度,官方符牌主要用途是驗明身份、傳達軍令、政令等。而這類道教題材的符牌是遼人隨身佩帶、用於煞鬼驅邪保平安的護身符,具有濃郁的民俗內容。目前所見的遼代符牌文字大多以漢字或漢字組成的道教符文為主,有明確契丹文字的符牌品種稀少,均為符牌中的高檔品種。

這枚符牌一面是四個契丹小字,一面是漢字組成的符文:山屍奉煞鬼。遼代道教符牌中常見奉敕煞鬼的詞語,山屍也經常組合或單獨出現。本人理解:山屍是奉敕煞鬼的主語,山有壓鬼之意,屍代表何意尚待研究。下面來釋讀四個契丹小字:

四個契丹小字中,第一、三字相同,均為一個原字,擬音為ur(音:呦),與「永」的讀音相近,釋讀為漢字「永」沒有爭議:

第二字可拆分成兩個原字,組和擬音為sen(音:色恩) ,與「壽」的讀音相近,釋讀為漢字「壽」也沒有爭議。:

在國家博物館藏的契丹小字民俗錢幣中,以及內蒙古博物院藏的契丹小字銅鏡中,前三個字均出現過,相關內容另文探討。須知中古漢字讀音與現代讀音不完全相同,有的略有差異,筆者對漢字中古讀音沒有研究,在此僅作說明。

重點是第四個契丹小字的釋讀比較棘手,筆者把第四個字拆分成三個原字:

三個原字組和擬音為jalor(讀家奧),與「吉」的讀音相近。在宋代的民俗錢幣中有天壽永吉的吉語,因此筆者推測第四個契丹小字應釋讀為漢字「吉」,四個契丹小字釋讀為漢語就是:永壽永吉。這個推斷也符合道教符牌作為護身符的語境。

需要說明的是,以上考證僅為個人推測,契丹文字的釋讀是一項極為嚴謹、復雜的工作,還需經過契丹文專家深入考證研究才能下結論,此說僅作引玉之磚。

參考資料來源:「古今文字整合」APP

本文已經獲得作者授權樂藝會釋出

感謝玄商拍賣資料支持

歡迎轉發

謝絕不經同意擅自拷貝圖文至自己公微號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