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當代散文|春柳隨想

2024-01-11文化

問/陳士葆

驚蟄一過,天氣漸暖,萬物開始復蘇。曼妙的春光像上蒼派往人間的天使,攜著無盡的溫暖降臨人間。在暖意濃濃的春意裏,早春的美在生命的覺醒中,在天地間蕩漾開來。春來了,一層小草的嫩芽帶著淺淺的綠意,泛著新生命的光澤,像初醒的嬰兒,悄悄從地裏鉆出來了,遠遠望去,泛黃的土地上,依稀泛起一抹碧痕,似繁星點點,散布在田野的各個角落,給盼春、踏春的人們帶來無盡的喜悅。

周末是放松心情的大好時機,收拾一下散淡的心情,帶上相機,走出家門,投身春天的懷抱,信步綠意盎然的田野,去感受美好的春光。舉目遠望,「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的一幕情景出現在眼前,大自然從沈睡中醒來了,「早鶯」搶著向陽的暖樹,輕試著婉轉的歌喉,向人們傳遞著春天的歡欣;回歸的新燕啄泥銜草,營建新巢,帶給人們無限的希望。一個蓬蓬勃勃,生機盎然的春天,用一抹新綠擦亮著每一個置身春天懷抱的人的眼睛。

我沿著一條小河一路走,一邊欣賞著河邊的垂柳。柳枝被柔柔的春風輕輕飏飏地吹拂著,鵝黃的芽兒剛剛冒出來一丁點兒,美目未盼,巧笑未開,婀娜的身姿如顧盼生輝的少女,優美的身影映照在清清的河水裏。我駐足細瞧,發現柳條上密密豎排著像省略號一樣細細小小的鵝黃芽鱗,恰似一個個可愛的精靈,洋溢著稚稚嫩嫩、水水靈靈的生命光澤,讓春色彌漫蕩漾在柔嫩的枝頭。這個時候的柳芽兒,遠看是一片片似有似無、如夢如幻的綠霧,就像宣紙上的國畫,罩著一片嫩嫩的綠霧,那綠霧像薄紗一樣靈透,呈現給人的是一種柔美的生機。春風一來,它就飄動;春風一止,它就靜默。柳樹,不擇地勢,沒有一絲嬌貴的習性,卻蓬勃著生命的激情,用美麗的身姿站成春天裏最美的風景。我情不自禁地舉起手中的相機,將鏡頭對準眼前的柳樹,記錄下這柳色搖曳,春光迷人的風景。

春柳以其典雅清麗的芳姿贏得了古今無數文人的青睞,並走進了他們的心靈世界,成為了他們筆下傾情贊美和謳歌的物件。冬去春來,「春風楊柳萬千條」,春色悄悄地在纖細的枝條上萌動、孕育,並最先向人們報告著春天的訊息。春上柳梢頭,姿態婀娜,動人心扉,那動人心魄的美麗將春天打扮得更加美麗多彩。

柳樹似乎就是專為文人而生的樹,它沒有松柏那般莊嚴肅穆,也不像白楊樹那般挺拔清逸,更沒有桃李那麽艷麗多姿。可是卻沒有一種植物,具有如此繁復的意象,讓浪漫的文人騷客吟詠不止。自幼喜歡文學的我,從歷代文人墨客妙筆生花的詠柳詩文中,感受到了柳樹聳立天地間所獨具的那份神韻。隨手翻開古往今來歷代文人的詩集,不經意就會讀到詠柳的詩句文章。

蘇堤的柳,柳江邊的柳,隋堤的柳,灞橋的柳;杜甫的柳,柳宗元的柳,柳永的柳,姜夔的柳,已經深深植根在我們的精神世界裏,讓我們在詩詞曲賦營造的優美意境裏裏,對柳樹有一種特別的精神眷顧。在許多場合及特定的背景下,柳樹都象征著炎黃子民靈魂深處的那份柔順和浪漫的氣質,柔軟的柳枝成為情感傳遞的一個美好象征。

從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開始,一直到近現代,幾乎歷朝歷代的文人都留下了詠柳的文字。柳樹成為文人們托物言誌的重要載體。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柳樹是中國各地到處都能看到的一種最普遍的樹種。這讓處在不同朝代,不同地域的中國文人們都能從這種最現實,也最平常的植物中找到了一種相通的情感寄托渠道和方式,並生發出創作的靈感。自從【詩經】中「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小雅·采薇】)這傳頌千古的詩句問世以後,楊柳便與人間的離別結下了不解之緣。

詠柳詩中借柳抒寫離愁別緒似乎成了古代文人的一個主題。「楊柳枝,芳菲節,可憎年年贈別離。」自漢代以來,人們送別親朋摯友,愛折枝相贈,此習俗至唐代已很普遍,「折枝」便成為贈別或送別的代稱。柔順婀娜、隨風擺動的「柳」和「留」諧音,這就很容易引申到「柳——留——惜別——依依不舍」的層面上來。因此,歷代詩人寫了不少折柳傷別的詩。古代交通和通訊很不發達,親朋故友相見一次不容易,有時離別時刻也許意味著他們彼此之間的永別。

世事難料,無奈人們分別時刻只好從身邊最常見的柳樹上折枝相送,以表達心中依依惜別的那份難舍心情。現代通訊工具的發達,已經大大緩解了人們彼此之間的那種相思之苦,因此折柳送別的習俗也就淡出了人們的視野。但古人留下來的那些美妙詩句卻讓我們內心深處生發陣陣溫暖與感動。

古代文人不僅詠柳,頌柳,還喜歡親自植柳。晉朝陶淵明不只「獨愛菊」,更愛柳,親手在家門前栽柳五棵,自號「五柳先生」。唐朝柳宗元被貶柳州後,在柳江邊廣植柳樹,美化環境,贏得後世文人的敬重,並留下「柳州柳刺史,種柳柳江邊。柳管依然在,千株柳拂天」的詩句頌揚其功德。宋朝歐陽修,在揚州平山堂栽種的柳樹,至今尚存,故被人稱為「歐公柳」;近代清朝重臣左宗棠收復新疆以後,為加強內地與新疆的聯系,重修潼關至新疆的道路,並在數千裏的旅途上廣栽柳樹。一百多年過去了,至今平涼、阿克蘇等地仍可見到幾人合抱的「左公柳」。為此後人還留下了「新栽楊柳三千裏,引得春風度玉關」的詩句以示對這位功勛卓著的民族英雄緬懷之情。

普普通通,隨處可見的柳樹,引來了中國人太多的情感。這份情感自古至今,一脈相傳。受這份感情的感染,柳樹在我的心裏,形成了一種雅而不肅、潔而不驕的形象。不論風吹雨打,還是災害的侵襲摧殘,始終保持著春來吐翠,夏來遮陽,秋來垂絲,冬來藏葉的習性。柳樹有著那樣坦蕩、博大的情懷,以自己自然平淡的生命姿態、以一種品位的感觸,感染著,溫暖著我的生命情緒。面對身邊的柳樹,沿著小河一路蜿蜒,直通遙遠的天際,我的心情也在搖曳的春風裏,隨著那成行的柳樹,信步向著遠方去釋放心中那份快樂。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